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7.第2447章

第2447章

嶽永壽愕然道:“海漢應該不會如此行事吧?這次會晤便是由海漢組織,若非爲了和平,他們又何必要費這些周折?”

楊嗣昌冷笑一聲道:“你還是將海漢人想得太簡單了!他們組織此次會談,只怕所謀甚大,遠遠不只是停戰議和而已。”

在楊嗣昌看來,滿清雖然行事兇狠,但終究只是蠻族出身,所使出的手段套路都是簡單粗暴,無非就是武力攻擊大明邊境,然後擄掠財富和人口,以壯大自身實力。但只要大明能從內亂中緩過勁來,調集重兵到北方跟滿清打消耗戰,憑藉大明的國力足以將其堵死在國門之外,甚至發動反攻,收復建州,徹底剿滅其族羣也未嘗沒有可能。

楊嗣昌認爲,以滿清的能力和手段,要想顛覆大明是不太可能的,充其量也就是給大明多製造一些麻煩而已。而一直以盟友關係自居的海漢,卻是大明不可不防的笑面虎,如果任由其自由發展,那麼十年二十年之後,整個大明海岸線都有可能淪爲了海漢的統治區。

最讓楊嗣昌感到忌憚的還不是海漢獨步天下的武力和財力,而是在海漢國掌權的是一幫漢人,這些據說是來自海外的漢裔一直以漢人正統自居,結合其歷年來一路向北擴張勢力範圍的表現,楊嗣昌有理由相信他們的野心不會止步於大明海岸。

而且海漢這些統治者可不像建奴那樣頭腦簡單,他們除了使用軍事手段,更多時候是在商貿、金融、文教等領域對大明發動侵蝕,而這些領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實在太多,根本無法依靠設置關卡或者採取禁令這些手段來將海漢徹底拒之門外。

要跟這樣的一個國家合作,總會讓楊嗣昌有一種與虎謀皮的危機感。此次由海漢牽頭組織的多方會晤,在楊嗣昌看來,海漢應該也是別有心思。他可不相信海漢會那麼好心,居中爲滿清和大明進行和平斡旋,因爲只有雙方的敵對關係一直持續下去,才能讓第三方的海漢漁翁得利。

看着嶽永壽還是有些不太明白的樣子,楊嗣昌反問道:“如果有朝一日,我大明出兵滅了滿清,你認爲我國與海漢的盟約還能繼續下去嗎?”

聽到這個問題,嶽永壽才終於反應過來。他在金州待了這些時日,對於這一地區的國際局勢也算有所瞭解,雖然眼光不見得能到達楊嗣昌同等高度,但稍加點撥便也能想到其中關鍵之處。

大明與海漢結盟的主要原因便是需要藉助海漢的力量對付滿清,但如果有一天滿清沒了,那麼唯一能威脅到大明安全的國家就只剩下海漢了,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大明肯定會將海漢列爲下一個需要應付的對手。而海漢若是不想變成大明的打擊目標,那就不能把滿清徹底消滅。這道理看似荒謬,但仔細想想,卻又正是最符合海漢利益的做法。

但海漢接下來會怎麼做,別說嶽永壽了,就連楊嗣昌也想不出來。他這次來金州之前,曾專門與當初跟海漢議定盟約的梅生川進行過會晤,瞭解與海漢打交道時需要留心的地方。梅生川給他的意見很簡單,就是不要急於在談判中表明態度,以免讓海漢人有機可趁。但具體該如何去做,仍需楊嗣昌自行掌握尺度和時機。

如今參與會晤的四國代表全部到了金州,條件已經成熟,就無需再拖延時間了。錢天敦出面通知另外三方使團,翌日便在大營裡展開正式會談。

當晚,南關嶺大營裡幾處使團的駐地都是徹夜燈火通明,顯然各國特使也想抓緊這最後一點時間,儘可能將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一些。此時多做一分準備,明日在談判桌上可能就會多一分優勢,事關國家利益,誰都不願在如此重要的會談中落了下風。

翌日,明、清、朝三國使團在海漢軍官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大營內的指揮部。這裡有一處用於在戰時召開聯席作戰會議的大會議室,此次便被臨時改造成了四國會談的場地。

會議室裡按照四國的地理位置,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上佈置了使團席位,分別對應朝鮮、海漢、大明和滿清。而在會議室之外,還給各國使團分配了單獨的休息室,準備得十分周全。

參與會談的使團官員陸續進入會議室就座,最後進來的便是海漢國的官員,衆人注意到除了錢天敦和王湯姆兩名將領之外,還有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跟他們一起進來,看其神態舉止和衣着服飾,應該也是一名海漢高官。

“開始正式會談之前,我先替大家做一下介紹,這樣接下來也便於各方溝通意見。”錢天敦首先擡手示意位於自己右手邊的朝鮮使團:“此次代表朝鮮國參與會談的是領議政兼大司憲金尚憲金大人。”

“代表大清國參與會談的是智順王尚可喜尚大人。”

“代表大明國參與會談的是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楊大人。”

錢天敦最後才介紹到海漢這邊:“代表我國參與會談的,是我國執委會委員長陶東來。”

陶東來朝另外三國使團微微拱手道:“各位好,鄙人陶東來。”

對於這個意外的情況,三國代表反應各有不同。儘管他們都未曾見過陶東來本人,但對這個名字卻是如雷貫耳。海漢沒有皇帝,而是由執委會這個特殊機構執掌國家權力,此事各國皆知。而在執委會中執掌大權的,據說便是這個名叫陶東來的人了,其地位之高,威望之大,甚至堪比其他國家的皇帝。但據說此人極少會離開海漢本土,近些年更是被傳聞描繪成了深居簡出的神秘人物,卻沒想到會在此時此地出現。

當然了,代表三國出席這個會談的都是見多識廣的高官,自然不會相信那些民間傳聞,像陶東來這種位高權重的大人物,不管是爲了人身安全還是政局穩定,不輕易離開京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沒聽說有哪國皇帝會時常在外拋頭露面。但陶東來既然會出現在金州,就足以說明海漢對這次會談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了。不過他要親自參與會談,這很可能就意味着海漢在會談中表露出來的態度不會再有迴轉的餘地。

金尚憲作爲朝鮮國代表,自然要起身與陶東來鄭重見禮。朝鮮今後的安全和發展都與海漢的態度息息相關,金尚憲可不敢讓陶東來覺得自己有任何的怠慢之處。陶東來身份形同一國君主,而朝鮮目前雖與海漢以兄弟相稱,但實際上是藩屬國的地位,所以金尚憲也必須執臣子之禮。

尚可喜臉上則沒有什麼表情,也只是遠遠地一拱手錶示一下。但他心中可沒這麼平靜,既然連陶東來都到場了,那就說明海漢對此次會談有某些勢在必得的目標。而這些目標恐怕也不只是停戰議和而已,否則哪用得着陶東來千里迢迢趕來遼東。

楊嗣昌心中卻有些不滿,他倒不是對陶東來有什麼看法,但適才錢天敦介紹各國代表身份的時候,居然是從朝鮮先開始,而大明卻被放在後面,這讓他不免有一種受到針對的感覺。

不過在這種場合當然也不能因爲這樣的小事發作,楊嗣昌只能安慰自己,大明地位尊崇,錢天敦應該是出於對大明的敬重纔將自己放在朝鮮和滿清之後作介紹。

但看到金尚憲在海漢人面前卑躬屈膝的諂媚模樣,又讓楊嗣昌實在有些不爽。剛纔金尚憲只是朝自己微微一揖就了事,與現在對待陶東來表現出的卑微態度簡直判若兩人,氣得他在心裡暗罵金尚憲是白眼狼。

陶東來與另外三方見禮之後,便朗聲說道:“這次請各國派出使團到金州來,目的大家應該都已經比較清楚了,那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會晤,消彌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促成地區和平。我想,這應該也是各國都希望見到的局面。”

金尚憲很是捧場地應道:“陶大人所言極是,若是能停止敵對,讓各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敝國願全力配合!”

朝鮮在這場會談中並非主角,金尚憲也很明白自己爲何會來到這間會議室,配合海漢促成停戰和談協議達成,就是他最主要的任務。如果能夠完成這個目標,朝鮮必然將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他當然是有充分的動力來扮演好助攻者的角色。

“金大人識大體顧大局,以百姓爲重,真是朝鮮國之幸啊!”陶東來見金尚憲知情識趣,當下也是送了頂高帽子給對方。

朝鮮與海漢同氣連枝,尚可喜可不想看這兩家一吹一合的表演,當下開口道:“停戰議和一事,本是我大清國最早提出,此事錢、王兩位將軍都是知道的,金大人可不要搞錯了感激對象!”

金尚憲道:“就算是貴國先行提出,但是無人響應,那不也等於廢話?若不是海漢國各位大人居中斡旋,豈能有今日之會?停戰之事,在座諸國都有此意願,但卻不是誰都能推動實施,其中緣由,尚大人不妨先好好想想!”

金尚憲文人出身,在官場上混了幾十年,不知經歷過多少次的辯論,講起道理來自然是一套一套的,尚可喜想要跟他在嘴皮子上分勝負,的確是選錯了戰場。

尚可喜也不傻,立刻就意識到跟金尚憲辯論是在自討苦吃,當下也不理會他,直接對陶東來道:“陶大人,停戰議和之事,我國只願跟貴國達成協議,至於另外兩國,我認爲沒有必要讓他們參與進來。”

尚可喜此行的任務,不但要與海漢達成停戰協議,而且還得儘可能將大明和朝鮮兩國排除在外。讓這兩國參與和談是由海漢一力主張,雖然滿清允許了這兩國參與磋商,但並不表示滿清會與其達成和平協議,畢竟在皇太極的眼中,這兩國可都是大大的肥羊,對其停戰無異於自縛手腳,對滿清來說並不是最有利的選擇。尚可喜不像金尚憲那麼老練,辯不過對方便直接跳過,向陶東來申明滿清的立場。

陶東來應道:“尚大人不用急,我們之所以會坐在這裡談判,就是因爲對國與國的關係還存在很多分歧,而談判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些分歧,比如貴國與朝鮮之間,雖然之前有過交戰,但那終究只是短時間內的特殊情況,我想貴國也不願一直與鄰國交戰吧?”

尚可喜心道的確如此,誰願意跟朝鮮這種小國浪費時間,如果不是海漢插手,朝鮮也早就被納入大清版圖了,到時候自然不會再有戰事發生。

陶東來說完之後,不等尚可喜迴應,又轉向楊嗣昌道:“楊大人有什麼想法?”

楊嗣昌道:“我同意陶大人的看法,各國的確應該通過磋商會晤來消除分歧,如果大家能以這樣的方式來解決矛盾衝突,那又何必再發動戰事?連談都還沒開始談,尚大人就意欲先把我大明排除在外,這實在是缺乏誠意啊!”

楊嗣昌去年就與滿清有過秘密接觸,只是因爲無法說服崇禎和朝臣,最終還是沒能與滿清達成議和條件。而之後滿清就失去耐心,翻臉出兵,讓大明栽了一個大跟頭,楊嗣昌當下也不敢確定滿清是否還保有議和的意願,只能先小心翼翼地進行試探。

尚可喜冷哼一聲道:“我國的誠意,都已經被貴國耗完了!既然貴國一直認爲可以通過戰爭來解決爭端,那我國也樂於奉陪到底!”

尚可喜的態度很是強硬,這也是來金州之前皇太極給他的指令。滿清雖然拿海漢沒什麼辦法,但對付大明和朝鮮卻已經不在話下,所以皇太極認爲,跟海漢可以慢慢談條件,畢竟海漢有相應的實力,至於另外兩國,還是要表現得強硬一些,不能對其妥協,以爭取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本章完)

第1102章 達成協議3106.第3106章第1456章 東江鎮的利益2417.第2417章3225.第3225章第230章 人口結構與土地政策第1620章 圖書館2422.第2422章第七百二十二章 巴達維亞城2779.第2779章第五百三十二章 驚喜發佈第1067章 束手就擒第1505章 強者風範3298.第3298章第1064章 請君入甕第1289章 不一樣的軍演第256章 開發亞龍灣第九百九十二章 重返三亞港第2094章2987.第2987章第1265章 貴客到第1307章 平衡點第2353章第389章 一擊即潰第3436章2588.第2588章第2261章第1237章 萬事俱備第五百六十章 一較高下2797.第2797章第六百六十七章 拖延時間第九百二十五章 南下婆羅洲2721.第2721章第1996章2910.第2910章第1307章 平衡點第1939章第169章 沆瀣一氣第九百八十五章 考察書院的收穫第八百零三章 兵臨城下3182.第3182章第341章 試射新槍第2168章2480.第2480章第47章 勞工等級制第1479章 真正的戰爭2560.第2560章第1682章 各施手段第八百七十八章 舟山招商會(三)第2215章第26章 黎人(一)3372.第3372章第1468章 北方航線(一)2975.第2975章第1553章 官商與皇商第98章 蒸汽機第1226章 國家利益第四百四十一章 親自演示第3444章3014.第3014章2434.第2434章第2056章第229章 崖州局勢變化第2145章2368.第2368章2960.第2960章第2039章第363章 偷聽第2155章2634.第2634章第七百七十五章 遊說高層第2229章第1451章 改建工程3237.第3237章第六百六十一章 部署調動第2131章第2147章2738.第2738章3111.第3111章第1807章 聯合行動第1079章 奇山所的難題弟1790章 專業演出第1681章 各取所需第1673章 戰後評功第381章 心急火燎3351.第3351章2606.第2606章第1688章 換湯不換藥2749.第2749章第1579章 使館2579.第2579章第1472章 北方航線(五)2557.第2557章第1830章 迎頭痛擊第九百五十一章 西班牙人的算計第九百四十五章 實際利益第1213章 向南再向南第1817章 無解難題第2244章2821.第28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