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益州武卒

陳倉道。

陳倉通往漢中的大路上,因爲戰事不絕的原因,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從這條路通過。但是今日的陳倉道上卻是煙塵滾滾,從道路的一頭至另一頭,上上下下都是馬蹄的腳印。大批的西涼軍正從這裡趕往漢中。

“令明將軍,這是從哪選擇的路,怎麼這麼難走?”

趙雲是常山人,長成遼東。大漠的黃沙也沒少吃,但是今天陳倉道這裡崎嶇的山路卻是讓趙雲吃盡了苦頭,也異常的難受,以往沒有吃過的苦頭,今天卻都讓他吃了個夠。所以現在趙雲也才明白,爲何當初皇甫岑佈局陳倉,不準趙雲所部插手關中戰事,全力攻取陳倉,卻原來是爲這重要的一條路。

龐德嘴角動了動,聲音不高的回道:“自然是大將軍讓我等走的路。”

“呸!”吐了口嘴脣中的塵土,趙雲嘀咕道:“連最平坦的陳倉道都如此,那褒斜道、駱道、子午道又會是什麼樣?”

“秦嶺山高險峻,這陳倉道已經是通往漢中最平坦的道路了,除了路程要比這裡多走十日的岐山道能比這裡平坦一些,入漢中的路只有這幾條!”

從關中入漢中,五道爲先,而褒斜道、駱道、子午道根本就不適合大軍攜帶糧草通行,最便利的也屬眼前的陳倉道和岐山道,而岐山道路途遙遠,需要準備的糧食往往負擔很重。只有陳倉道最適宜,但往往也是各方勢力必爭之地。對陳倉道陳倉關、陽平關兩關的戒備從來都不曾鬆懈。

“大將軍說如果不是因爲鎮守潼關的馬超要趕往武關,就不需要七月大豪帥從中策應佯攻,我們暗中偷渡漢中。而是由馬超從長安長途奔襲偷襲西鄉,直入漢中!”

“要走子午道?”

“嗯。”

“當真是兵行險招!”

一旁閻行聽此,頭顱微動。子午道:《史記》、《漢書》均引李奇注:“蝕,音力,在杜南。”如淳注:“蝕,入漢中川穀名。”杜,是指長安之南杜縣。今人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中,認爲““蝕中”即西城(今安康)。《水經注》載:“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又從南蓯閣下,山上有戍,置於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這段記載,簡接述及劉邦來漢中經由子午道。王先謙《漢書補註》及《資治通鑑》注引:“近世有程大昌者著《雍錄》:‘以地望求之,關中南面礙南山,其有微徑可達漢中者,唯子午谷在長安正南,其次向西則駱谷’。此蝕中,若非駱谷,即子午谷。”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子午谷,……南口曰午,在洋縣東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長安府南百里。谷長百六十里,或曰即古蝕中也。項羽封沛公爲漢王,都南鄭。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蓋即此”。這裡“或曰”二字,未全肯定。

今人王開主編《陝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中轉引林翼《談史兵略·漢》中說,“從杜南入,即子午也。”“毛鳳枝寫的《南山谷口考》也說蝕谷即子午谷”。王氏推斷:“就當時歷史背景來看,項羽設鴻門宴欲謀害劉邦,劉邦雖設計從酒宴中暫時逃脫險境,但危險並未消除。被項羽封漢王后,項羽派大軍逼,劉邦必然要取捷徑離開關中。子午谷在‘霸上’正南,取道子午谷是很自然的事”。王氏由此推測:劉從鴻門宴逃脫後,慌不擇路,取長安正南的捷徑入南山,似乎有理有據,但尚有勉強之處:第一,鴻門宴在高祖元年(前206年)十二月.到二月,封劉邦爲漢王。劉邦不服,欲攻項羽,被蕭何勸止。夏四月,劉邦就國,其間經過五個月時間,且劉邦行時,“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漢王”,並非爲急不擇路之勢。

“大將軍竟然還有這等安排?”

趙雲嘴角微揚,那個同自己一樣年紀的人,真的令人好奇,從遼東到河東,他用不符合自身年齡的一系列舉動告訴他身邊的人,他皇甫岑此生就註定君臨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他前進的步伐!

在遼東,以烏丸、鮮卑爲首,皆被收攏。

在河東,以匈奴、鮮卑爲首,盡數踏平。

在西涼,以羌胡、百氐爲首,先後投效。

如今,他的兵鋒指向了益州。

而這一次,他皇甫岑是運籌帷幄,把取下益州巴蜀的重任都交給了自己這支隊伍。

那接下來的就該看自己的了。

要想在大將軍皇甫岑的手下脫穎而出,不僅需要勇武就可以,這點趙雲很清楚。因爲不論是關羽、張飛、黃忠、典韋、顏良、文丑、徐晃、張頜寧等等,他們每一個人都能與自己的武力不相上下。而且他們資歷也很深,行軍打仗要比自己強上許多,他們或擅奇襲,或擅水戰,或擅攻城,等等,各有特長,而自己卻不想就這麼站在他們的背後,雖然自己投效的時間不長。

不過,趙雲一向自認爲自己是最棒的,這種勇氣從生下來的那一天他就具備。而從遇見呂布時起,趙雲就知道,自己還有追尋下去的目標。

“那大將軍,說沒說怎麼打下陽平關?”

閻行轉頭問道。

趙雲沒有迴應,似乎還沉浸在皇甫岑帶給他的驚訝。

陽平關的守將是張魯的親弟弟張衛。而從張魯出漢中入巴蜀時,張衛就開始戒備着陳倉內的趙雲大軍。

趙雲也曾多次派間諜插入其中,卻都不得重用,想要從裡頭是絕對拿下陽平關的。

“陽平關雖然不及劍閣險峻,但也是天下雄關要塞,僅憑我們這數千騎兵,又怎能輕易攻下陽平關?”

龐德搖搖頭,爲難的說道。

“現在怎麼辦?”

閻行問着身旁的兩個人,他們都是涼州土生土長的將領,對這一代要比自己熟悉,隨即問道。

“還能怎麼辦?”龐德搖搖頭道:“唯今之計,我們一路殺下去,只盼望陽平關的守將是個廢物。”

“太不現實。”

閻行一向說話很少,但是今天卻說得很多,卻是因爲有些擔憂。

“那就希望,三十六生羌能夠早一點到了。”

趙雲似乎並不擔憂,還有心情開着玩笑。

閻行似乎也發現了龐德的胸有成竹,勒住馬的繮繩,問道:“子龍將軍,可是已有了對策?”

“呵呵。”趙雲笑而不語,最後發言道:“你猜的沒錯,大將軍來信上已經說了,已經讓七月大豪帥派幾個豪帥去往西邊羌氐部落提前聯繫羌氐人,那裡有一條小路,不用經過陽平關就能抵達漢中。”

“哦?”

閻行眉頭一皺,自己在西涼雖然不能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西涼所有大大小小的驛道,沒有他不清楚的,這漢中地處西涼邊境,自己怎麼沒有聽說會有這條小路呢?

“怎麼彥明以爲我在騙你,呵呵,即便我騙人,大將軍的話總不能不當真吧?”

“哼!”

“破了漢中後,彥明你要隻身入綿竹!”

趙雲瞧着閻行的樣子,笑着繼續道。

“爲何?”

“七月大豪帥在正面佯攻,我們奇襲漢中。而益州境內,大將軍已經派人聯繫法正等人,恐怕賈龍那些本土士人反抗,故而需要你去……”

“刺殺?”

“對。”

“何時動身?”

“隨時,總之拿下漢中,我還是要率軍南下,對張魯、馬相用兵!”

“嗯。”

閻行搖搖頭,不語。

……

綿竹。

綿竹這個地方很小,也不大,同成都相比,這個地方簡直就是小的可以,也很少有什麼值得人們去注意的地方,也僅僅因爲諸葛亮的子嗣諸葛瞻戰死此處,才讓歷史的足跡上有了它的一筆。但是綿竹之地卻又有一重要的地理因素,這裡是去往成都的必經之途,當然它沒有劍閣和涪(fu)水關的險要,所以這裡駐兵也一向很少,但又是兵家不得不駐防的地方。

綿竹守將是巴郡的老士族楊懷。

楊懷爲人素來剛正不阿,脾氣也很倔強,也正是這個原因一直受到益州本土士人的擠兌,被髮放此地擔任守將,但僅憑楊懷的能力,擔任劍閣、涪水,兩地險要關卡的統領也不爲過,時下,楊懷手下的每一個將領對臧洪這個安排很不滿意。

“什麼事?”

瞧見小校入內,楊懷擡頭瞧了眼,然後目不轉睛繼續看着書案上的書簡。

“帳外有人相見。”

“不見。”楊懷正頭疼。剛剛收到副將卓膺遞交過來的信,上面是賈龍的筆跡,竟然要讓自己放行張魯。開什麼玩笑,現下兩家雖然沒有視如仇敵,但是也從來沒有較好過,怎麼就能讓張魯大兵過境,也不知道這個賈龍是不是腦袋鏽透了,想奪位想瘋了吧?

“可是,將軍來人是高沛高將軍。”

那小校心有餘悸的擡頭看向楊懷。

“什麼?”楊懷轉回頭看向小校,低聲再次喝道:“你再說一遍,來者何人?”

“高沛高將軍。”

“他來作甚?”楊懷微擡頭,凝思片刻後,急忙道:“快,有請。”

小校轉身離去。

誰都知道,法正身旁有兩個助臂,一是老成持重的嚴顏嚴希伯,益州士族之後;另一個就是這高沛,能文能武。益州蠻族叛亂,張魯攻梓潼,都是嚴顏、高沛帶兵擊退,可以說嚴顏、高沛二人爲巴蜀第一將也不爲過,即使是自己也佩服的不得了。但今日高沛來此是幹什麼?難道也是爲了奪位一事而來?帶着諸多疑問,還有焦急忐忑的心情,楊懷迎接到了高沛。

“高將軍啊,來,來。”

楊懷開口就向高沛示好。雖然兩個人的交情沒有那麼深。

“嗯。”

高沛不善言語,回了回。

楊懷卻一眼瞧見高沛身旁的一個老將軍,頓時神色變了變,恭敬許多的迴應道:“原來希伯老將軍也在這裡,請進,快請進。”

“嗯?”嚴顏眉頭不悅的一挑,轉回身呵斥道:“說過多少次了,不要稱呼我爲老將軍。”

“是,將軍。”

蜀川四將,嚴顏、高沛、雷銅、劉璝。

楊懷所敬重的也不過嚴顏一人而已,其餘三人連給他嚴顏提鞋都不配。嚴顏是什麼人,益州武卒之中很多人都是嚴顏軍中老部下,可以說,即便是楊懷現在手中的精銳也有小半數是嚴顏的老兵。楊懷可以得罪任何一個人,卻不能得罪嚴顏。如果嚴顏一呼,便會有人響應。這就是嚴顏作爲巴蜀名宿的資本。

嚴顏依舊如往常般冰冷,並未理會楊懷,直徑的走向一旁。

見此,楊懷一愣,嚴顏這是何意?

楊懷也是一脾氣倔強的人,很少有人在他面前這樣的不理不睬,如果在其他處,他楊懷自然不會去尋嚴顏的麻煩,可是這是在綿竹,在自己的帥府,嚴顏竟然如此不給面子,頓時臉色拉了下來,不悅的盯着嚴顏。

嚴顏轉回身,自然看得到楊懷不悅的臉色。但嚴顏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也不習慣表現出過分的虛僞。只是淡淡的問道:“楊將軍可知我爲何瞞報姓名,只以高沛將軍的名號前來相見?”

“嗯?”

楊懷一怔,不理解的搖搖頭。嚴顏說的很對,爲什麼他不自報家門?

“呵呵。”

見楊懷不解的目光,嚴顏嘴角欣慰的一揚。

嚴顏這一笑,卻讓楊懷也是一驚,沒有想到嚴顏會笑。

“既然有出處,希伯將軍不妨說說。”

楊懷當然不認爲嚴顏是隨便說說,他來此的目的一定避免不了奪取州牧位一事。當即自己心中卻打定主意,不管是誰奪,也不會參與,自己不是一個人身後,有着一大家子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弄,如果一個不小心的踩進陷阱,將會給自己的族人帶入很危險的境地。

嚴顏轉回身,盯着楊懷道:“楊將軍,我嚴希伯乃受朝廷所託!”

“什麼!”話還未說完,楊懷的神情已經無比震驚,帶着驚恐的神情看着面前的嚴顏,腳下踉蹌,連退兩步,手指發顫的指着嚴顏,顫微的問道:“你說的當今大將軍皇甫岑執掌的朝廷?”

“沒錯。”嚴顏衣袖一扶,神情無比莊重的看着面前的楊懷,低聲道:“你聽的沒錯。”

“哦!”楊懷突然間恍然大悟的坐回原處,盯着嚴顏,神情無比莊重的,喃喃自語道:“難怪了,難怪了,原來……你們也是漢庭的人。”

“我們是大漢的將軍,難道楊將軍不是?”

“這個。”

被高沛這猛然的一問,逼退理屈的楊懷。

嚴顏沒有給楊懷猶豫的時間,轉回身盯向楊懷道:“楊將軍,這是大將軍親自給你的聖諭。”

“大將軍皇甫岑給我的?”楊懷神情肅穆,急退幾步,伏地跪倒,雖然現在各地不聽朝廷號令,擁兵自重,但是朝廷的詔書就是朝廷的詔書,漢室本就有一定的威儀,更何況,皇甫岑做出的這一切努力,讓整個天下的人都不敢小覷漢庭,他們恐懼,他們也在害怕,只要皇甫岑在的一天,天下終究是有一天要歸漢祚的。

“楊將軍,接旨吧。”

嚴顏從自己胸甲之中拿出一卷聖旨,並沒有宣讀,卻是遞到楊懷的手中。

楊懷神情有些嚴肅,他從沒有想到大將軍皇甫岑還能知道自己的名字,雖然自己在蜀地有些名望,但卻僅僅是一個綿竹守將,天下之大,皇甫岑手中的戰將不計其數,能真善戰者就有典韋、黃忠、關羽、張飛、張頜、徐晃、徐榮、麴義、趙雲、龐德、閻行、等等,還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將軍,無一不是精兵猛將。

“楊將軍,你先打開看看再說。”

嚴顏見楊懷有些神情發散微微提醒道。

“哦。哦。哦。”

楊懷連忙說了幾聲,慌忙打開聖諭,匆匆掃過一眼後,眼角的淚水竟然滑落下來,他沒有想到竟然能知道自己所想,而且在聖旨中向自己許諾了太多的東西。

“楊將軍,奪位一事無需將軍插手,只要將軍能抵制住張魯大軍,讓他進不得綿竹一步,就算是大功一件。”

聽法正如此安排,嚴顏欣慰的點點頭,起身嘆息道:“這些本就不是我們作爲漢臣該插手的事情,既然大將軍許諾不會無辜找蜀川門閥的舊事,我楊懷就隨幾位將軍降了朝廷。”

“嚴希伯,在此謝過楊將軍。”

“不必謝,我還要謝謝你們,如果不是你們,恐怕我楊懷一門葬身這場亂事奪權之中。”楊懷看着嚴顏,接道:“更何況張魯、馬相他們來軍,我本來也不會答應的。”

“好,你我等先退一步!”

“那就不送!”

楊懷負手身後,點頭凝望遠處的天際,心中有個聲音在呼喊。

這一次,是對還是錯?

“楊懷,這次你做的很對。”

似乎能感應到楊懷的吶喊,嚴顏轉身離開之際,口中迴應道。

第四十五章 黃巾廖化第七十章 撐一口氣第七章 無法避免第十五章 揪出馬賊第五十三章 刀斬封諝第二十七章 陰險狡詐第五十六章 益州歸降第二十七章 神秘高手第八章 豈有此理第八十二章 等待奇蹟第二十四章 縞素誓師第四十二章 拉下馬來第七十七章 風暴前夜第十六章 廢立已定第三十三章 抱罕宋建第八十六章 全線壓進第六十二章 絕域盧龍第十九章 關羽盜書第六十章 君命來遲第十六章 昌黎血戰第四十九章 王景之後第六十六章 壯士卸甲第二十八章 風馳電掣第三十章 消災解禍第四十二章 再會佳人第三十四章 膽顫沮授第六十一章 袁氏一閥第三十章 佳人受辱第三十章 佳人受辱第二十章 威逼裴氏第二十二章 昔年對手第六十一章 呂布出手第二十六章 猛士龐德第五十九章 初戰交鋒第八十七章 存亡誰定第二十五章 膽顫烏丸第四十九章 冤情難伸第二十六章 隴西董卓第一章 時光荏苒第八十七章 存亡誰定第六十三章 冀州兵馬第十九章 北軍五校第十六章 天子來使第六十九章 無可匹敵第三十二章 誅殺此賊第九章 西涼馬超第二章 初露端倪第九章 不好意思第六十三章 從不服輸第三十二章 舉火燒天第四十八章 十年不潰第十四章 段熲死志第三章 弄巧成拙第四十七章 監視劉焉第七十四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四章 噩耗傳來第二十九章 傳道六藝第六章 何進心腹第四十七章 一世罵名第三十七章 忘年之交第七十一章 慢慢浮現第四章 何進引兵第六十三章 絳縣堤潰第二十八章 風馳電掣第五十四章 步步驚心第四十二章 拉下馬來第五十九章 公主之憂第七章 兗州東郡第四十八章 大漢之風第六十九章 無可匹敵第三十四章 一門帥才第五十四章 地公將軍第六十一章 呂布出手第五十七章 痛下殺手第十章 三十六羌第七十四章 鴻都夏牟第九十五章 晉陽待援第二十四章 癡人蔡邕第五十五章 明臨答夫第十八章 初見帝胄第十四章 布衣太守第十一章 巷口巧遇第八章 怎麼稱呼第八十七章 袁紹應對第五十六章 朕的信心第五章 袁紹圖謀第四十七章 天降神兵第十章 初戰告捷第十九章 勢同水火第六十六章 禍國殃民第二十六章 遼東邊軍第二十四章 兄弟聚首第七十三章 袁術野心第十章 初戰告捷第三十章 搶奪潼關第十八章 河間四將第十一章 衛氏決心第六章 何進心腹第十六章 引敵退軍第一章 遼西上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