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各處觀望

洛陽。

經過一番協商後,皇甫岑短暫的妥協了河東舊部、皇甫嵩舊部、董卓舊部三方權利,雖然在朝上並沒有讓尹端、夏育這些功勳老臣入主,但皇甫岑卻也安插了涼州武將蓋勳、孫堅、閻忠入主司隸校尉、執金吾、河南尹這三個很重要的職位。借外派九卿安撫山東諸侯的時機,把河東新政下的田豐、顧雍、張昭、張紘幾人調入尚書檯,又禮闢現在聲明不顯的徐庶、魯肅、劉曄三人,坐實尚書檯內門生故吏這個關係網,又把九卿留下的權利全部都疊加在尚書檯。再有賈詡、程昱、李儒,三省俱數落入皇甫岑手中。在朝還有蔡邕、馬日磾、鄭泰這些與自己有着很深交情的人主持政事。皇甫岑自信就算是自己現在脫手不管,朝廷也能運轉自如。

事情弄完後,皇甫岑要做的就是平定山東諸侯,把外放地方的權益收回來。

當然,要是能借機讓九卿老士人與山東諸侯發生矛盾,身死之外就更好了!

衆人走後,賈詡、程昱先後被皇甫岑叫到府上商討平定山東諸侯的策略方向。

令賈詡與程昱意外的是,皇甫岑竟然毫不避諱的叫來了李儒,要知道這種議事,皇甫岑都沒有叫上身在洛陽的田豐,那可是皇甫岑的師弟,就足見其核心程度。

當然,他們不清楚皇甫岑心中所想,皇甫岑很瞭解田豐,知道講陰謀,是絕不能讓田豐這種秉性憨直的人摻和,否則只會多事。至於叫上李儒,不言而喻,拉攏之意!

“文優,坐!”

手一讓,皇甫岑未同賈詡、程昱言,倒是同李儒寒暄。

本着今後少言的李儒心中很清楚皇甫岑拉攏自己之意,當他與賈詡、程昱二人並提拔爲三省主事就已經讓李儒心中充滿了感激。當然眼前這私密的聚會,更讓李儒有些手足無措。

賈詡與程昱倒是老相熟的坐到一旁。

程昱率先開口道:“大人喚我等前來可是要出兵益州?”

“益州?”

聞言,李儒瞧着程昱,然後又看向皇甫岑。歷朝歷代,對益州並不是很看重,因爲益州固守有餘,想攻下城池卻很難。但要是想更近一步,也同樣因爲道路的原因,威脅不大。所以自歷朝歷代對益州都是最後施行分化、拉攏,所以李儒並沒有想到皇甫岑會對益州率先動手。

“大人因何想進兵益州?”

賈詡想了想,他從陳倉道而回,早知趙雲帶兵的目的就並不簡單,只是益州卻不好進兵!

“呵呵。聽聞,張魯有意藉助臧洪與賈龍的矛盾,以五斗米教與太平道同出一門的關係兵進益州,此時正是我等一股而下,解決關中後顧之憂!”

“張魯有異動?”

李儒掃視三人,才發現,原來三人似乎早就知道一般。

“趙雲出陳倉道,大軍正面威逼,以三十六生羌在羌氐之中的威信,繞開馳道,突施冷劍,或許可以直達漢中,出其不意!”

“漢中要落入朝廷,那巴蜀必定得到消息,只恐賈龍有異心,不同我等共誅馬相、張魯!”賈詡想了想,然後搖着頭,迴應道:“所以要確定臧洪心屬朝廷,再派高手伏擊賈龍,造成賈龍被太平道張魯、馬相相繼斬殺的假象,促成大家齊心協力共誅馬相、張魯!進而朝廷派人整治益州!”

“可我聽聞這賈龍乃是一代劍師,恐怕少有人能斬殺!”

“無妨,我調典韋親往!”

“典君明!”程昱搖搖頭,道:“這個不好,典韋武力不俗,但相貌亦是不俗,恐被察覺,而且洛陽剛剛安定,難免還會有人暗中動手腳,大人的安危依舊岌岌可危。”

“那就讓閻行入川!”

“趙雲佯攻,龐德奇襲,好!”

“然後我在給三弟劉備手書一封,讓其收荊襄士人的權利!”

“三將軍能否……”

“放心,玄德之能,我還是知曉的。”皇甫岑點頭,然後繼續說道:“更何況,荊州一地,只是宗賊門閥勾結,並無匪患,只要調集潼關馬超聚集兵馬,與整合好益州的趙雲所部兩相夾擊定然拿下江北之地!”

“只恐,山東諸侯野心者不小!”

“呵呵……既如此,那就讓元茂(徐榮)進兵,給山東諸侯施壓,讓其入主南陽與陳王劉寵兵合一處,威逼袁術等人退往壽春、廬江一代!”

“只怕子魚的壓力不小啊!”

“王朗、嚴白虎庸人爾,一紙詔書,先安嚴氏兄弟,再徵調王朗入朝。”皇甫岑撣了撣衣衫上的灰塵,旦夕之間便輕易安排好諸事。不過卻也格外注意道:“只是這劉繇野心不小,又是漢室宗親,不好辦!”

說這話的皇甫岑側頭去看一直聽他們說話的李儒。

見此,李儒開口道:“驅狼吞虎,荊州定後,定有餘孽逃亡揚州勾結劉繇,只怕被徐榮大軍逼退的袁術也會趁機吃上揚州一點好處,莫不如,派一人對劉繇曉明厲害,以舌說爲主!”

聽此話,三人點頭。

“看來馬超這兵要馬不停蹄的趕往各地了!”賈詡想想年紀小卻意氣奮發的馬超,迴應道:“三省中樞不能動,志才身子骨尚虛弱,不知道仲嵐意屬誰去?”

“魯肅!”

“魯肅?”

三人搖搖頭。

最後還是李儒反應過來,瞧着皇甫岑,問道:“可是大人昨日提及要禮闢之人?”

“對!”

“此人名聲不顯,看樣子年紀又不大,仲嵐可以肯定他能說服劉繇相助華歆共抗水賊,安定江東?”程昱擡頭問道:“更何況此人現如今不在此地,仲嵐當真有把握此人爲我所用?”

聽程昱這話,皇甫岑嘴角笑了笑,回道:“只要他想助我,我便相信他能!至於來不來,看來還是要請人修書一封了!”

“修書之人是誰?”

……

益州,綿竹。

益州自秦漢以來就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民風淳樸,高祖皇帝也是從這裡起家的。只要扼守住巴蜀兩道,即便是千軍萬馬也過不得。但是益州也是悲哀的,因爲從沒有人能夠從這裡走出去一統天下。當年漢高祖皇帝,如果不是因爲天時地利人和皆有利高祖皇帝,單憑所謂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想要攻取秦嶺西關的陳倉道簡直是癡人說夢。

“它”就是這樣的矛盾體。

綿竹本來是成都的陪都,但因益州馬相作亂,初到這裡的臧洪便把這裡作爲臨時執政之地。初到這裡的臧洪步履維艱,在大將軍何進時代,卻有朝廷西園軍上軍校尉別部司馬趙瑾率軍前來平叛,臧洪就是作爲監軍而來的。但事實上等到臧洪到達益州後,趙瑾已經被殺,而手中的軍隊大部分都已經被賈龍吞併。

雖然賈龍事事請教臧洪,但皆賴臧洪父子二人在中原士人名聲。但賈龍絕沒有想到的是臧洪並不是傳統的士人,是與涼州三明有些瓜葛的,而且在賈龍暗地裡選擇與董卓通信的時候,臧洪竟然未同自己商量,便已經揭竿響應皇甫岑在河東討伐的旗號。除卻劉備、公孫瓚等等,那些人大多數與皇甫岑有着數不清的關聯,只有本應該與山東諸侯站在一起的臧洪卻響應了皇甫岑。誰都知道,皇甫岑輕士重武,這讓賈龍開始與臧洪心生間隙。

當皇甫岑收降董卓舊部入主洛陽的消息傳到益州後,整個益州就亂了起來。

臧洪,臧旻子。

漢東郡太守。父旻,歷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洪體貌魁梧,有異於人,舉孝廉爲郎。洪爲丘長。靈帝末,棄官還家,太守張超請洪爲功曹。

與田疇、陳容、張超合稱四友,是與陳登齊名的氣節之士。

當初皇甫岑暗中書信授意孫堅舉薦臧洪便是看重臧洪與涼州武人、山東士人兩股集團之間的特殊身份,甚至皇甫岑還曾想到,利用田疇與臧洪的關係,拉攏臧洪。加之臧洪這與武人無異的剛毅性情。從皇甫岑揭竿而起,臧洪起兵響應,皇甫岑便覺得臧洪是一個可用之人。

臧洪不同山東諸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便是他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只要他不獨立,給他的路也只有兩條,一條選擇山東響應山東諸侯,一條便是投靠如今以武人執政的朝廷。

利弊得失,皇甫岑都有理由相信臧洪會選擇朝廷。

山崗之上,寒風撲面。

臧洪低頭沉思,他在想着益州的局勢,天下的局勢,像他這種以天下爲己任的人,要兩權相顧,益州巴蜀境內,兩股勢力交錯,一股是以貧民爲首的馬相部,一股是以賈龍、任歧爲首的益州本土門閥。

兩股勢力不相容,必有一死,可看慣勞苦大衆起義的臧洪並不想這麼親眼所見治下百姓被利用。

所以他試圖找一個新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卻一直無從得到答案!

可朝廷這風雲突變的局勢,讓他心生一絲動搖,那個盛名已久的白馬都尉會不會帶來不一樣的答案與結果?

……

荊州。

剛剛抵達荊楚的劉備還沒有來得及做什麼事情,便聽到皇甫岑在邙山腳下誓師討伐董卓的消息,爲了公開響應皇甫岑的決定,劉備暫緩了一切在荊楚收權的行動。這中當以蔡氏、蒯氏的野心爲主,加上綦毋闓、宋忠這些心向山東的老士人壓的劉備喘不過氣來。

荊州的治所本在漢壽,但迫於江南四郡宗賊龐大的壓力,劉備把治所遷到了襄陽。事實上證明,劉備這個決定是對的,因爲現在身處內憂外患的劉備並無實力對抗荊楚這些敵人。

蔡瑁、張允也好。

蒯氏兄弟也好!

但是他們這些人沒有一個適合劉備倚重的。

今日,朝廷正式任命劉備爲荊州牧,荊襄上下各家門閥齊聚,不論是真心,還是什麼也好,都齊聲恭賀着劉備。但劉備卻在酒會後獨自走出來透氣。因爲他接到朝廷任命聖旨時,私下裡又接到了二哥皇甫岑遞過來的信箋,即便是沒有打開,劉備也知道,二哥皇甫岑準備對山東各路諸侯動手了。

但究竟什麼時候,朝廷派兵來荊楚,這是一個疑問。

雖然劉備接到這封私人信箋並不是很匆忙,畢竟在這之前,皇甫岑要先重拾益州,但這無論如何,在劉備的心中都是一個很沉重的壓力。

……

與此同時,身在會稽的華歆也收到了皇甫岑的來信,信上很簡單,對嚴白虎、王朗、劉繇三家施行拉攏政策。從不質疑皇甫岑決定的華歆也早有心思招降這三家,別的不說,從實力來講,他們絕對沒有可能撼動山東諸侯和皇甫岑,更重要的是,嚴氏兄弟所圖的目的很簡單,他們是山越人氏,頭腦簡單發達,只要分化拉攏便可輕易的安撫他們。而王朗與劉繇同臧洪都是同一年的太學生,名望、實力皆不足,都不適合當人主的料。

所以,華歆來到揚州後的第一站便是王朗的府邸。

王朗早聞華歆之名,縱然知道華歆是皇甫岑的心腹,但王朗也是以禮相待。

而華歆雖然遲遲沒有表態,在皇甫岑與董卓公開對峙之時,河東舊部紛紛響應之際,華歆都沒有公開舉明旗幟響應皇甫岑。但是華歆知道,這不安之下的是更大的圖謀。

這揚州早是皇甫岑眼中之物。

不過王朗沒有那麼多心思,現在的他只想安穩,至於做不做什麼人主他倒是不在乎,只是王朗擔憂的是皇甫岑會成爲下一個董卓,而且皇甫岑在士人中的名聲要比董卓要臭。如果真要投靠皇甫岑主政的朝廷,那天下人該怎麼看他王朗,名聲、權利盡失,這可不是他王朗的作風。

說的直白,王朗只想觀望!

說的簡單,就是看他皇甫岑有沒有能力短期內重拾大漢江山。

華歆知道王朗心思,也沒有費心的去說服王朗,他相信,皇甫岑能在短期內做出一定的成績,只要皇甫岑大兵壓境,王朗自會改易旗幟,所以華歆只是說服王朗安撫嚴白虎、嚴興兩兄弟,把江東整合在一起。

至於劉繇,華歆本打算是以朝廷名義說服劉繇,此人畢竟是漢室宗親。

皇甫岑的來信中也表明讓人出言勸降劉繇,只需華歆隨時準備從荊北而來的大軍。

不過華歆可以確認的是,看起來江東無事,但掩藏在這下的卻是各路諸侯虎視眈眈的覬覦,很有可能在江東這塊地方掀起腥風血雨。

……

“給臧洪去信了嗎?”

在冀州境內的黑衣人,對着早已經身爲袁紹心腹的陳琳詢問道。

“送去了,不過最快也要半個月才能到!”

“嗯。”黑衣人點頭,瞧着陳琳道:“希望他還念着你二人曾經的交情,能與張魯、馬相聯手攪翻益州,這樣一來他皇甫岑的如意算盤就不能實現。只要他第一步有阻隔,那他皇甫岑的威信就會減弱,憑藉以往他同山東諸侯後的名聲,兩者必定有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陳琳與臧洪是同鄉,有同鄉之誼。

聽黑衣人開口,陳琳搖搖頭,道:“這是何苦!”

“但還有人沒死!”

“可他皇甫岑畢竟不是你的敵人!”

“敵人的心腹同樣是我的敵人!”

“就算是昔日……”

未等陳琳說完,黑衣人擡手,制止繼續說話的陳琳,轉聲問道:“不說他了,袁紹可曾給荊襄的蔡瑁、蒯越去信?他們都曾爲大將軍何進府內曹掾。”

“按理說送往荊楚的人已經到了,而蒯氏的回信也該回來了,但是非但沒有消息,而且……”

“而且什麼?”

“陳宮去聯合呂布、曹操搶新天子未遂,這袁紹過河內投靠袁紹,只是那曹操卻了無音訊!”

“沒有回陳留、譙縣?”

陳琳搖搖頭,道:“派人去各路諸侯處打探了,沒有消息。”

“這個曹操野心不小,不受我擺佈,先且不去管他!”黑衣人轉回身瞧着陳琳繼續道:“如今皇甫岑入主洛陽,提升三省尚書檯的權利,外放朝中士人九卿,大體掌控朝內局勢,聽聞他派人聯繫陳王劉寵,揚州劉繇,劉岱等漢室宗親,你要搶在他們之前,利用袁紹與他們的關係僵化他們的關係,然後……”

“然後什麼?”

“總之不能讓山東諸侯停下來,要讓他們頻繁與皇甫岑的軍隊摩擦,造成天怒人怨。屆時我會親去黑山軍見一見張婕兒,讓各地太平道餘孽趁機起事,只要天下再一次大亂,我們就有機會,有奇兵能夠入主洛陽,至於做大後的袁紹,我自會有辦法讓他放棄。”

“想要入主洛陽,有了呂布與曹操一事,恐怕難上加難吧?”

陳琳扭回頭瞧着黑衣人。

“呵呵。兩點能促成此事!你放心去辦就好,務必要讓臧洪這個死腦筋的人心向我們,還有儘快讓蒯氏表態!”

“好,我這就去辦!”

第五十九章 公主之憂第七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二十七章 人仰馬翻第七章 你不能走第六十一章 速速回城第十五章 白波復起第十三章 趙忠攛掇第四十章 白馬公孫第七十三章 你殺人了第三十一章 張樑之能第十五章 揪出馬賊第三十三章 白馬結義第五十四章 賦閒孟德第九十九章 兄弟談心第七章 你不能走第七十五章 所謂何求第四十五章 殺聲四起第十八章 白馬爲題第四章 天下豪傑第十七章 朝廷來旨第五十一章 各處心機第十一章 巷口巧遇第八章 徐徐圖之第二十一章 我的決心第五章 投靠鮮卑第六十三章 河北刀王第五十三章 打聽清楚第七十七章 草民告辭第二十章 站直活着第三十八章 挾持閻氏第九章 中興之志第四十六章 上策不追第十二章 段珪之烈第二十一章 按兵不動第十八章 流言四起第五章 原來是她第十一章 宦官封諝第三章 狡高句麗第三十一章 洪都門生第十七章 四方雲動第三章 拉攏何氏第十一章 重騎破敵第二十五章 劉虞心思第二章 匈奴單于第七章 武夫龐德第九十章 呂布奪權第四十章 白馬公孫第八章 螳螂捕蟬第三十一章 武威賈詡第九十二章 偷渡樂平第四章 何進引兵第三十三章 白馬義從第七十章 撐一口氣第四十二章 誰懼怕誰第三十九章 圖謀什麼第四十七章 誰來贖罪第四十五章 與會太尉第二十三章 罪該當誅第四十四章 黃忠入洛第十四章 拒絕出兵第二章 匈奴單于第七十五章 所謂何求第三十二章 借刀殺人第八十八章 轉回河東第十五章 賭鬥之贏第七章 漢人內鬥第三章 步卒破騎第六章 白馬都尉第七十章 撐一口氣第二章 風雲際會第三十七章 袁紹落子第四章 何進引兵第五十三章 打聽清楚第五十一章 益州武卒第三十二章 在就足夠第四章 天下豪傑第四十章 局中插曲第八十九章 槍王之死第四章 效仿甘陳第九十二章 你的幸福第八章 囂張跋扈第四十四章 打破廣平第六十六章 我的脊樑第六十四章 裴茂上京第八十九章 河東上下第五十八章 死戰被俘第五十五章 明修棧道第三章 狡高句麗第九十四章 沽名釣譽第六十五章 統帥麴義第八十九章 槍王之死第十四章 常山馬匪第三十章 朝廷徵調第三十五章 沒有活路第二十九章 傳道六藝第十三章 西涼宿將第五十九章 狡狐張溫第八十六章 君心臣心第二十一章 方士襄楷第二十一章 馬踏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