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

而現在既是案子已經告破,那剩餘的事情錦衣衛自是駕輕就熟,該抄的抄,該株連到誰的就不會放過,這些事情就全部與都察院無關了。

就在李邦華用過午飯,準備離開濟寧前往他處暗訪之時,來自京城的聖旨到了,內容自然是派遣他爲欽差,前往江南處置罷市一案。

李邦華在看過隨同聖旨一起發來的錦衣衛密奏之後,心中既感震驚又感憤怒。他雖然知道江南繁華之地的官員自成體系,南京留守各有司均以小朝廷自居,對抗來自京師的政令以及皇帝的旨意,但卻沒想到這些人居然爲了一己之私利,公然勾連罷市,試圖引發民亂來給朝廷施壓,這種置國朝利益與不顧的行爲已經等同於賣國了。

李邦華當即與正好巡視到此的都察院河南道御史陳金敏一道,帶着一干隨從出城後從碼頭登上自京城來的官船直奔南京而去,宣旨的太監連根毛都沒撈着,一路咒罵着返回了京師。

爲了給李邦華南京之行以壯聲色,朱由檢特地從京營中調派了兩百馬隊,在一名千總的率領下擔當他的護衛,而全副的欽差儀仗則是由錦衣衛大漢將軍負責。

與李邦華同行的還有馮玉成。信守承諾的他,將趙老三和許六子從錦衣衛的手中要了出來,在城內的成衣鋪給二人買上嶄新的衣袍,直接帶着他們跟着李邦華的座船回返淮安府而去。

待到達淮安府之後,馮玉成將會給家中寫信,讓家裡派人前來接着許六子的家人去往襄陽老家。

趙老三和許六子在昨夜被錦衣衛一併捆綁送往牢中時,心裡滿是絕望、憤怒和悔恨,二人都認爲自己被那個模樣俊俏的官老爺給騙了,人家就是拿着他們當了魚餌,在等着大魚把魚餌吞下後再把魚抓到手中。

想到自己這次很可能會把命丟掉,更想到沒了自己這根頂樑柱之後,家裡妻兒老小該如何存活,許六子雖未哭出聲來,但眼淚卻如同開了閘的洪水一般傾瀉而下。

趙老三在憤怒過後很快便接受了這樣的現實,賤命一條而已,官老爺要就拿去好了,只是不該讓有些老實的六子跟着自己送了命。兩人被關押在一間牢房內,趙老三想了想之後,還是低聲對許六子說了聲對不住,許六子在搖頭過後抽泣着回了句“三哥,這就是咱的命啊!”

二人萬萬沒想到,第二天一早,錦衣衛在挨個監房喝問過之後,將他們放了出去,而等在大牢外的正是負手微笑的馮玉成。

昨夜在悔恨中難以入睡的二人頓時明白過來,這位馮老爺並沒有騙他們,在跪下重重地磕了響頭之後,二人的心中對自家老爺的忠誠度瞬間升到了頂峰。

李邦華的座船於三日後抵達淮安暫歇,馮玉成懇請他上岸歇息,但被李邦華堅拒,無奈之下馮玉成告辭上官後帶着兩名新收的僕從下船回到了巡漕御史衙門。

座船在補充了物資之後繼續南下,兩日後便進抵揚州碼頭。

抵達揚州後,李邦華並未上岸,而是與聞訊而來的李若鏈簡單溝通之後,隨即座船離開大運河,折向東面,順着邗溝進入浩蕩的長江,行駛了兩天之後終於在未時左右抵達了南京。

在派人前往南京城內通傳後,座船上的李邦華悠閒自得的品了一壺新茶,然後在座艙裡小憩了小半個時辰,醒來後又閉目養神了片刻。直到張雲進來通稟,說是前來迎接的南京官員已經到達了碼頭後,李邦華吩咐去知會京營馬隊率先下船,之後纔起來洗漱一番,換上嶄新的官服紗帽玉帶官靴,下令全套欽差儀仗擺出之後,李老頭這才優哉遊哉的出了船艙。

一向不喜奢侈之風、崇尚簡樸自然的李邦華之所以突然風格大變,爲的就是向南京這些人展示一下朝廷的威嚴和氣勢,讓這幫在繁華若夢的煙雨之地迷失了自我的官員們,切實地感受一下肅殺和嚴酷之威。在得到朱由檢的授意後,李邦華隨即派人將示威之舉告知了帶隊的千總李立。

全副黑色札甲的京營千總李立從寬闊的船橋上下到碼頭,接過親兵遞來的繮繩後一個縱躍跨上戰馬,黑鬃白蹄的戰馬嘶鳴一聲便要向前竄去,李立一勒繮繩,戰馬人立而起,兩條粗壯的前腿落地時發出清脆的響聲,一邊搖頭擺尾,口中不斷髮出禿嚕聲,顯然是對主人阻止它衝刺感到不滿。

李立轉頭示意一下,身邊的親兵舉起一面紅旗揮動兩下,已經下船上馬的兩隊各三十名黑甲騎士,在各自隊正的帶領下,縱馬衝向百餘步外碼頭上迎接的人羣。

本來已經等的有點不耐的大批高官們,看着依次下船的馬隊後,彼此之間也在指指點點的議論着,言語之間將這隻馬隊與所見過的江南衛所兵比較着,突然之間發現馬隊直衝自己而來,雖然只是一小隊騎兵,但那股威壓逼迫的人心膽俱裂的氣勢卻是這羣官員從未見識過的。

本來有些嘈雜的場面忽然變得鴉雀無聲,只有戰馬將要起速時急雨般的馬蹄聲響徹整個碼頭。就在前排的官員目瞪口呆、臉色蒼白,後面的僕從家人轉身向後奔逃時,馬隊在衆人面前數十步時拐向了兩側,馬上的騎士控着馬速,揚起馬鞭抽向兩側紛亂的人羣,這些都是前來迎接的官員們的僕從以及城內的衙役。

在一陣哭爹喊孃的叫嚷嘶喊聲中,圍攏在官員們四周的人羣轉瞬間便被驅散,四周全部被清空,只剩下一小撮高官們站在了當地。騎士們兜住戰馬後在兩側排列成隊,馬首直指南京衆人,馬上的騎士都是一手持繮,一手按在腰間的長刀上,面無表情的看向場上的衆人,彷彿在琢磨着從何處劈砍一般。

待兩百馬隊全部下船後,在隊官的指揮下與前面的小隊連接起來,排成了整齊的兩排。

緊接着一隊高大魁梧、身着白甲金盔手擎十六色彩旗的大漢將軍走下船後列於兩側,隨後八名金甲白盔的武士單手執刀、刀刃向上擱在肩頭後昂首下船,最後是兩名身着同樣盔甲的大漢手舉木牌,步履矯健的走了下來,一面木牌上寫“欽命督南直隸事”,另一面上書“左都御史李”。

從馬隊開始驅趕人羣,到欽差儀仗下船,這段時間並不很長,但整個過程中,不論是騎兵還是儀仗隊列,沒有一人發出任何呼喝之聲,所有士卒都是悶聲不響地執行着上官的指令,那股冷血之姿令人感到了寒徹入骨。

儀仗全部鋪開以後,身穿大紅仙鶴補服的李邦華出現在了甲板上,他向船下的人羣掃視一眼後,雙手端着玉帶,不疾不徐地沿着寬大的船板走了下來,兩名手捧王命旗牌的護衛緊隨其後,陳金敏則是待李邦華稍稍走遠後方才下船跟了上去。

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七章 皇莊3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八章 皇莊4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