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

在朱由檢的計劃中,國子監將來會更名爲大明理工學院。

單聽名字,就知道這所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方以智他們帶回來的人才將會是理工大學第一批教授,從今往後,理工學院還要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國招聘人才,爭取將之打造成爲世界超一流的理工最高學府。

每一名被引進的人才只要有拿得出手的學術成績,他個人及家庭將會享受超等物質待遇,朝廷會提供大量經費供其用作科研經費。

現在的歐洲雖然已經開始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但以各國現在的物質基礎,與大明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舉個例子,比如那個後世公認的近代科學始祖笛卡爾,創立了解析幾何的牛人,一生都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並且因爲長期居無定所的原因而終身未婚。

這種近代科學的奠基者如果能有一個安穩舒適的環境供其進行科學研究,說不定近代科學的發展會有一個嶄新的局面提前出現。

只要能把笛卡爾引進大明,朱由檢會爲其提供全方位最優厚的物質條件,包括給他找一個大明聰慧賢良的女人做妻子。

不過前提是他必須加入大明國籍,成爲一名光榮的大明子民。

至於笛卡爾的信仰問題,不就是天主教徒嗎?

在偌大的京師建一所天主教堂而已,多大的事?

兼容幷蓄是華夏文明始終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是連一個天主教徒都容不下,談何引領世界潮流和方向?

況且類似於笛卡爾這種基因優良的科學家,他只是個教徒而已,自身並不具備傳教的欲往和能力,只要能讓他在遇到困惑時,去教堂偷偷問一問他的上帝,說不定回來後就會靈感迸發,立馬拿出驚世之作也說不定。

就算後續會有所謂的神父牧師來到教堂,就跟佛教的方丈一樣長期駐守,並試圖在京師廣招信衆以傳播他們那套思想,但是,結果極可能會讓他們大失所望。

因爲這是在大明。

華夏文明的同化能力舉世無雙。

在儒釋道三教並行千百年的這塊土地上,甭管你外來的是什麼教,最後統統都會被改得連天主耶穌也不認得。

這一點從利瑪竇、湯若望等人的遭遇就能得出結論。

這兩位神聖羅馬帝國耶穌會傳教士都是在中國定居數十年,並且被允許建造了數所教堂傳教,可這幾十年下來,信衆卻是寥寥無幾。

這也就是他們忠實於自己的信仰,意志也是十分地堅定,要不然的話早就崩潰了。

朱由檢並不反對任何個人信仰。

只要你的信仰對社會不構成危害,那你愛信啥信啥,哪怕你把一堆牛糞供在家裡天天上香磕頭也沒人管你。

現在大明在科學方面的基礎太薄弱了,必須有劃時代的人物打開局面,然後一大羣高中低級各種人才言傳身教,大明本土的學子纔會從中汲取養分,而後經過數代的積累,大明的科學纔會慢慢步入正軌。

朱由檢的任務就是給大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未來的大明成爲全球最先進的國家,吸引世界上各行業最頂尖的人才前來定居,使大明戶籍成爲其他國家的人們最爲羨慕的一種身份象徵。

等到明年的時候,朱由檢打算取消大明的宵禁制度,允許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可以在夜間上街遊玩,有條件的商戶攤販可以擺攤設點引導大家消費。

今年夏天就在京師先試行吧。

對歷史上兩宋繁榮喧鬧的夜生活,朱由檢是嚮往已久,他很想親自體驗一下那種環境能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大明現在已經具備那種條件了,安全問題已經不用再去擔心了,消費羣體也是現成的,商家們自然也會積極響應,現在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想到笛卡爾,朱由檢不由自主想到了宋應星。

現在宋應星已經卸任了司農寺少卿的職務,以工部侍郎銜帶着一些有志於科研的文士,整日忙碌於國子監單獨劃出的一片區域內,研究着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所需費用都是朱由檢自內帑專門撥付。

還別說,這夥人還真是沒有白白浪費大量的銀錢,就在崇禎十一年下半年,正是在宋應星這夥人的努力下,設在天津衛的將作局冶煉司在鍊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經過無數次實驗後,宋應星發現,大明精鋼產量之所以非常低,與高爐爐溫太低有着直接的關係。

那應該如何提高爐溫呢?

經過反覆的實驗之後,以宋應星爲首的團隊從三個方面對現有的冶煉流程進行了改造。

首先就是將燃料從煤炭改成焦炭。

焦炭在中國古已有之,冶煉術一直保存了下來。隨着戰亂的結束,山西和大同府等地的大戶們建起了高爐開始冶煉焦炭,然後運往京師售賣。

焦炭所含的大卡數比煤炭要高出很多,能夠給鍊鐵帶來更充足的燃燒值,自從煤炭改焦炭後,生產出來的鐵水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精鐵量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加高鍊鐵高爐的高度,進一步提高焦炭的燃燒值。

這一項改進的效果也是有效果的,但在宋應星等人的眼裡,現在好像還不夠完美。

最後,有人提出了窯爐進風溫度的問題,隨後立即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現有的鍊鐵高爐也是採用了鼓風機不停往高爐裡鼓風,以此來提升爐裡的含氧量,使燃料的燃燒更加充分。

但是這裡一個細節卻被所有人給忽略掉了,那就是鼓風機送進去的風是涼的,這就使得爐溫被無形之中給降低了。

既然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想辦法改造一下試試結果如何吧。

於是,在鼓風機往高爐中送風的途中,一條短短的磚石通道被建起,通道里同樣燃燒着焦炭,這樣鼓風機吹出的風在經過短時間內迅速升溫後被送入高爐,輸送的氧氣由冷風變成了熱風。

進過這三次改造之後,鐵礦石融化成的鐵水中雜質明顯減少,出產的精鋼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五十章 殘暴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