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

“有關戰備及臺灣事宜就議到此處,內閣、吏部、兵部、戶部、工部等相關有司,要根據實際抓緊制訂相應措施,凡事涉部務者須於十日之內拿出方略,之後儘快部署到位。都察院要加強此二事之監管,要遣專人進駐有司負責督辦,但有發現推諉懈怠者,即刻從速糾劾!”

衆臣起身施禮接旨。

朱由檢頭一次給出了時間表的概念,目的就是以嚴格規範的制度來提高大明官吏的辦事效率。

其實自漲薪的新政實施以來,京師各個衙門的辦事效率已經與從前有了天壤之別。

在自身利益得到巨大實惠的刺激,以及吏部、都察院、錦衣衛的嚴格監督下,大明官場上那種慵懶散的風氣得到了徹底改善。

尤其是各衙門中具體辦差的中下級官員及不入流的書辦吏目,生活狀況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多數人由生活窘困變成了富裕的中產階級,這種做夢也想不到的改變激發了絕大多數人的工作熱情和態度。

在講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過去,當別人給了你巨大的好處,而你卻沒有做出相應回報的行爲是被世人所鄙夷的,就算其家裡人也不會對此表示寬容和理解。

而且內閣已經行文宣示各地官府,只要各地上呈公文言是獲朝廷批覆迴應者,無論涉及人財物哪一面,待所報之事完結之後,必須以詳細的公文向朝廷報結,將事情的處置過程與結果做出全面的說明,這些來往公文函件將全部存檔以備查用。

而朝廷在收到地方奏報後,會暗中派出御史、錦衣衛查驗地方官府所報情治是否存在隱瞞實情的情形存在,一旦發現有欺上瞞下之舉,涉事主官一律就地罷職,若其中有徇私枉法者,將由錦衣衛押送入京,交由三法司會審定罪。

一股以上帶下、以點帶面、監管到位、處置嚴厲的官場新風氣,正逐漸在大明各地官府中開始形成和蔓延。

儘管有相當大一部分官吏對此極度不適應,並且暗地裡怨聲載道,但一種強大的趨勢一旦形成,就絕不會輕易的發生反轉。

不管你願不願意,只要身在其中,也只能在這種大趨勢的推動下不由自主地被動前行。

在高額收入與丟官去職的雙重作用下,大明的吏治正在慢慢向着好的一面扭轉。

“啓奏聖上,臣有事要言!”

說話的是首輔溫體仁。

“溫卿有言儘管奏來!內閣施政新風令朕激賞不已,此等一切卿當居首功!”

朱由檢笑着誇獎了這位老臣一句。

內閣新政其實就是由溫體仁提出並主導展開的。

對於這種有可能會得罪很多人的新舉措,王應熊與張至發採取了不支持不參與的態度,而溫體仁的施政方案則是得到了朱由檢的強力支持。

溫體仁爲了給溫侃打開晉升通道,現在也是無所顧忌了。

他心裡清楚,等再過幾年自己致仕後,次子的前程就全指望皇帝了。

雖然當了十年的首輔,但自己在朝野中名聲並不怎麼好,指望別人罩着溫侃是不可能了,只有緊緊抱住皇帝的大腿纔是最正確的選擇。

他當然知道皇帝有銳意圖新的心思,現在的一切都是拿着眼皮底下的衙門當實驗,在總結得失之後,將來肯定要全面推行。

所以,在參考皇帝施行的京師衙門新政的基礎上,老溫搶先順勢將加強版的新政推了出來。

不出所料,自己的這個舉措得到了皇帝最大程度上的認可,現在要是論起羣臣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溫體仁自信,自己絕對是穩穩的排在了前三名之內。

“啓奏聖上,有感於朝廷新政實施以來,各地往來公文愈加頻繁、各地官員調動升遷頻仍、新科進士、國子監舉子即將赴任之情勢,臣建議於京師復設會同館,並於四方復開水馬驛,以便於公文傳送、遞送使客、官員卸任上任、轉運軍需、大明各業界人士傳遞信件物品等等事項。現今大明境內匪患大部消除,四境之內來往商賈行人數量劇增,朝廷應當爲其提供適合之食宿之地,免其風餐露宿之苦,故此方有臣之所議!”

所謂的水馬驛指的便是水路和陸路交通上的驛站,其中主要以陸路爲主。

驛站自古以來便爲歷朝歷代帝王所重視,一個新的王朝建立後,往往不遺餘力慶祝大量人財物力開闢和整飭驛站,用以保障朝廷政令的暢通,以及地方事務能準確及時的傳遞到中央。

自太祖登基之日起,便將驛站的設立作爲軍國機務最緊要事務之一,於全國水陸要衝之地開設了驛站,並隨着時間的推移,將驛站開設到了大明全境,而各地驛站在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成爲了大明官方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

一說起驛站,朱由檢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李自成。

歷史上的崇禎三年,這具身體的本主下令裁撤全國三成以上的驛站,這才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橫空出世。

銀川驛馬伕李自成被下崗了,於是乎,李馬伕走投無路投奔了所謂的義軍,繼而“奮臂大呼,九州幅裂”。

當然了,現在的李馬伕正如喪家之犬般馳與塞外,正在和蒙古同胞“打”成一片,再無機會顛覆大明江山了。

朱由檢當然知道驛遞的重要性了,驛路通,國家強;驛路滯,國家衰。

驛遞的興衰是中央政權興衰的徵兆,此話確爲至理。

在過去的歷史中,每當一個國家政權無力支撐驛遞的存在時,就說明這個王朝財力已近枯竭,離崩塌之日已經不遠。

歷史上的大明就是嘴典型的例子。

爲什麼驛遞的興衰會如此準確且敏感的反應王朝的興衰呢?

原因很簡單。

一個字:銀子。

三個字:很多銀子。

在交通極度不便的當今,驛遞太費錢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朝廷的邸報傳遞來說吧,從京師將邸報傳遞到近在咫尺的宣化驛,單單這個,每月就需花費一兩銀子。

可想而知,若是將邸報傳遞至數千裡之外的地方,需要花費多少銀錢。

崇禎三年,皇帝下達裁撤驛站的聖旨後,僅僅一年過後,太倉便節約了六十八萬兩銀子驛遞支出,那纔是裁撤了三成的結果。

有此可見,驛遞的每年的費用到底有多少。

而邸報傳抄發送只是驛站所負擔的事物中最爲簡單的一項。

但朱由檢知道,就算花費再多,驛站也必須存在。

因爲在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過程中,驛站驛遞發揮着舉足輕重地重要作用,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存在。

溫體仁的提議非常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說實屬老成謀國之言。

站在首輔這個高位的老溫清醒的認識到,若想要將朝廷的新政推廣到大明各地,驛站驛遞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且也是朝廷控制地方官府最爲便捷和直接的通道。

朱由檢自然懂得這個道理,他甚至知道,很多處於要害位置的驛站中,有些驛卒本身就是錦衣衛的密探,這些便裝密探會將很多重要的情報彙總後上報到京師,以卑微的身份爲這個國家貢獻着一己之力。

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鐵炮與大明火銃誰更強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三十章 預謀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