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

李邦華緩步走到南京衆人面前,南京守備勳臣忻城伯趙之龍、南京鎮守太監張彝憲、參贊機務、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冷着臉率先迎上前去,與李邦華互相見禮寒暄,之後其餘驚魂未定的各部尚書侍郎、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國子監等部司長官強作鎮定的先後過來見禮。

南京這夥人哪裡看不出剛纔是李邦華的示威之舉?但在心下不忿的同時,消失已久的對朝廷的畏懼感卻也情不自禁的隱然而生。

見禮完畢之後,還沒等趙之龍說話,一旁的呂維祺搶先開口了。

“制憲好大的官威啊!呵呵!不知制憲此次南下所爲何來?欽命督南直隸事,呵呵!南直隸現下繁華如昔,民衆安居樂業,百官恪盡職守,值此盛世之景象下,制憲此職差如何分說?”

呂維祺語帶嘲諷的開口道。

他自天啓年間惡了魏忠賢后就被打發到了南京,先後任工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直至崇禎六年接任南京兵部尚書一職至今。

對於自命不凡的呂維祺來說,今上登基後打倒閹黨固然是大快人心,但卻未將他召回京師擔任要職,這就是皇帝的識人不明瞭。

雖然數年前被皇帝擢爲二品大員,並且成爲了南京三巨頭之一,但呂維祺心裡仍是不忿之極。他認爲按照自己的資歷才幹,至少應該擔當朝廷六部主官之一,甚至可以入閣參政。而皇帝放着他這樣的國之棟樑不用,反而將溫體仁、張至發等人視若至寶,這明顯已經具備了昏聵之像,這樣的君王根本不值得自己全力輔佐,作爲大明賦稅重地的南直隸就該獨立於朝廷之外,朝廷不該再來干涉江南地區的事物了。

而朝廷去年開始陸續施行的裁撤內地衛所一事更是讓呂維祺憤怒不已,這種釜底抽薪之策,對於本就權柄較小的南京兵部而言更是致命的打擊。

所以當他看到木牌上所書的“欽命督南直隸事”這幾個字時,固有的反感更加強烈,再加上李邦華的這番做派擺明了是對南京上下的一種羞辱之舉,種種因素相加之下,呂維祺這纔不顧上下尊卑和體面直接出言諷刺道。

“呂部堂此言差矣!此非本官之威,乃爲朝廷之威也!時值朝廷之威漸失之際,某些官員士紳蔑視朝廷之心日盛,甚至有人公然以逆舉抗之!值此非常之時,本官以爲有必要於細微處重樹我皇及朝廷之威,以懾與朝廷離心離德之人!至於南直隸是否如部堂所言之盛世之景,呵呵,此言尚待商榷!”

李邦華面色沉肅的反駁道。

“呵呵!制憲之言似有所指乎?別處不論,單言南直隸所屬,據下官所聞,未曾有哪名官紳有蔑視朝廷之言行!更勿論有何逆舉!當今明君盛世,天下安定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朝廷之威有無必要存乎?”

呂維祺毫不示弱的駁了回去。

管你什麼欽差,什麼一品大員,你難道不知道自太宗起,南京便是另外的存在嗎?敢來南京耍威風的欽差,最後除了吃飽喝足回去糊弄皇帝重臣,哪一個真正將欽命落到實處?

蔑視朝廷?逆舉?呵呵,這都是多少年來大家心照不宣之事,你還想否定不成?

“呂部堂所言中只有二字爲真,今上確爲明君!盛世從何談起?自天啓年間流賊起于山陝,直到去歲方被剿除。其十餘年間縱橫江北之境,糜爛數省之地,致無數無辜命喪紛亂之中;更兼此人禍與天災併發,大明北境持續數載遭逢大旱,以致赤地千里、蟬喘雷幹,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千里逃荒,易子而食、烹屍而飽之事屢見不鮮!此便爲部堂口中所言之盛世不成?而部堂於江南之地,日日歌舞昇平、鐘鳴鼎食之下,何嘗爲今上、爲朝廷、爲天下之黎民有所奉?!可止矣!堂堂朝廷二品大員口出如此不悖之論,將當年寒窗苦讀之志拋置於腦後,此乃天下讀書人之恥也!”

李邦華聲若洪鐘,絲毫不顧及呂維祺的顏面,在描述江北黎民十餘年來的慘境的同時,直斥呂維祺等江南官員的醜陋嘴臉,說到最後,李老頭鬚髮賁張,戟指呂維祺怒喝道。

呂維祺羞憤欲死,面上漲得通紅,剛要厲聲駁斥李邦華的指責,忻城伯趙之龍打斷了兩人的爭吵。

“夢暗公年逾六旬,勿要再做無謂之爭。此番夢暗公奉欽命巡視江南,長途跋涉下定是已感疲憊,還是趕緊入城歇息一番。本伯與張鎮守已於城內太白樓訂下酒宴,專爲夢暗公接風洗塵,還請夢暗公歇息沐浴之後前往賞光!夢暗公!請!”

一旁的張彝憲也出聲勸道:“李制憲切勿生怒,現有皇爺這等聖君在位,做臣子的便以聖意爲己任便可!呂部堂或許言語之上有不當之處,但其非爲私人之利而言,還望制憲莫往心裡去!”

張彝憲來到南京已有數載,雖然說遠離了京師這個權利中心,但身爲南直隸地區數一數二的人物,在江南一帶可謂是說一不二的人物,比起在宮內在王德化、曹化淳等大鐺手下躬身聽差要滋潤的多,所以他對目前的位置還是比較滿意的,甚至產生出不願意回到京師的想法。

有舍有得,無舍無得,想要得到一些,就要放棄一些。

李邦華奉旨南下的目的他很清楚,早在有人預謀罷市被錦衣衛偵知上報之後,他在宮裡的人便將皇帝打算嚴懲的意圖告知了他,張彝憲自然不去趟這趟渾水。既然以後打算繼續在南京待下去,那他也沒必要得罪南京這幫人,而代表皇帝的李邦華他當然更不去得罪了。

趙之龍的態度和張彝憲相似,他也事先得到了來自京師勳貴好友的警告,並且在罷市這件事上他也牽連不深,所以他對李邦華的到來持着無所謂的態度,一旦欽差與南京方面產生矛盾,他和張彝憲便居中調和賺取好處便是了。

忻城伯府的利益大部分都在南直隸地區,而欽差辦完差事便會回京,所以他也是抱着儘量將事情化解的念頭來對待此事。

而那些南京各部司的高官,對李邦華剛纔的那番言語基本上都是很反感的。他們認爲,大明北境遭遇旱災流賊,那是你京師的朝廷的事,與我們南直隸有何關係?我們每年督運上京的漕糧賦稅又不曾短缺,賑濟災民、剿殺流賊那是你們的事,你們沒做好是能力不行,要不換我們去試試?

你們京師打仗撫民,難道就不讓我們喝酒吃肉嗎?難道要陪着你們節衣縮食才成?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李邦華掃了周圍的官員一眼後,在趙之龍、張彝憲的陪同下走向前面等候的官轎。呂維祺哼了一聲之後一甩袖子,向自己停在一側轎子行去,數名跟他相熟的官員疾步跟了過去,一邊安慰他,一邊指責李邦華的囂張和無禮之舉,其他官員也紛紛邁步走向自家的官轎,跟隨前面的幾位大佬一起進城。

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一百章 心安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四百章 佈防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章 駱養性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