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上)

手中有了餘錢之後,楊應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興建管寧學舍。他在津門城郊擇一處好山水劃下一大片土地,將那處丘山命名爲朱虛山,作爲管寧學舍的所在。由於工兵正承辦津門、遼口方面的建設走不開,他便另花重金聘請了高麗一個良匠,募集境內的曠夫、流民、逃奴、乞丐,按自己的預想來規劃建設。

盧克忠看了那草圖,但見房屋鱗比,錯落於山水之間,規模非同小可,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真要把這個管寧學舍給建起來,津門的財政非給榨乾不可。忙勸道:“津門各方面都方興未艾,在在都要花錢。興學雖然是好事,可卻不是急事。能否暫緩一二?”

楊應麒道:“不行!什麼都遲得,就是這事遲不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土地一戰而勝可得,糧草幾年豐收可得,錢財巧取生息可得,唯教書育人見效最慢,但這卻是我漢部興旺的根本,我就是借錢也要馬上動手的。不過你放心,這副草圖上的建築也不是一下子要建起來的,現在先打下個坯子,建幾排簡單的房子就好。其它的以後再說。”盧克忠這才放心。

管寧學舍動工以後,楊應麒三天兩頭地便往朱虛山跑。漢部的工兵起身行伍,一切工程都以簡單耐用見稱。高麗受漢文化薰陶已久,瓦木樓臺之建制要比漢部工兵優雅得多,但相對的進度也較慢。楊應麒看得有些不耐煩,卻仍是忍住了不去指手劃腳。

這日進城,驀地望見城西有樓臺聳立,非工非商,也不在津門公營建設規劃之內,心中奇怪,驅車往觀,卻是一座正在建設中的寺院,他圍着那寺院轉了一圈,便回政廳問盧克忠是否知道此事。

盧克忠道:“是一個渡海而來的和尚,法號慧觀。他去年秋風起之前便已到此,帶了幾個弟子施醫布藥,頌經講佛,募得許多錢物,便要建一座寺廟。我想這是有益的事情,便答允了。”

楊應麒道:“怎麼從沒聽你提起?”

盧克忠道:“這也不算大事。七將軍你連庶政的常務也不理會,我還以爲你不會關心呢。”

“胡說八道!這怎麼不是大事!”楊應麒道:“看來這慧觀和尚面子比我還大!纔到了沒幾個月便有錢建造寺院!我要興建管寧學舍,還得從自己腰包裡掏錢補貼!”

盧克忠問道:“七將軍是覺得這老和尚有不對頭的地方麼?”

楊應麒冷笑道:“當然不對頭!嘿嘿!嘿嘿!”盧克忠再問有什麼不對頭,楊應麒卻再不肯說。他離開後,留下盧克忠一個人在那裡獨自懣悶,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大事,命人重新去打探那老和尚的來歷。

第二日那才建了一半的寺院便停工了。楊應麒望見心中冷笑,也不過去看問,徑自往管寧學舍的工盤附近來巡視了一會,中午便在朱虛山另一面的竹屋中點校《三國志》。

時交午未,忽聽外頭一個蒼勁的聲音道:“阿彌陀佛,貧僧慧觀,求見七將軍。”

楊應麒心道:“老和尚來得好快!”應聲道:“和尚哪裡貧了?你來這裡不到半年便有錢修建寺院,這還算貧,天下便沒有富人了。”走出門來看那和尚:雙眉半白,臉上卻一絲皺紋也沒有,看不出多大年紀。

楊應麒作揖道:“和尚哪裡來?如何來?來作什麼?”

慧觀還了僧家禮道:“貧僧從江南渡海而來,來傳佛祖真言。”

楊應麒道:“和尚老實啊,卻不和我打禪鋒。”

慧觀微笑道:“打什麼禪鋒!是真佛就說平常話。打禪鋒是他們禪家末流乾的事情,非真佛子所願爲。”

“他們?”楊應麒問道:“然則和尚不是禪宗了?卻不知和尚是何宗派師承?來這邊講什麼經?”

慧觀道:“貧僧天台外派,承先師祖孤山智圓餘緒,來講大學中庸。”

楊應麒一聽放聲大笑,說道:“佛子也講大學中庸?老和尚狡黠了!你要來奉承我,也不用自改門庭以至於此!”

慧觀微笑道:“治天下,安國家,一日不可無孔氏。若天下震盪,家國危亡,我佛家安能自存?所以大學中庸,佛子也要講的。”

楊應麒頷首道:“老和尚有點意思,進來坐坐吧。”

進了門,童子安座。慧觀道:“貧僧從江南來,身無長物,只帶得雨前龍井二兩,見這朱虛山好山泉,不如就泉烹茶、對山講道如何?”

楊應麒心道:“這慧觀和尚功夫做得足!知道我好這個!”便讓童子取茶具,慧觀則命隨他而來的兩個徒弟去尋取泉水。

一個少年,一個老僧,便在這竹屋中對坐,講些長白故事,說些蘇杭人物。

楊應麒聽慧觀誇耀江南人物,便問道:“老和尚,江南這般好,你卻萬里迢迢跑到遼東來幹什麼?”

慧觀嘆道:“自當今大宋天子繼位以來,寵信王老志、王仔昔、林靈素,崇道抑佛,把我釋家真言都作異物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宰相,州縣官員,也個個趨老奉道,因怕遭了天子的忌,竟都對我佛門避之唯恐不及。如今雖未明旨滅佛,卻也是我佛門百年不遇之厄。”

楊應麒笑道:“原來老和尚你是在江南呆不下去了。可如何想得到要來遼東?”

慧觀也不隱瞞,說道:“老衲本不是要到遼東,而是要去扶桑。因船隻遇風,竟漂到此地。船家本打算修好船隻就走,但我見此處市集井然,民豐淳樸,說的又都是漢家言語,在此立寺傳經,卻不勝於遠去異邦他國了?因此改了主意,決意留在津門。”

楊應麒哦了一聲,問道:“和尚你帶了多少弟子門人?多少經書?多少財物?”

慧觀道:“及門弟子八個,徒孫兩個,行者二人,經書八十箱,釋門常用衣物器皿若干,錢財卻無多了。”

楊應麒道:“錢財無多,怎麼能建寺廟?”

慧觀道:“建寺之費,都是津門的施主們大發善心。”

楊應麒問都有哪些大施主,慧觀一一說來,卻把在津門做生意的幾大家族都包囊進去了。連盧克忠也捐了不少錢。楊應麒還沒聽完便指這津門方向破口大罵:“津門的公家事務,也不見你們如此熱心!”

第93章 書生仗劍北遊(上)第312章 連環衝擊(上)第23章 整軍備(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上)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上)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上)第283章 年少正當磨練(上)第315章 兵來將擋(上)第16章 入女真(上)第343章 罷相(下)第85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下)第344章 北遊(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314章 割地之議(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356章 蝶夢(下)第329章 羣龍動(下)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上)第231章 山東進退(下)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197章 聯姻第91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上)第295章 晉北的財路(上)尾聲第25章 收俘虜(上)第165章 陰陽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上)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上)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下)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下)第260章 卻爲誰家守土(下)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204章 思良將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上)第51章 南遷吧南遷(下)第108章 英雄亦無百年(上)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下)第149章 民之棄第31章 造船之業(上)第321章 當世活佛(下)第32章 始議封侯(上)第18章 通商路(上)第20章 下聘禮(上)第312章 連環衝擊(下)第140章 揚帆濟海第263章 威逼利誘和解(上)第277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上)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149章 民之棄第248章 佳期喜藏兇(下)第193章 秦檜第212章 飼野狼(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上)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上)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320章 北征大軍(下)第314章 割地之議(上)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275章 人心公道殊且異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下)第299章 穀物與泥沙(下)第276章 不徇人情遵法紀第344章 北遊(上)第188章 定第8章 伏擊(下)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下)第291章 漠北漢地孰先(上)第123章 王侯無家事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339章 民之貴(下)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下)第333章 靈壽墳(下)第234章 福禍相倚伏(上)第325章 破西夏(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下)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上)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下)第355章 姻幻(上)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206章 學生潮(下)第206章 學生潮(下)第148章 地之失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86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下)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下)第23章 整軍備(下)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上)第227章 帝子身份(上)第307章 理想與現實(上)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