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何謂善守之帥

郭浩到了鄜州,以經略身份召集父老問民情,這段時間來劉錡在延安、綏德公買公賣,一邊鞏固與西夏接壤的邊防,一邊剿滅和金人、夏人有勾結嫌疑的山賊,延安、綏德爲之大安,本地軍民都道劉將軍到陝北是幫國家守土來着,所以郭浩來到後鄜州父老都勸郭浩莫與劉錡爲敵。郭浩心道:“民心如此,不可違也。”又到洛川涇原軍大營中與曲端相見,問曲端爲何遲遲不進兵。

曲端忿然道:“進兵?怎麼進兵?我到洛川時,夏人聽說河東軍入陝,正要趁機來撿便宜,其中一部竟突入大里河南岸,劉錡一聽就帶兵去打夏人,把背部都賣了給我,可你說我能進兵麼?那不成了與夏人裡應外合了?我當時要是進兵,這鄜延、綏德的父老還能容我?全軍上下非譁變不可。如今劉錡雖已將夏人趕出去了,但他在延安府南境竟不設防,任我哨騎進出,我的人過去他非但不留難,還沿途準備了茶水飯點招待,還說什麼‘我劉錡只打胡人,不打漢人,曲端要來就讓他來好了,我不和他打,他若一定要打,我伸長脖子讓他殺便是。’我的人聽了個個痛哭流涕,如今我的侯騎是過了甘泉就不想回來,兩軍的兵油子在邊境見面都是稱兄道弟,竟全然不分敵我了——他們以爲我不知道,哼!其實我哪裡不知道?只是裝糊塗罷了,要不然軍法處置起來,這洛川不知得掉多少人頭!郭經略,我手下這幫兒郎,遇到金人那是決不手軟,但你要他們去打劉錡,打李永奇,恐怕他們下不了手!”

郭浩道:“難處自然是有難處的,但你不進兵,如何向張宣撫交代?”

曲端低頭片刻,說道:“這陝北的人心如今已經不在我處了,劉錡表面全不設防,但我料他其實是外鬆內緊,我軍若是輕進,非但得不了便宜,反而要激起公憤。如今我只能答應張宣撫保住鄜州,保證不會讓劉錡南下一步。至於取陝北,那我是無論如何做不到了。”

郭浩冷笑道:“說來說去,你還是怕了劉錡!”

曲端瞠目怒道:“郭經略,你也是帶過兵的,難道就不知道打仗靠的是什麼?將士無心拼命,這仗還怎麼打?”

郭浩道:“你跟我說有什麼用處?該與張宣撫說去!”

曲端哼了一聲道:“好!我就去見見張宣撫!若他覺得劉錡好打,讓他來打!”

郭浩點頭道:“曲將軍真是忠勇雙全,可惜,可惜。”

曲端見他忽然改了語調,奇道:“可惜什麼?”

郭浩道:“可惜你一入同州,那便是死無葬身之地!”

曲端聽得背脊發寒,忙道:“郭經略,這話可得說明白了!”

郭浩道:“明人不說暗話!曲將軍,李永奇的兒子李世輔到洛川來找過你,是吧?”

曲端本來端坐虎皮椅上,聽了這話忍不住站起來道:“你怎麼知道?”隨即想起自己這句話大大不對頭,忙說道:“李世輔是來過,可我並不曾答應他什麼!”

郭浩嘿了一聲道:“你不曾答應過他什麼,爲何給張宣撫的戰報、書信之中半句不提此事?”

曲端額頭冷汗滲出,垂首才道:“這種瓜田李下的事情,我本打算當他沒發生過……”驀地擡頭道:“郭兄,你我一場交情,這事可得幫我分說明白了!我確實沒答應李永奇什麼!”

郭浩搖頭道:“分說得明白,我就不用來了。曲兄,你可知道這次的消息,是誰先得到的?”

曲端問:“是張宣撫派人監視我麼?”

“不是。”郭浩道:“是王庶。”

曲端呆了半晌,隨即怒吼道:“這個腐儒!這個奸賊!”他既知此事乃由王庶從中作梗,便不再存幻想,眼中精光閃爍,說道:“郭經略,事已如此,你待如何處置我?”

曲端乃是一個頗有軍閥氣質的人,當年作王庶部下時,尚敢以武力將之脅禁,差點殺了他,郭浩如何不知他爲人,見他如此,便知只要一個應對不慎,對方馬上就會動手。曲端號令極嚴,至其軍中,將士知有曲端,不知有天子。郭浩亦不猶豫,袖出張浚的簽押號令給曲端道:“張宣撫命令在此,卻請曲將軍教我如何應對!”

曲端接過,看得明瞭,知道張浚果然有動他的意思,登時眉毛倒豎道:“張浚!白面書生,果然只知誤國家大事!”當場將文書撕了,拔出刀來對郭浩道:“郭經略,今日之事,非我有心叛宋,乃是大宋容我不得!我曲端一生磊落,只願到邊疆上抗擊金人、夏人,不願在這鄜延邊境上和劉錡自相殘殺!”將刀往案上一插,說道:“若郭經略也覺得曲端有罪,便以此刀取了曲端的頭顱去張浚帳前領賞!”說着盯緊了郭浩,看他如何應對。

郭浩就將刀拔出,曲端臉色微變,郭浩已道:“將軍不願與劉錡自相殘殺,我郭浩難道就願意爲一道亂命而枉殺良將麼?”

曲端大喜道:“郭經略果然高義!”

郭浩將刀還給曲端,說道:“今日之後,曲兄卻欲何往?”

曲端沉吟道:“聽說金人又已告急,我欲從劉錡那裡求一張通關的文書,就往太原打金人去!若郭兄不棄,不如便留下做個監軍!”

郭浩道:“河東軍兵多糧廣,曹廣弼謀略過人,這次他只派出不到一萬人來,想必河東尚有大軍可以支持戰局。我們要幫他守住河東的話,與其千里迢迢跑去幫他打仗,不如留在此處讓他的西線、南線無憂。”

曲端喜道:“郭經略所言甚是!”

兩人商議既定,郭浩便入延安府來見劉錡,請他到洛川軍中議事,諸將或恐是計,郭浩笑道:“若怕是計,便留我在此,曲端若有異心,諸位便殺了我爲劉將軍報仇!”

劉錡笑道:“我既敢輕兵入陝,便是把性命交給陝西父老了。曲端既要見我,我自當去。他若敢殺我,他日自有人替我報仇,何必扣留人質!”便與李永奇一起,只帶了十幾騎隨郭浩來到曲端軍中。

曲端和郭浩之所以邀劉錡來,其實微有探他膽色之意,這時見他如約而至,心中歎服。

劉錡道:“我此來非貪圖陝西土地,只爲問罪張浚、呼應河東二事而已。今日與將軍相約,但爲抗胡馬、保華夏爲誓!絕不相負!”

曲端和郭浩都道:“此二事正是生平所願!”當場歃血盟誓,願受節制。

當下兩軍並作一處,將士無不歡騰,劉錡引兵緩緩而進,曲端道:“兵貴神速,如此行軍,等於讓張浚有備。”

劉錡道:“張浚麾下盡是陝西人,兩軍若衝撞起來,死的都是你我同鄉。但我料張浚聽說我等合軍南下,必然遁逃。我等走得慢些,也讓他有功夫逃跑。”

曲端聞言歎服。

涇原兵這一易幟當真震動了八百里秦川,張浚恐被劉錡和種彥崧南北夾擊,連夜西遁。劉錡和種彥崧跟在他後面步步緊逼。張浚逃到臨潼,正要進入長安,前面哨騎來報:京兆府長安城頭也掛滿了漢字大旗。原來劉錫渡過渭河後向種彥崧借了五百輕兵,本想到夏邊召集人馬,誰知過長安城下時,還沒收到消息的京兆府守將出城來迎,聞詢前線戰況。劉錫一轉念間兵行險着,假傳將令奪了長安的兵權防務呼應種彥崧。種、劉兩家在西北聲望甚高,人脈極廣,所以劉錫得以在變中取事。

張浚到達臨潼時劉錫在長安其實還未站穩腳跟,但李彥仙、曲端、郭浩等人的接連倒戈已讓張浚變成驚弓之鳥,而且劉錡、種彥崧又正在背後,當下不敢進城,更不敢攻城,引了兵馬直退到扶風、鳳翔。

劉錡和種彥崧在長安會師。諸將會面後決定由種彥崧主渭南軍事,防備張浚反撲;劉錡主渭北軍事,防備金人、夏人;郭浩暫代京兆府尹,安撫境內士農工商;鄧肅負責平輸轉運,調有餘濟不足。又傳檄陝西全境,告以抗金保華之意。不久曲端盡得原州、涇州、渭州,劉錫則順利進入熙州,熙州以北、以西等夏邊州軍雖一時不肯歸漢,但也在劉錡、種彥崧的威壓德誘之下答應保持中立。

張浚手下兵將尚多,本來還有一戰之力,但當此之時,陝西軍民都不願意再戰,不久建康方面政策又變,而張浚的種種反撲策略便不得不半途而廢。

金軍在經過“折彥衝教訓”之後,放棄了之前四面開花的部署,重新迴歸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上來。這個戰略部署的指導精神是:在壓制東海不得西進的同時,先瓦解漢部在內陸的武裝力量,然後再用內陸的人力、財力進攻東海。在這個戰略精神的指導下,金軍攻佔河北、切斷河東軍團和東海的聯繫以後便集中兵力圍攻太原。

華夏子弟的第二次太原保衛戰開始了。

和上一次的太原保衛戰相同,守軍都面臨着一定的恐慌,但和上一次的太原保衛戰不同的是,守軍擁有一個更懂得戰爭的領導集體。

雖然太原在幾年前才經歷過一次破城,但那次破城之後,金兵和稍後接手的漢軍都曾對這座名城進行增補,尤其是曹廣弼在過去幾個月的增築行動,基本上已讓這座河東名城恢復舊觀。

即便如此,曹廣弼也沒打算用太原的城牆來直接面對金軍的進攻。善守之將軍,不會消極地龜縮在城牆之內射箭投石。早在金兵還沒有犯及太原之前,曹廣弼就在太原及其周邊地區佈下裡外三層的防禦***。

太原東側,有王彥駐守平定一帶,以消解金兵東路軍的正面攻擊;太原的東南側,有徐文駐守遼州,一邊是防範金軍東路軍從東南方向的進逼,同時也在保護隆德府與太原之間的聯繫;太原的西側和西南側,則分佈着大大小小共二十五座山地兵寨子,這些寨子多則一二千人,少不過百人,兵員多是經過訓練的本地人,分佈在呂梁山一帶,以大寨阻截要道,而小寨則依靠大寨的資源補給在各條小路打游擊,用這個辦法來使金軍無法輕易繞過這片並不好走的山地入侵汾河河谷——這是太原防禦圈外圍的基本情況。

在太原府境內,又可分爲北部、中部、南部三種情況。

在正北方,從太原城到雁門關之間的廣袤地面早已清野,中間的石嶺、赤塘、三交口三道防線,分別布有一萬、五千、一萬的兵力,這三支部隊都是既堅韌又靈活,當金兵南下的兵力並不甚強大時,他們便將金兵進攻的攔截在外圍,保證太原不至於因爲少數的兵力便被擾得雞犬不寧,當金兵以大軍南下時,這三道防線又可以層層消耗金軍進擊的鋒芒,在抵擋不住以後便散入山區變成騷擾敵後的部隊,一旦金兵退卻,這三支兵力又將重新佔領石嶺、赤塘、三交。

在中部地區,曹廣弼又分別在狐突山、蒙山、殺熊嶺、麓台山等佈置了數千到一萬人不等的部隊,這些據點就像一顆顆小珍珠一樣,和太原這顆大珍珠一起串成了一條防禦項鍊,將金軍的活動範圍儘量限制在太原府北部的山區中。

由於有北部和中部的兩道防線在,太原府南部的河谷地帶如清源、交城、太谷、祁縣等城市便是在太原府北部發生戰爭時也有可能保持正常的市井運作。其中,太原城西南榆次又是太原府內僅次於太原城的物資、兵力重地,這裡一方面是和太原城朝夕相聞、犄角爲援,同時又負責向平定的王彥、遼州的徐文提供補給。汾河河谷和隆德府積聚的物資,都是通過這幾座南部縣城的轉運進出太原,使太原的各種軍用物資和民用物資不至於匱乏。在太原保衛戰最爲激烈的時候,金軍也曾突入到這個地區,但每一次都是很快地突入又很快地被驅逐出去。

最後一道防線,纔是太原城城牆。在擁有府內府外兩層防線的情況下,太原城便不是一座孤城。宗翰和宗弼能夠動用來進攻河東的兵馬,總數難以超過二十萬人;這二十萬人並非全部都是精銳,也不能全部用來進攻太原,就是金軍兵力最爲集中的時候,用以圍攻太原防禦圈的兵馬也沒有超過十五萬人;十五萬人也沒法從一個方向、一個地點進入、攻擊,金軍被外圍據點牽制、阻擋的兵力常常是總兵力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在金兵攻擊勢頭最強大的時候,抵達太原城下的兵力也沒有超過八萬人。八萬人的部隊,是沒法將太原城團團圍住的。

從雁門關到太原城之間的百里之地無糧可因,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上百里的糧草運輸已算是中長程,每爲一名前線的戰士提供足夠的糧食補給,差不多就要用上一個民夫,宗翰要維持住太原城外八萬大軍的補給就得動用數以萬計的民夫,此外由於曹廣弼佈下了對糧道進行騷擾的輕騎兵,所以宗翰還需要用大軍來維持這條糧道。即便如此,宗翰也不能確保太原城下的金軍能夠得到持續的後勤供應,所以金軍對太原的進攻是時而來時而去,在第二次太原保衛戰中並不存在像第一次守衛戰那樣長達數十日甚至上百日的圍城情況。圍城時間的長短是能否攻陷一座城池的關鍵因素,因爲一旦撤圍,守軍便有機會對損毀的城防進行增補,讓攻擊方的上一次圍城變成無用功。

更何況,曹廣弼是一個對金軍沒有心理畏懼感的人。太原城的四壁城門在白天是常常開放的,就是在金兵圍城之時也是常開不常閉。宗翰即使擁有幾萬大軍,也沒法對太原四壁同時發起激烈的進攻。由於太原城內有一支敢於與金兵野戰的戰鬥隊伍,所以金軍如果集中兵力進攻其中一門,則曹廣弼便可以派部隊從其它城門出城迂迴攻擊金軍的側翼;到了晚間更常常派兵出城攻擊金軍在城外的營寨,晝夜騷擾使之不得安息,以致後來金軍立營安寨竟不敢太過靠近太原城。而金軍營寨既立得較遠,城內守軍便能在金軍發起攻擊時有更充足的時間來作準備。

經曹廣弼改造後的太原城城門又不設吊橋而用直板橋。城門舊制多用吊橋,爲的是敵兵來攻之時可以拉起吊橋以圖用城牆外的壕溝來阻止敵軍。但在曹廣弼的防守思維裡卻從來不以消極防守爲貴,他認爲吊橋拉上,對阻擋敵軍未必有用,卻是妨礙了城內守軍的進擊——若放下釣橋然後出兵,則城外敵軍見到吊橋放下便知城內將要出兵,必然會先行準備,這樣會讓城內守軍的行動徒然失了先機;若兵已出城復拽起橋板,則出城之兵緩急難於退卻,若爲敵人所逼逐往往便溺於城外戰壕之中。

在爲時數月的太原保衛戰中,金軍曾有一次暫時攻進了太原的南門,然而金軍的將士在進門之後,卻發現城門之內又有一道護城牆。這道護城牆卻是在城門十步之內橫築起又高又厚的一堵牆壁,這堵護城牆也設鵲臺,牆在鵲臺上,高一丈三尺,腳厚八尺,上收三尺,兩頭遮過門三二丈,用以遮隔衝突。護城牆內門開啓關閉,城外敵軍都不得而知。那次金軍突入牆內之後,護城城上炮石如雨而下,跟着兩邊羊馬牆內守軍同時夾擊。金軍本以爲攻入城門便成大功,誰知道竟是掉進了一個更可怕的陷阱!城外金軍受到地形限制無法及時援救,城內的守軍卻是佔盡了地利!在這一戰裡金軍突入城門的精銳損折殆盡,此戰之後,許多金兵一提起太原的城門都會產生畏懼感,而不再是將奪取城門作爲攻城成功的標誌。

曹廣弼所領導的這第二次太原防衛戰,和王稟、張孝純等所領導的第一次太原防衛戰完全不同!因爲曹廣弼所能調動的資源和王、張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王、張當時乃是以一座城池去抵擋金軍的一個軍團,而曹廣弼則是以一個軍團來對抗金軍的兩個軍團。

金軍的優勢是總體兵力較多,但和處於兵力劣勢的河東軍團相比,雙方也沒有達到懸殊的地步;金兵的另一個優勢是精銳兵力較多,但曹廣弼所領導的河東軍團裡面,也有部分精銳足以與金兵硬撼,所以不會像第一次太原防衛戰那樣被動。相對的,河東軍團由於是本地作戰,所以曹廣弼得以充分調動當地的民間力量來支持作戰,這便大大抵消了金軍在兵力上的優勢。在這一次的太原防衛戰中,由於要分出兵力去維持糧道,所以在具體的戰場上,宗翰所能投入的兵力並不比曹廣弼多多少,在有些戰場上曹廣弼甚至能集結起比金軍更爲強大的兵力。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次太原防衛戰中守軍其實一點都不落下風,太原城內城外消息進出、物資轉運的通道從未完全斷絕,汾河河谷在太原的屏蔽下也沒有產生太大的動盪,民間秩序甚至在外敵入侵的壓力下變得更有條理。

“真是精彩啊!”在塘沽,楊開遠看着一份份關於太原防衛戰的戰報衷心感嘆着:“二哥不愧是二哥!遼口防衛戰根本不能與之相比!”楊開遠覺得,儘管遼口、塘沽的地形和太原大大不同,但在這兩座濱海臨河城市的防衛戰上,自己的表現和曹廣弼相比都顯得有些消極了。

“簡直就是一場藝術!”稍後收到消息的楊應麒徹底放下了心:“河東山河環繞,本來就有一條相對完整的國防線,按二哥這種佈置,只要後方不起亂子,太原就算守個一百年也沒問題!”

曾在真定攻防戰中被譽爲“攻守兼備”的銀術可,在這次戰役中曾領兵突入到榆次附近,親自品嚐了曹廣弼烹飪的這道大菜,之後他便再不許身邊的人恭維他“攻守兼備”了,因爲他覺得自己依靠天賦進行的那次防禦戰和這次太原防衛戰比起來簡直就是業餘。

在這種情況下,對河東軍團來說比較可慮的就只剩下來自南面和西面的威脅,但在李彥仙、劉錡和種彥崧分別傳來佳訊以後,曹廣弼便再沒有後顧之憂了。

第五十八章 開發大流求第十九章 議婚姻第一七七章 勢第六十二章 聯金扶漢之策第二七零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第七十章 相國寺一日遊第三零五章 西夏的將相第二九零章 小輩新人新事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三六章 連環計中計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二七七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八十八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第三十九章 渤海之叛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二四五章 竟妨天下全第六十二章 聯金扶漢之策第二十二章 立法規第二六九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第一四九章 民之棄第一九一章 入汴第二七三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第十七章 建村落第三十五章 襲遼帝鑾第八十九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第七十九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三一四章 割地之議第四章 過冬第一五三章 空城計第三五三章 屠營第二一九章 突圍北上第一五八章 故國第十九章 議婚姻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三六章 連環計中計第一三六章 燕京變故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四十一章 曷蘇館事第四十章 兵下遼東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一一四章 虎迫龍角疆第七十章 相國寺一日遊第三零一章 胡商大算盤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五十章 進退之間第九十四章 將軍跨海南巡第一三零章 兵敗山倒第一四九章 民之棄第六十六章 宋使團的苦惱第三一七章 小延福園第一七八章 會第三零四章 制衡與制肘第一八二章 諾第二五三章 盟友的恐懼感第三二八章 胡虜會第二四五章 竟妨天下全第一四四章 兄弟間第三四九章 聞逝第三章 論武第六十五章 維吾爾族來客第二二一章 救溺自溺第三十四章 海賊水兵第八十三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第三零九章 秉公與顧全第七十七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第二二三章 義軍西渡第一八七章 匕第二三七章 遠遁循故途第六十七章 遣宋使的人選第二五三章 盟友的恐懼感第二四八章 佳期喜藏兇第二一六章 小買賣第十一章 夜遁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二七六章 不徇人情遵法紀第一三四章 特設新軍第一二二章 人死茶就涼第九十五章 難扶廣廈將傾第三五二章 勤王第二二六章 漢部見聞第二十一章 配佳偶第三十四章 海賊水兵第二九八章 蕭帥的大意第八十一章 嚀嚀阿嫂慰幺叔第三零二章 漢廷大難題第一二零章 移運轉興亡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二九九章 穀物與泥沙第六十七章 遣宋使的人選第三百章 堅毅與警覺第八十五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第八十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第二章 部勒第二五八章 那幕後的幕後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三三五章 議封王第六十章 報怨軍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