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9章

這也正是費策賢出使海漢的爲難之處,如果將自己在三亞的所見所聞全部都上報朝廷,那非但得不到朝廷的重視,反而有可能會被視作故弄玄虛博取關注。因爲三亞這地方的確有太多超出常識的東西,若不是在此親見,費策賢肯定也不會相信世間竟有如此奇異的地方。

而朝廷上的那些大人物無從驗證這些信息,恐怕很難完全採信費策賢的一家之言,甚至有可能會認爲他是收了好處替海漢人鼓吹,以便能讓海漢在兩國關係中佔得更多好處。

費策賢自己也意識到所處環境的不同有可能會造成的認知差異,因此在上奏朝廷的奏摺中,一般都是以普通的民情民事爲主要內容,而少於涉及軍事、海貿、金融、外交等海漢遠遠強於大明的領域,以免朝廷誤解了自己上報的目的。

但今天陶東來和顏楚傑這兩人一同出面召見自己,足以說明海漢對於此事的重視程度非常高,而且明確提出了要讓自己向朝廷上報,費策賢即便心知此事未必能讓朝廷信服,但也不敢主動隱瞞,只是這奏摺該如何措辭,就得好好再斟酌一番了。

費策賢離開勝利堡之後,沒有直接回使館,而是吩咐馬車去了市立圖書館。既然此事涉及清國和日本平戶藩,那先去查查相關的資料,把奏摺裡的內容寫得充實一些,或許會比較有說服力。

座落在山腳下的市立圖書館在去年年底又完成了一次擴建工程,新添了一座倉庫式的建築,據說是專門用於存放各種地圖資料。但因爲其中一些資料涉及軍事信息,所以進入這座建築查閱需要一定的權限,以費策賢的身份肯定是進不去的,他也只能每次路過這裡的時候遠遠看一眼那棟神秘建築。

但今天在路過旁邊的時候,費策賢正好看到一個自己認識的人從這棟建築裡出來。那人也同時注意到了費策賢,便停下腳步,遠遠向他作揖施禮道:“費大人!”

“世子!”費策賢雖然不太想搭理對方,但也不想失了大國使臣的氣度,還是站定腳步還禮。

這人正是去年十月來到三亞,已經在這裡待了大半年的朝鮮世子李凒。雖然去年剛到這邊的時候在環島考察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波折,不過最終還是在海漢官方的護衛之下完成了這次行程,然後回到三亞開始正式的留學日程。

關於李凒的專業和課程安排,海漢這邊與其進行了多次協商,基本上是尊重李凒自己的選擇,他想學什麼專業,海漢官方就給他安排相應的課程。

對李凒來說,來海漢之前最想要學習的方向自然是指揮作戰了,他對於海漢去年在朝鮮戰場上的傑出表現十分佩服,也想要在未來成爲像王湯姆、錢天敦那樣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的名將,親自率領本國的軍隊向北方強鄰復仇。所以一開始他向海漢提出的學習專業是軍事指揮,而他的這個願望也毫無阻礙地得到了滿足。

不過李凒跟着安道石等朝鮮軍官去上了幾堂訓練課之後,便很快意識到自己好像並不具備成爲一代名將的資質。海漢的培訓要求對象具備基本的軍事素質和從軍經驗,而這都是李凒所欠缺的能力。至於軍事技能的訓練,更是讓養尊處優慣了的李凒難以適應,光是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就讓他完全跟不上進度了。

而安道石等人所表現出的適應能力顯然要比李凒好得多,畢竟這些軍官都是從朝鮮精銳部隊中選拔而來,而且都有一線作戰的經驗,在朝鮮的時候就已經近距離觀摩過海漢的作戰方式,像安道石甚至還有跟高橋南的部隊並肩作戰的經歷。

這些經歷有助於他們理解海漢軍方所傳授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技能,而缺乏基礎的李凒當然就很難適應同樣的教學進度了,要強行跟着這些軍官繼續學下去,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李凒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乾脆便早點退出,另尋合適的專業。

這次他就沒有再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是找機會向海漢高官們蒐集了一下建議。

海漢高層給李凒的意見就是儘可能地多涉獵一些領域,而不必過早選擇在某個專業上深入,這樣或許能更有利於他回國接任大位之後的執政。

李凒認爲這種意見還比較有說服力,因爲他所接觸到的海漢高官,包括在朝鮮帶兵打仗那幾位將領,似乎個個都是無所不知的萬事通。很顯然他們曾經所學習過的知識並不侷限於某個特殊領域,而是在很多領域都有涉獵,這樣的綜合能力正是李凒所向往的目標。

最後他綜合了各方意見,決定適當延長留學的時間,以便能在海漢學習更多的科目。而他的課程也就排得更滿了,每天都安排了一到兩門課程,內容涉及了一個執政官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

除了學習這些安排好的課程之外,他還必須要完成教官們所佈置的各種作業,而當遇到一些無法解答的問題時,他便會按照指點,到市立圖書館查詢各種資料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今天李凒來這邊的目的,是要弄明白航海課所佈置的作業,教官要求他分別計算出從漢城到大同江基地、遼東金州旅順港、山東芝罘港,以及浙江舟山定海港的大致航程。

這幾個地方當中,李凒只去過大同江和舟山,而且也根本不知道具體的航程,就算有人給他彙報過,如今也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他只能來市立圖書館查詢海圖,然後再計算航程。

由於李凒的身份特殊,加之執委會有意要將其培養爲傾向海漢的執政者,所以也給了他很多特殊的待遇,比如這市立圖書館的瀏覽權限,李凒就要比其他外國人高出許多,甚至連專門收藏各種地圖資料的這個館,他也可以自由進出並查閱其中的館藏資料。

李凒在館內找到北方地區的海圖,然後根據上面所標示的比例,計算出漢城與這幾個目的地之間的大致航程,把數據謄錄下來,然後便準備回住處完成自己的功課。不想剛一走出來,便遇到了費策賢。

對於這位大明派駐三亞的使臣,李凒當然多少也會有些在意,每次碰面都不免有些尷尬。畢竟朝鮮這兩百年來一向都是將大明作爲宗主國,直到最近幾年海漢在北方不斷出手,慢慢將朝鮮拉進了其陣營當中,但在海漢地盤上與大明高官碰面,終究還是會感覺十分不便。

而去年的清軍入侵徹底將朝鮮推向了海漢一方,相較於只動口不動手的大明,海漢可是實打實地給朝鮮拉來了由數國組成的聯軍,幫助朝鮮擊退了強大的敵人,保住了國祚。這也導致了朝鮮不願再將大明作爲本國的唯一守護者,果斷加入到了由海漢牽頭組建的國際聯盟當中,以求獲得貨真價實的庇護。

當然客觀來說,這也不是大明真打算見死不救,實在是有心無力,無法像海漢一樣組織起龐大的艦隊向朝鮮境內大規模投送軍隊。要是大明真的不計後果去這麼做了,等待他們的可能不僅僅是朝鮮戰場上的失敗,而且還會導致國內的農民軍亂局徹底失控。所以站在大明的角度,僅僅給予朝鮮道義上的支持,但實際操作中選擇優先處理內亂,這樣的做法也無可厚非。

不過朝鮮人肯定不會毫無芥蒂地去理解大明的做法,李凒就認爲大明的見死不救並沒有盡到宗主國的義務,而海漢的拔刀相助,纔是真正的盟國該有的樣子。

雖然聯軍的軍費基本全由朝鮮承擔,某種角度來說相當於是朝鮮請了一支多國僱傭軍打贏了這場戰爭,但至少結果是好的,只要保住了李氏在朝鮮的統治,那麼再多的費用也終會有解決的一天。

而海漢在戰後對朝鮮提出的各種要求,在李凒看來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保留大同江軍事基地和海漢駐軍,可以有效地保護朝鮮西海岸的安全,同時也能讓本國軍隊有更多機會與海漢軍一同操演戰術,提升實力。

而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以及啓動大同江流域的多個大型合作項目,爲朝鮮在戰後實施重建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據李凒所知,朝廷在戰後給各級官員發放的餉銀,便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海漢銀行的借款。這就意味着如果不是海漢幫忙,朝鮮的各級衙門很可能會陷入到不同程度的癱瘓狀態。

至於海漢主動邀請朝鮮派人到三亞留學一事,這在李凒看來更是有望在未來改變朝鮮國力的一件大事。在抵達海南島作了環島考察之後,李凒對海漢的國力已經有了切身的認識,這個實際國土面積比朝鮮小得多的國家,實力卻是遠超自己的祖國。

三亞的貿易港,鶯歌海的鹽場,昌化的工業區,儋州的文教事業,這些都是朝鮮目前所沒有的產業,而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產業,讓海漢有足夠的物資和財力來維持一支能夠征戰四海的強大武裝。

李凒認爲如果能將海漢的治國之道搬回朝鮮逐步實施,那麼朝鮮的崛起也指日可待,畢竟海漢在南海冒頭也不過才十來年而已,那朝鮮在自己登基之後大放異彩,也是可以期待的目標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李凒認爲學習海漢的發展路線纔是正道,而近些年不斷走下坡路的大明,已經不再適合作爲朝鮮學習和效仿的目標了。因此他在三亞期間,雖然跟這位大明來的費大人有不少碰面的時候,但雙方卻沒有多少真正的交流,能避則避,實在避不開見面,那也就是禮貌性的打個招呼而已。

李凒打完招呼,便準備如往日一樣離開,但這次費策賢卻開口叫住了他:“世子,適才見你從這個館出來,不是在下眼花了吧?”

李凒不明其意,但還是迴應了他的問題:“在下剛纔的確是在館內,難道這有何不妥?”

費策賢道:“據我所知,這處新建的分館不許外國人士入內,白紙黑字便寫在門口的告示欄裡,世子何以擅自闖入?”

李凒一聽,這才明白過來,原來對方大概是認爲抓住了自己什麼了不得的把柄,故意要拿此說事。

李凒笑道:“費大人誤會了,這處分館其實並不是對所有外國人士禁入,若是能得到執委會的特許,便可在此自由出入。至於查詢館內各種地圖資料,那當然也不在話下了。莫非費大人想進去看看,卻沒能申請到執委會的特許令?那真是十分遺憾了。”

費策賢本想着藉此挖苦李凒幾句,卻沒想到自己頃刻間成了對方嘲諷的對象。看這李凒說話有恃無恐的樣子,大概還真是得到了海漢人的特許。費策賢不禁暗暗生出恨意,心說這海漢人做事明顯有失公平,門口寫了不許外國人士入內,卻又給這朝鮮世子特殊待遇,害得自己丟臉,實在可惱。

當然了,真正讓他感到惱怒的是,海漢人給了李凒特殊待遇,卻沒給他這個大明使臣同等的待遇。這意味着海漢是將朝鮮的地位放在大明之上,雖然是暗戳戳的手段,但也讓費策賢覺得十分不滿。

費策賢冷笑道:“能享此特殊待遇,看樣子世子與執委會的大人物走得很近啊!不知世子是用了何等手段纔得到海漢人的青睞,可否傳授在下一二?”

李凒聽他話裡火藥味越來越濃,當下也有些生氣,寒着臉應道:“在下受邀來海漢留學,能享有各種便利,這都是承蒙執委會照顧,可沒用過什麼手段。費大人要是覺得不妥,大可自行向執委會申請,看看執委會是否能給你這個面子!”

費策賢搖搖頭道:“我身爲大明使臣,代表一國顏面,哪能有低聲下氣,向人搖尾乞憐之舉!”

3087.第3087章第1097章 硬碰硬第311章 合股造船第1649章 勸降第1669章 戰後馬尼拉第2254章2582.第2582章3067.第3067章3093.第3093章第1871章 見世面第90章 錦衣衛(一)第1010章 開國慶典(十)第八百六十九章 無謂的談判第1680章 不擇手段第1519章 利益當先第335章 第二批援軍抵達第七百二十八章 艱苦的作戰2408.第2408章第2356章第1196章 重獲自由的機會3044.第3044章第1049章 跨部門合作第1894章 學習方向第297章 巡視廣州第1351章 罪魁禍首第七百六十章 交易條件第1937章第八百四十二章 帶路黨第323章 軍官進修班第五百四十九章 可與不可第1515章 共同利益第1039章 全身而退3286.第3286章第2054章第1842章 繼任者第1740章 商業優勢第五百九十二章 福建局勢第1560章 白忙一場第236章 勝利港造船廠(一)第1025章 先遣隊(六)2591.第2591章2832.第2832章第九百一十三章 絆腳石第3439章第2341章2399.第2399章第1842章 繼任者2526.第2526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昌化城外2528.第2528章3018.第3018章2640.第2640章2955.第2955章第2232章第1636章 勞軍情報3104.第3104章第294章 客串神棍2583.第2583章3198.第3198章第1094章 不同的態度2614.第2614章第1810章 力有不逮第2151章第1457章 回遷遼東第93章 殺雞儆猴第273章 行動開始2858.第2858章第1114章 計劃變更2408.第2408章第236章 勝利港造船廠(一)3058.第3058章2961.第2961章第261章 採取軍事手段的可行性第382章 全方位介入3336.第3336章第2343章第八百章 刷功勳3370.第3370章第1758章 國慶活動第2249章第五百一十三章 行動開始第1375章 抵達山東第五百四十三章 石碌的麻煩事第1557章 野心勃勃第六百五十六章 潰敗第6章 籌備進行時(二)第八百九十章 斷人財路2814.第2814章第1728章 國際影響力第2012章第1031章 希望油田(五)第212章 駐廣辦的改造工程第1179章 和平談判第1195章 苦役營的規則第1106章 真憑實據第296章 崖州衛所軍3075.第3075章第五百九十五章 打開天窗第1372章 回撤第309章 機構和人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