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

盧象升和孫傳庭在奏報中稱:此役斃殺的八旗奴酋共計有八旗成親王嶽託、鄭親王濟爾哈朗、蒙古王爺格日楞、漢軍旗懷順王耿仲明等王爺頭銜的奴酋四人,另有兩名被擊殺的貝勒,分別是阿濟格和阿巴泰,其餘八旗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等重要將領十餘名。

這些都是戰後得到旁證確認過的,旗幟盔甲等等可以佐證。

俘獲漢軍旗恭順王孔友德、智順王尚可喜兩名親王及八旗各級將官數十員,繳獲大批的糧草物資,八旗大部潰散,現二人已下令各部追繳逃兵。

而官軍方面損失也是不小。

據目前統計,各部官軍共計傷亡九千餘人馬,其中尤以關寧騎兵損失最大,一萬兩千多關寧騎兵共計傷亡七千餘騎,主要就是被清軍三千精銳騎兵反撲,在殘酷的對衝搏殺中傷亡的。

關寧騎兵在第一次發起衝鋒後,斷後的蒙八旗因爲心中生怯下戰意全無,很多部落的騎兵在得知腹背受敵的消息後已經萌生去意,所以並沒有與關寧騎兵實打實地強行搏殺,而是稍微接觸後便向着東西兩側逃跑,只有幾千騎滿八旗與關寧軍展開了廝殺,但因兵力懸殊過大而敗下陣來。

嚐到甜頭的關寧騎兵本來就善打順風仗,本着得勢不饒人的原則繼續向皇太極的護軍發起了攻擊,妄想着趁機多多撈取軍功。

但皇太極的四千護軍可都是從各旗中挑選的最勇悍的戰士,其中更是有數百名以一當十的白甲兵,他們對自家主子也是忠心無比。

爲了掩護主子能夠逃出生天,分出來的三千騎兵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與關寧騎兵的廝殺中人人拼命,最終給與關寧軍以極大的殺傷,最後還是曹變蛟等人率軍趕到後從側翼發起了致命一擊,這纔將這些精銳護軍殺傷殆盡。

關寧騎兵經此一役後元氣大傷,數十名中高級將官陣亡當場,其中包括了祖寬、祖千軍這樣的祖家嫡系子弟。

最後盧象升和孫傳庭稟報,在分兵追剿後,官軍主力正在向盛京全力推進,力爭早日攻破八旗老巢並收復遼東全境。

“好!盧卿、孫卿做得好!此次戰役取得如此巨大成果,實是令朕開懷不已!

自去歲兵部定策始至今,各部官軍精誠團結、鼎力合作,將士們奮勇殺敵,方使遼東跳梁覆滅在即!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前線官軍應乘勝追擊,務必將殘餘之寇徹底剿殺!

大伴,派人傳內閣及京城各部寺主官昭仁殿議事!”

朱由檢話音剛落,王承恩即刻下了御階,出了殿門吩咐了下去,數名小太監立刻動身出宮傳達聖喻去了。

楊嗣昌施禮之後先行前往昭仁殿等候,而朱由檢則是回到後宮稍歇等候。

朱由檢這次準備將思考已久的一系列善後事宜公佈出來,然後由大臣們拾遺補缺。

他打算從幾個方面部署並實施自己的遼東規劃和方略。

首先,在確保集中優勢兵力攻克盛京的同時,分兵攻略遼東全境,各路官軍均要配備適量騎兵作爲機動兵力,策應步卒展開的攻勢,順便接應東路的劉國能、張文耀部。

最重要的是要動用大隊人馬向北掃蕩,防止大股的建州殘餘勢力繼續北竄。

當年太祖建立大明後,曾經在後世的東北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統轄包括庫頁島、黑瞎子島在內的整個東北地區,但因爲北地極爲寒冷的氣候,加之地廣人稀之故、產出比懸殊巨大等緣故,奴兒干都司在幾十年後便慢慢廢棄。

朱由檢日前就已經考慮過,現在的形勢下,盛京在十幾萬明軍的圍困攻擊下根本守不住多少時日。以皇太極、多爾袞等人的謀略,肯定會在明軍尚未抵達盛京之前就會選擇退路,以保存建州女真的延續,而繼續向東北,就是現今的黑龍江一帶轉移,就成了他們的唯一出路。

目下黑龍江一帶聚居着不少原始部落,也就是八旗所說的生女真,這些部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非常落後,基本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其實就算建州女真大規模向北面遷移,但將來能否在這種極端寒冷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存下去也是個問題。

但官軍必須要在後勤有足夠保障的前提下向北清剿,直到七月底前返回。

再待下去要是遇到突然而至的大雪就麻煩了。

胡天八月即飛雪。

農曆八月,就連京城還在過着夏末的時候,東北有些地區已經開始下雪了。

其次,鑑於滿蒙八旗騎兵已遭重創,現已無力對官軍構成較大威脅的狀況,集中兩萬騎兵向西橫掃插漢部、科爾沁等歸附建州的蒙古部落,在捕獲部落成年男丁的同時,儘可能收集馬牛等大型牲畜運回大明境內,以便大明百姓開荒拓田使用。

現在的大明對大型牲畜的需求極度旺盛,各地開荒屯田時都要用到大量的牛馬,而大型牲畜的供應,只靠四海商行以及其他商隊從宣大一帶的邊牆外的蒙古部落採購,由於這些部落體量太小,蓄養的牲畜過少,所以根本無法滿足大明境內對馬牛的需求。

戰爭不單單是消耗巨大的廝殺,通過掠奪對消耗加以補充,這是勝利者普遍採取的手段。

再次,接受建州各支軍隊投降。

朱由檢並不認爲建州女真從上到下,從老到少,每一個人都是錚錚鐵骨、悍不畏死之輩,在強大的武力面前,活下來去纔是最基本的人性特徵。

這一點從當初努爾哈赤甘願到李成樑家中當僕從就可以看出,趨利避害纔是最明智的選擇。

眼看着大清這條船就要沉了,船上的人難道都想陪着一起殉難?

這絕對不可能。

這些邊塞部落信奉的是誰強跟誰混,要不然爲何那些蒙古部落紛紛投靠到建州?

現在的大明自上至下都很少有家國民族的意識,更別說那些尚未開化的野蠻人了。

誰的拳頭大,誰的刀子硬,誰能給自己帶來糧食和鹽巴茶葉鐵鍋,誰就是咱們擁戴的首領。

建州女真們也是持着這種想法的部落。

眼看大勢已去,八旗中的很多人都會產生別的想法,朱由檢認爲,投降的事很有可能發生,而受降將會極大的鼓舞官軍的士氣,同時也會削弱女真強硬派的戰鬥意志。

再就是,朱由檢特意強調,大軍征伐過程中儘量減少平民,尤其是各族老弱婦孺的傷亡。待攻下盛京之後,除了建州重要人物須立刻押送進京以外,其餘俘獲的八旗人口要向關內集中,等候朝廷拿出策略後加以妥善安置。

被俘或投降的人員是修繕道路的最好勞動力。

這是朱由檢關於當前戰事的安排,而接下來就是軍民新體制的建立。

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三百六十章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九十章 平息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一百章 心安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七章 皇莊3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