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

當初張浚爲了挾制陝西諸將羣起攻漢而施詭計,實有不得已處,因那時陝西民意受中原兩河輿論的影響,已漸漸擺脫趙姓私權之籠罩,“華夏重於一君”之觀念漸入人心,所以趙構要發動一場利金損華的戰爭,便不得不託於詭異。而且當時趙構又沒給張浚留下多少時間,張浚要在反手之間挾制諸將,也唯有出此下策。

但是,張浚的這個謊言實在太過脆弱,南北戰事一起,趙構的醜行便揭然無遺。這一來連帶着陝西兵將也糟了殃。秦川與河東、河南本屬一體,兩地士林武將或聯姻或結朋,關係極爲親密。秦人這次幹出來的惡事不但大利於金人,而且還間接害死了數十萬在燕趙作戰的同胞,在已經脫離趙宋行政權控制的情況下,兩河、齊魯乃至汴洛知道此事者無不痛罵,賣國賊的帽子扣將下來,陝西兵將無不引爲奇恥大辱——他們都覺得自己是被張浚騙了!

不過,秦晉對峙的軍勢格局一成,張浚便能以軍法來威壓全境,許多兵將雖然不滿卻是敢怒不敢言,更不能付諸行動——因爲一旦行動那就意味着對大宋的背叛。宣泄憤怒洗刷惡名的衝動和正式叛宋之間畢竟還有一定的距離。張浚也正是料到會有這種局勢,當初纔敢這麼幹。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只要小心謹慎,以對河東發動攻勢爲藉口,慢慢加強對各軍州的控制,便能順利完成趙構交給他的任務了。

曹廣弼的第二個使者施宜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渡河入陝。這時張浚正在黃河西岸的同州,與河東軍在河中府的駐軍對峙。本來河東軍在河中府的駐軍不過數千人,無論兵力還是戰鬥力都不能和張浚麾下的陝西軍團相比,但在這個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張浚卻不敢貿然進兵。果如曹廣弼、劉錡所料,他雖號稱東進,實際上一開始就沒有渡河的打算,只是要作個姿態對漢軍形成威脅而已。

施宜生是以使者身份光明正大前來交涉,但張浚心虛,早已伏下人馬在河西等着,一聽是曹廣弼的使者馬上以奸細爲名捉了起來。但施宜生這次是大張旗鼓地來,他還沒過河陝西軍的許多兵將便都知道他要來,其中一些人甚至還讀過他帶來的檄文,所以施宜生被捉起來以後,陝州守將李彥仙便第一個來尋張浚問故。

張浚道:“確是一個奸細,並不是什麼使者。”

李彥仙不悅道:“宣撫!施宜生可不是什麼無名小卒!他是太學生員,在汴梁時已頗有文名。自他隨曹廣弼渡河抗金以來,忠武軍的抗金檄文多是由他起草,因其文章理氣甚壯,故士林都頗爲看重,甚至我秦川武將也多有因讀其文而感激流涕者。曹廣弼便要派奸細,也不會派這樣一個人來!說他是奸細,天下誰信來着?這等藉口,便是拿來哄目不識丁的武夫,恐怕也哄不過。”

張浚惱羞成怒道:“李大人,你這是什麼意思,說本宣撫欺人麼!”

李彥仙冷笑道:“是與不是,宣撫心中自知!”

張浚大怒道:“好哇!這軍中的上下尊卑,朝廷的禮儀次序,你如今竟然都視若無物了!哼,卻不知是誰給你撐的腰,曹廣弼麼?折彥衝麼?”

李彥仙眼睛一睜,竟然毫不示弱:“誰給我撐腰?給我撐腰的是聖賢的教誨,是朝廷的法度!有道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何況漢部與我本是盟友,當他們戰事正急之時我們起兵攻漢,已是理虧。現在曹廣弼派使者來,宣撫便是不願接見,也不當作奸細囚禁起來。”

張浚怒道:“反了!反了!你如此詆譭朝廷,究竟是何居心!”

“反?”李彥仙冷笑道:“卻不知是誰假傳戰報,累得我陝西全境都成了背信棄義之人!”

張浚暴怒,拔出劍就要來殺李彥仙,旁邊諸將慌忙勸住,李彥仙卻延頸待戮,大聲叫道:“來啊,宣撫!你便殺了我吧!自起兵以來你便以諸多借口將我們羈留在身邊,還不是爲了一己專權?如今殺了我,正好去接收陝州!”

張浚心中一震,惱怒更甚。其實以他的修養,本不至於如此暴躁,但這段時間來的所作所爲實亦非他所願,從接過趙構密旨的那一刻起,他便知道這罵名自己是背定了,但知道歸知道,當衆挑破他心思的,李彥仙還是第一個。

陝西將帥紛擾之中,探子匆匆來報:河東軍竟發兩路大軍來攻,要吞秦川。張浚和諸將聞言無不大驚,吳玠道:“他們不是剛剛大敗麼?怎麼還有力量來攻我們?可別是誤報!”

那探子道:“這消息已打聽得確實。河東軍對此事似乎也並不隱瞞。”

王庶問道:“來犯的是哪兩路兵力?主將爲誰?”

那探子道:“兩路人馬都從太原出發。北路之帥是漢部名將劉錡,據說將由大寧渡河,入延安,犯我轆州、坊州;南路之帥是已故種少保之孫、忠武軍都統種彥崧,據說將經由解州,先取陝州,再入潼關,和北路會師於長安。”

聽到種彥崧、劉錡這兩個名字,在場諸將無不尷尬。漢部的這兩個年輕將領威名雖盛,但曲端、王庶、李彥仙等未必便會怕了他們,問題是這兩人不但是名門之後,更都是從陝西走出去的子弟,又常年活動在兩河的抗金戰場上,陝西武人提起他們來無不引以爲榮,就是市井小民、邊寨農夫,只要是知道這兩人的也都會豎起大拇指。如果種彥崧、劉錡是在別的情況下引兵攻陝,那陝西人都會罵他們賣鄉求榮。但現在陝西諸將卻沒這份底氣,甚至有些不敢面對這兩個人。

王庶問那探子道:“這兩路兵馬進軍的路線,你們是如何諜知的?”

曲端哼了一聲冷笑道:“那還用什麼諜知?他們這次來是光明正大地來興師問罪,又不是來偷襲,還怕我們知道不成?”

王庶與曲端勢同冰火,但聽了這話卻是默然無對。趙哲問張浚道:“宣撫,如今卻該如何是好?”

張浚哼了一聲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會師長安?我怕他們有這口氣,沒這本事!”他又睨了一眼劉錫道:“劉大人,令弟已經背叛朝廷,你看我們該如何處置?”

劉錫不但是劉錡的兄長,而且還是曹廣弼的妻舅,當此之時也自知身涉重疑,嘆道:“宣撫這般問,想必早有打算,劉錫該殺該囚,宣撫一言可決,何必多言?”

諸將聽了劉錫這話都感有些悲涼,一起望向張浚看他如何處置。張浚環顧諸將,見衆人眼光多有異色,不敢從重處置,只是道:“朝廷相信劉大人的忠心,只是當此瓜田李下之際,卻要解劉大人的兵柄了。”

劉錫嘿的一笑道:“劉錫謝過張宣撫不殺之恩!”

當下張浚分派諸將,防守各路要津。各地中以陝州最危最重最急,但張浚偏偏就沒安排李彥仙回去,而李彥仙竟然也不提起此事,似乎是大敵當前有意和張浚合作了。

當晚張浚,既擔心劉錡、種彥崧,又有些顧慮着劉錫等人,正自輾轉難眠,直到四更,忽然親衛叩門急報,張浚出來問是何事,那親衛道:“李彥仙大人的營房空了!人不知往哪裡去了。”

張浚大驚,慌忙讓人搜尋,過了好久纔有消息回覆:“二更時候有人縋出城去,當時以爲只是普通間諜,因發現時已逃得遠了,天色又暗,所以未曾窮追。”

張浚大急,略一沉吟,忙命吳璘引輕騎去追,又命吳玠權代陝州通判,前往陝州接掌兵權防務。

從張浚的大營前往陝州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先南下至華陰,然後在折而向東,經潼關而可到達陝州;第二條則是直接渡河進入河東府境內,走一小段陸路,然後再渡一次黃河就可到達陝州州城。就直線距離來講,自然是渡河取道河東來的快些,但黃河東岸現在有漢軍寧河,陝西兵將若是渡河馬上就會引發軍事衝突。吳氏兄弟料李彥仙必從華陰走,所以吳璘朝南追來,而吳玠也取道華陰準備進入潼關。

誰知道他到了潼關宣佈要接掌兵權之事,潼關上的守將李嶽、趙開卻道:“已領李觀察將令,不敢交出兵權。”

吳玠大驚道:“李觀察已到潼關了?”

趙開道:“李觀察昨日已到潼關,交代下軍務後又往陝縣去了。吳大人若要過去,我們卻可放行。”

原來李彥仙在晉西南一帶根基頗深,在河東各地也是人脈甚廣,潛出張浚大營後直接向東渡河,在當地士紳豪傑的幫助下過風陵渡直入潼關,所以不但逃過了吳璘的追擊,而且比吳玠還快了半天。

吳玠沉吟片刻,說道:“如今我奉張宣撫令諭接掌陝州各處兵權防務,兩位若能聽我節制,仍任原職。望兩位以天下社稷爲重,莫爲李觀察之私恩而負朝廷大義。”

李嶽道:“朝廷大義?暗助金人,斷送漢家在燕雲的數十萬大軍,也是朝廷大義麼?”

吳玠聞言變色,趙開對李嶽道:“李兄,不可無禮。”又對吳玠道:“昨夜李觀察已有交待,若是張宣撫大軍前來,我等便閉門不出,若是張宣撫遣人前來,卻可放過去。吳將軍若要接掌陝州兵權,何不先去陝縣見李觀察?等李觀察交出兵權,我等自會聽將軍節制。”

吳玠大聲道:“兩位真要以私廢公麼?”

李嶽哼了一聲道:“吳將軍,您是陝西人,我可是山東人!張宣撫斷送了齊魯趙豫數十萬條性命,我老家的鄉親可都在望西指罵呢!當初我們在李觀察率領下孤城抗金,雖然生死朝夕不保,但個個奮勇自豪,心想便是死在這裡也無愧於天地祖宗。但現在一想起山東父老指着我們的脊樑骨罵我便坐臥不安——吳將軍,我是個粗人,現在還真弄不懂你說的公私究竟是什麼!”

吳玠聞言黯然,趙開也道:“總之請吳將軍去陝縣吧,等吳將軍說服了李觀察,我們自然交出兵權防務。”

吳玠自知說不動他們,帶了從人便往陝縣來,過函谷關舊址後便見陝縣處處有備戰的跡象,進了陝州州城,李彥仙早已接管全州大小事務,聽說吳玠來親自接入州衙,問道:“晉卿,張宣撫派你來,是要來取我首級麼?”

吳玠卻反問道:“李觀察,難道你真要背叛朝廷,投靠漢部麼?”

“投靠漢部,我原無此意。”李彥仙道:“但現在朝廷之舉措,卻委實令人失望!從今日起,我願爲華夏守土,以待真天子之出世。”

吳玠作色道:“真天子正在江南!”

李彥仙道:“江南也罷,東北也罷,將來誰能興漢滅胡,便是真天子。在此之前李彥仙當爲陝州守土,漢人來任過,胡人來免談!”

吳玠道:“若種彥崧要從陝州過,借道潼關,你也放他過去?”

李彥仙道:“若張宣撫有飲馬燕山之志,要取道潼關去攻燕雲,潼關的大門也會爲他敞開。”

吳玠喝道:“李觀察,爲人臣子的本分你都忘了麼?”

李彥仙嘆道:“晉卿,我這麼做,實非本願啊!罷罷罷……”他取了利劍,劍鋒出鞘,劍柄朝外對吳玠道:“晉卿若認爲李彥仙當誅,便殺了我去向張浚覆命吧。”

吳玠臉色沉重,手按劍柄,眼皮不住地跳,過了好久,終於將劍一推推入劍鞘道:“朝廷畢竟是朝廷,張宣撫於我又有知遇之恩,不能不報……保重!”說完最後一句話便轉身上馬而去。

不久種彥崧領了五千兵馬渡河進入陝州境內,李彥仙並未阻擊,但種彥崧兵馬來到陝州城外時他又閉門不出,只派人來道:“願種將軍念令祖厚德,勿擾秦川百姓。”又送來糧草若干、書信一封,那書信卻是給陝州沿途官吏父老的,通令他們放行勿作抵抗。

種彥崧問隨軍文臣鄧肅道:“此是何意?”

鄧肅道:“我揣摩李彥仙之心實不忍叛宋,卻又不甘淪爲助胡滅漢之罪人,故而如此。”

若楊應麒、蕭鐵奴到此反而要多幾番疑慮,但種彥崧是個坦蕩的人,對此亦不懷疑,領了兵馬向西而來,兵不血刃便過了潼關,進入渭南地界,屯於關西鎮,因其兵馬過處秋毫不犯,臨近父老聽又聽說是種少保孫子來,有許多都牽了牛羊端了酒水前來犒軍。鄧肅命隨軍商人盡數收下,按值給錢,陝民大悅,奔相走告,沒幾日整個渭南都知道了。

華陰令閉門不出,種彥崧命人傳書入內,大意雲:我本秦洛子弟,此來非爲擾民,但來問張浚因何故通金襲漢,城內軍民若還有幾分血性,便當出城爲我助威,若怕趙氏僞朝廷責罰亦可守城自保,只要爾等不襲我後,我軍誓不相犯。

華陰令仍然閉門,但城內守軍聽到消息,連夜將他綁了,第二日出城押到種彥崧軍中。種彥崧對那華陰令道:“人各有志,你雖不識時務,亦無死罪。”便命人將他逐出境去。

華陰守軍便請種彥崧入城,種彥崧卻堅持不進城,只派了商人入城買賣物資。鄧肅領了幾個文官進城召集父老,推出一個在當地德望高重的士紳來暫領華陰令之職。渭南百姓聞訊無不心悅誠服,不少豪傑不遠數十里前來投靠,華陰當地的駐軍也自請編入種彥崧麾下。種彥崧去蕪存菁,選了兩千人,打入原來的行伍當中,略加整頓後便朝張浚所在的馮翊緩緩逼來。

李彥仙本來還心懷不安,怕種彥崧入關後會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待聽說了種、鄧二人在渭南的作爲後大爲歎服,對通判趙叔憑道:“其軍容軍德如此,怪不得山東兩河的軍民都願歸漢!”

趙叔憑本是趙氏宗室,這時卻勸李彥仙道:“觀察雖不忍背宋,但今日我等已負背宋之名,建康朝廷也斷難再容我等。今日漢軍既然有德,何不明白歸附?若首鼠兩端,恐非英斷。”

李彥仙以問屬官,職官劉效、馮經,縣令張玘,將佐盧亨、邵雲等都以趙叔憑所言爲是。李彥仙這才下定決心,遣使告知曹廣弼願爲他屏障晉西南,這時金軍已經開始進攻太原,曹廣弼在圍城中得到這個消息爲之振奮,馬上傳令,將河東府到解州的軍政大權都交給李彥仙處理,又許他在潼關、洛陽之間便宜行事。

李彥仙見曹廣弼如此信任,便將最後一絲疑慮也掃去了,一邊組織兵力窺視洛陽,一邊籌集糧草供給種彥崧。汾河河谷諸州縣聽說李彥仙加盟人心大定,便是一些牆頭草也再不敢異動,晉、汾一帶遂成爲太原府、太行山兩道抗金戰線的穩定後方。

第八十三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第三一九章 雲中黃河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一三零章 兵敗山倒第三零四章 制衡與制肘第二九七章 太子的良心第一二五章 鄧肅押糧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六十四章 大金的兩扇門第二三三章 宗澤之逝第三零四章 制衡與制肘第五十一章 南遷吧南遷第二零零章 兵臨第二七三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第一八三章 臨第二八七章 竟破塘沽之堵第一四三章 塘沽問第一一三章 羊圖狐口食第一四九章 民之棄第二三五章 輕裝向太原第二二六章 漢部見聞第二三三章 宗澤之逝第六十二章 聯金扶漢之策第八十九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第一九四章 正名第一三四章 特設新軍第二十五章 收俘虜第八十七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第一七二章 信任第十九章 議婚姻第二五零章 大勝利的背後第二八四章 老成偶爾張狂第三三七章 珍珠衫第二四八章 佳期喜藏兇第一六二章 講演第五十七章 狡政與黠商第一三九章 成敗之間第三二零章 北征大軍第二二六章 漢部見聞第二一二章 飼野狼第七十六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第二六七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第五十九章 公主回家了第三章 論武第一二二章 人死茶就涼第一四三章 塘沽問第三三四章 漢皇都第二零六章 學生潮第二五四章 究竟誰控制誰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一三五章 養軍之策第二五四章 究竟誰控制誰第七十八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第一四五章 新局哉第四十四章 東京平定第四十四章 東京平定第六十六章 宋使團的苦惱第一四三章 塘沽問第三一四章 割地之議第二二六章 漢部見聞第三一一章 主動被動第二五八章 那幕後的幕後第六章 邊關第三一九章 雲中黃河第一四四章 兄弟間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一七九章 亂第一百一章 雖知君乃豪傑第二八五章 牆倒衆人齊推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二九零章 小輩新人新事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一九六章 夜訪第一六五章 陰陽第三三六章 醉獻妃第三百章 堅毅與警覺第一九六章 夜訪第二一五章 演兵法第一九三章 秦檜第四十三章 潛流暗涌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二二四章 建炎之立第三一三章 夏使之會第一八四章 戰第一五八章 故國第二八三章 年少正當磨練第四十八章 寄籬的麻煩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從悵惘第八十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圍第二七四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第二四三章 熊魚不可兼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二七二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第一四六章 故人矣第二五一章 兩個戰場之間第五十九章 公主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