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

“既是無人出言,那我就分說幾句吧。現下局勢對我大清極爲不利,當前不僅是折損了多少人馬的事,最爲關鍵之處在於,明人之火器極爲難制,再對陣下去,我軍怕還是會重蹈覆轍。

目下我軍連番受挫之下銳氣盡喪,軍心士氣極其低落,若無良策應對的話,還是儘早撤兵北返爲好,免得明人調集重兵邀戰,到時是走是留都失了先機!

等回返盛京整合八旗各部之後,戰略上放棄對鬆錦一線之騷擾,而是遣人馬由明國宣大等處掠邊突進,重點搜獲明人善造火器之工匠,以及巨量之硝石火藥,過上幾年我大清也能有與明軍對等之火器,如此方爲我大清立足之道!”

皇太極的話音剛落,早就有了腹稿的多爾袞搶先開口說出了兩白旗的打算,他既沒有尊稱皇上,也沒有口稱八哥,語氣中對皇太極明顯的缺乏尊敬之意。

當初多爾袞就對皇太極決意舉重兵南下的決議表示懷疑和反對,現在事實爲他的反對意見提供了最佳佐證。

按照多爾袞的想法,大清目前不具備一口吞掉大明整個遼西的實力,應該還是採取分兵擄掠的方式,分襲遼西、宣大,甚至可以再次從古北口等處破口侵入京畿。

等再搶上幾次,虜獲大批人口糧食物資,消化一番後再對遼西明軍展開強攻,一舉拿下整個關外之地,從而具備隨時窺視關內、威脅大明京師的能力。

多爾袞和阿濟格秘議後認爲,這次清軍的失敗與其說是因爲實力上的差距,不如說是戰略上的決策失誤造成的。

如果不是皇太極執意聚兵南下,那就不會產生現在這種無法收拾的局面,既然你作爲一國之主不具備深謀遠慮的本事,那不如干脆讓別人來幹。

但是看現在的架勢,皇太極顯然是不甘心就此罷兵回返,而是想再次和明軍掰一掰手腕,試圖用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策略上的正確。

在多爾袞的眼中,自己這位八哥想要挽回顏面的行動是非常愚蠢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多八旗勇士的傷亡,進一步削弱大清國的實力,最終出現那種萬劫不復的結局。

其實若不是現在的朱由檢是穿越而來,按照原本歷史的軌跡,皇太極這次的南下戰略最後是非常成功的。

在他的親自主持下,清軍採用了圍點打援、截斷明軍糧道的戰術,在長達一年多的鬆錦大戰中,將明軍最後的精銳軍隊消耗一空,從而使得李自成、張獻忠等一衆流賊把大明推進了死亡的深淵。

遺憾的是,肆虐大明北地的大股流賊已經全部覆滅,只有少數小股賊人成了佔山爲王的土匪,對整個大明造成的危害根本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現在與清軍對抗的是火器犀利、軍容嚴正、軍紀嚴明、糧餉充足的勇悍之師,而不再是歷史上如王樸、白光恩、吳三桂等等那些只顧私利的地方軍頭了。

相同的策略,不同的對手,結局也就完全逆轉。

多爾袞態度上的不敬和言詞中明確的反對之意,讓皇太極心中異常惱怒,但他現在貴爲皇帝,實在不便親自出馬與多爾袞辯論,那樣就太沒有皇帝的尊嚴了。

他當然明白多爾袞兄弟們的心思,要是現在就全軍北撤,回到盛京之後,兩白旗肯定會借嶽託失機、以致大軍損失慘重的理由謀奪兩紅旗的人口財物,在削弱自己這個得力幫手的同時壯大自身實力,以謀求更高的地位。

wWW ttκan ¢O

自己要是身體康健的話,兩白旗基本沒什麼機會能登上皇位,可是皇太極心裡清楚,自己這身體撐不過幾年了,等自己去了地下,就算有代善的支持,有勇無謀的豪格也不是多爾袞兄弟們的對手。

說不定在自己死去幾年之後,皇位就成了多爾袞的了,依照多爾袞狠辣的性子,自己的兒子鐵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奴才不贊成睿親王之言!”

就在皇太極既尷尬又惱怒的時候,洞察場上局勢的寧完我站了出來,這讓皇太極不禁暗自鬆了一口氣,同時心裡也是大感欣慰:還是漢人奴才貼心啊,知道關鍵時刻要站出來給主子擋刀槍,等回去之後一定要好好賞賜這個好奴才。

“哦?公甫有何話速速講來!朕知公甫素有謀國之才具,每每言出必中,公甫但有所思儘管直言,不必顧忌其他!”

皇太極微笑着目視寧完我溫言鼓勵道。

“奴才謝過皇上恩典。適才睿親王之言雖是有些道理,但卻忘了關鍵一點:時不我待!”

寧完我先是向皇太極施禮表示謝恩後,直起身子向多爾袞拱手示意後開口道。

“時不我待?此言何解?老寧你有話直接說,別整這些虛頭巴腦的吊人胃口!”

多爾袞雖然對寧完我站出來給皇太極解圍感到不快,但他知道此人性格直率,不是善於溜鬚拍馬的小人,並且確實胸有韜略,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他對寧完我倒是沒什麼惡感。

“睿親王,當下之情勢確如你所說,對我大清十分不利,這一點毋庸諱言。但是,正因如此,現下除了與明國再次血戰一場、大量殺傷明國新軍之外,往後的策略都無法展開。”

包括皇太極在內的帳內衆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了寧完我面上,這讓他的自我感覺頓時好到了極點。

“睿親王言襲擾宣大等處之策雖是甚佳,但睿親王沒慮及到,如若我軍就此退卻,那明國除了留下相應之新軍外,定會將此數萬新軍派至宣大一線,替代原先之舊式軍隊,如此一來,我軍棄鬆錦轉而攻宣大,其結果與現在沒有什麼不同。

而且大軍轉折往來耗費時日與錢糧無數,依我大清目下之財力恐是負擔不了多少時日,萬一明人如此次一般料知先機,再次佈下陷阱,其結果怕是對我十分不利!”

寧完我說的很有道理。

在知道清軍短期內不可能再次攻打鬆錦沿線後,明軍肯定會猜到清軍下一步會從別處入寇大明,那現在的數萬人馬就會移鎮宣大,以邊牆城堡爲依託重新佈置防線。

而清軍從撤離回去整軍,然後派哨探刺探宣大情報,以找到容易攻打的地點,到出動大軍向西南移動,這中間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中間要消耗多少錢糧物資?

對於現在糧草物資日漸匱乏的建州來說,這成本實在是太昂貴了。

而明軍爲何要重兵佈防宣大呢?

因爲宣大之地是九邊中最爲富庶、人口最爲集中的地方,距離大明京師也最近,其他如甘肅鎮、陝西鎮、寧夏鎮等等邊防重鎮根本沒必要去打。

爲啥?一是太遠,二是太窮,打下來還不如自身消耗的多。

所以說,清軍南下,只有遼西、宣大,從長城破口而入現在已是很難了,明廷重修了破損的邊牆,佈設了綿延數裡的障礙,原先的衛所兵也換成了邊軍,在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下,大軍根本無法展開強攻。

多爾袞的策略是不錯,可那是建立在明軍不會加強守備的情況下,可從現在明軍這一環接一環的謀劃來看,清軍的戰略意圖早就被人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

“那照老寧你的說法,只有和明人再拼一把才行?”

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十六章 平叛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九十四章 獻營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三百七十章 壯烈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八章 皇莊4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