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

在把處置江南襲官案的聖旨發出後,朱由檢讓王承恩把司禮監幾名隨堂太監喚來,開始對上百本關於士紳一體納糧題本進行甄別,將所有言辭激烈、動輒上綱上線的本子給挑選出來。

既然想堅決把這條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推行下去,那就必須把反對者中的強硬分子趕出朝堂,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順便讓那些溫和反對派認清現實,不要再試圖用其他行動來對抗自己。

由於這些題奏內容並不多,在王承恩幾人的忙活下,沒過半個時辰,三十餘本題奏擺在了朱由檢面前,幾名隨堂太監在辦完差事後施禮退出殿外返回司禮監。

這些本子裡,除了有六本是科道言官的以外,其餘的大部分出自南京小朝廷裁撤後北遷官員之手。

“皇爺,這些狗才怎生處置?罷職歸家、奪了功名,還是交由廠衛逮治?”

王承恩小心翼翼看着朱由檢的面色詢問道。

“科道言官上書言事乃職責所在,朕不至因其言辭過分便予以懲處,堵塞言路之舉不可行。

但科道上書言事也須綜合實情考量,所述不可虛妄,此六人名單記下,遣人交於督察院堂官,囑其予以誡勉談話!

其餘人等皆因私利受侵方纔出言不遜,彼輩言行於國無益,傳旨,此二十餘人全部降爲從七品之職,全家遣送至遼寧各縣,擔任教諭教化萬民!

若有人以辭官歸家爲要挾,那便奪其功名,貶爲庶民,依舊全家遷關外!”

朱由檢面色平靜地下令道。

這幫人自從北遷之後,仍是不改舊有找茬的習氣,不管朝廷何種政策出臺,總要在一旁指手畫腳一番,橫挑鼻子豎挑眼,非得羅列出一大堆狗屁不通的名堂來表示反對。

這些人品級都比較高,都有上本奏事的權利,朱由檢最初在好奇之下也翻看過他們的題奏,想看看有沒有才能出衆者,免得因爲自己先天帶來的印象而遺漏賢者,但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

•Tтkǎ n•¢ ○

這些題奏通篇都是引經據典的廢話,根本沒有提出任何對朝政有益的建言和策略,純粹就是爲了顯示存在感,以便引起自己的注意才上的本子。

從此以後朱由檢對這羣人的印象更加惡劣,但因爲他們在現今的衙門中已經被大小官吏們無視,手中根本沒有實權來影響朝廷的政令,所以才容忍他們到了今天。

比起現在朝堂上的重臣們來,這幫人在江南盤踞日久,名下或者族中都有數萬畝甚至十幾萬畝的免租賦田地,一旦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推廣開來,利益受損最爲嚴重的就是他們,所以在聽到風聲之後,這羣人便撕下平日滿口仁義道德的假面具,公開跳出來大聲指責朱由檢,竭力想阻止這條政令的出臺。

朱由檢心裡早就對他們厭煩不已,這回正好拿來做靶子殺雞儆猴。

有明至今兩百餘年間,因爲得罪皇帝被殺頭或者罷職回家的官員不在少數,但罷職歸罷職,你的品級還在。只要你還活着,等過去風頭之後,留在朝堂上的那些同年故舊時不時給你說上幾句好話,指不定哪天就能原職起復,再進一步也是常有的事。

但是貶官這種處置是大明曆代不多見的,這是直接降級,不管你之前你花了多少年才升到今天的職級,從今天開始全部作廢,直接回到了仕途的起點,要想再起來幾乎是不可能之事。

這種懲處是除了殺頭和剝奪功名以外最爲嚴厲的處罰了,對於這些在官場打拼了多年的老官僚們來講,這比自己被流放還要糟糕。

因爲聖旨裡是說全家遣往關外,這其實就是發配了。

估計這些人在接到聖旨後,死了的心都有了。

這回真是錯估了形勢,賠了夫人又折兵,連帶着家人一起跟着受苦。

一旦去了關外那種苦寒之地,老家就算有萬頃良田,年入百萬金銀,全都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了。

在關外那種蠻荒之地,你就是有多少銀子也沒地方花用,頂多就是比別人穿的暖和些,吃的好一些,其他的跟別人沒什麼兩樣。

至於那些因爲在公共場合口出妄言而被廠衛抓起來的幾十名舉子,朱由檢打算再關幾天後就把他們放回去,之後由國子監將他們禁足一個月,每人寫一份悔過書交上來。

朱由檢本想把這些人一併打發到遼寧去,但考慮到不能因言罪人的緣由,最終他還是放棄了最初的打算。

總得讓人家有說話的權利吧?

“皇爺雖說比原先剛肅了些許,可心腸還是太軟了。這羣殺才就該交由廠衛來處置纔對,再抄上數十家,內帑不就更寬裕了些?”

王承恩心裡嘀咕着躬身接旨,隨他後轉身剛要去吩咐人去傳旨,朱由檢略一思忖後又開口吩咐道:“大伴,順便遣人去內閣傳旨,召閣臣及六部堂官昭仁殿議事!”

要想讓改革順利地貫徹施行下去,必須要有一羣忠實擁躉才行,指望自己單槍匹馬與全天下爲敵,那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爲。

雖說現在皇宮內外都已整治的安全無比,自己不必再擔心落水而死之類的“意外”事件的發生,但自己的最終目的是改變大明現有的體制,而不是爲了安心的享受榮華富貴。

團結一大批,孤立和打擊一小批不識時務者,把值得信任、能力強的官員安插到全大明各個重要崗位上去,使自己的意志能夠得到順暢的執行,這就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那麼應該如何團結大多數官員呢?

利益捆綁是唯一的手段。

當大家有着一致利益的時候,任何阻礙都會成爲利益集團共同的敵人,到時候不用自己動員,這些人就會自發的站出來,用各種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

江南利益集團不就是個明證嗎?

任何時候,任何制度,都會產生不同的利益集團,這是任何人都沒有能力去阻止的。

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七章 皇莊3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七章 皇莊3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二章 駱養性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