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再鑄鼎

1274年。

四十年前的端平年間,宋軍北伐中原,一度收復了南京應天府(商丘)、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陽)這三座重鎮。但是蒙軍掘開黃河,擇機反攻,致使宋軍大敗而歸。這便是著名的“端平入洛”事件。

黃河水量不算太大,氾濫造成的直接損害倒不顯著,畢竟可以避開。但更嚴重的問題是河決直接毀了中原水運,而彼時中原荒涼,人口和產出都沒有多少,就算全搶了也徵集不到多少糧草,只能自後方運輸。因此這就極大地增加了宋軍的補給負擔,使得前線飢腸肚餓、人心惶惶,後來遭遇蒙軍包圍,幾乎喪師殆盡。

現在東海同盟軍所面對的問題和四十年前仍是一樣的,水運斷絕,沒有補給,就沒法有效佔領。更糟的是,受影響的還不止前線,後方的梁山泊-南北清河這條黃金水道也因爲少了黃河水的注入而開始快速萎縮,嚴重打擊了軍事運輸和商業行動,未來影響難以估量。

但元軍也不是四十年前那支兇悍的軍隊了,如今他們野戰兵力幾乎被殲滅,即使同盟軍陷入了困境,他們也不敢上前試試份量,更何況他們同樣也要受困於補給難題。

因此,黃河大決之後,雙方反而陷入了平靜之中。

滕軍和徐軍的主力後撤,撤到了年初佔領的應天-曹州一帶,等待水患過去。西邊佔領的諸州縣,只留最低限度的兵力屯守,保持名義上的佔領。

黃河漫漫,還不知道要在中原大地上氾濫多久才能形成新的穩定河道。在此之前,氾濫區既無法輸送補給,又沒有佔領價值,這個主攻方向只能擱置了。總指揮部焦頭爛額,拿出本以爲不會用到的備案,開始調整作戰方針。

消息傳回本土,本因節節勝利而情緒高漲的國民們有如被當頭敲了一棒,先是懵逼ꓹ 然後失落,最後轉化爲了無比的憤怒。各類報紙上出現了無數聲討元國惡行的詩文ꓹ 民間也出現了自發的遊行,甚至還有憤怒的民衆衝進據稱是元國商人開辦的商鋪工坊,打砸搶燒。

管委會緊急調撥人手維持秩序ꓹ 並給過熱的輿論降溫。此外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軍方負責開疆拓土ꓹ 而文官們就需要將佔領的土地真正化作自己的,這可比打仗還不容易。

時間進入五月份ꓹ 局勢大致穩定了下來。

在這個時間節點ꓹ 天下堪稱四分。

東海關稅同盟佔據了山東、河北、遼寧和半個中原,居於地圖的右上角。

元國佔據着山西、關陝、湖北、雲南和半個四川,居於地圖的左上角。

東宋佔據着東南沿海,居於地圖的右下角。

西宋佔據着廣西、安南,居於地圖的左下角。

人口是東南宋最多,地域是元國最爲廣大,但實力最強者毫無疑問是驟然崛起的東海關稅同盟。縱使在中原受阻ꓹ 但經此一戰,他們的版圖也差不多擴充了兩倍。不過ꓹ 中原的爛攤子令人頭疼ꓹ 河北望風而降的豪強們不好辦ꓹ 膨脹的盟友們也是個問題。未來可期ꓹ 但眼下原本用於治理一個小國的行政結構就有些不夠用了。

……

5月4日,陽武縣。

初步穩定了形勢後ꓹ 鄭紹明從繁亂的工作中抽出身來ꓹ 來到黃河第一線視察。

陽武段的黃河相比兩個月前變化甚大ꓹ 涌出的河水反覆改道,將臨近的堤壩不斷沖垮ꓹ 而這又進一步改變了河道。

不過相比之前肆意漫灌的情況,現在至少收束出了幾條成型的河道,多是奪取鄰近的小河而生。但也不穩定,水量分配不斷變化着,隨時有可能產生新的河道。

看着這滔滔河水向南而去,鄭紹明感慨道:“這些黃水,不知道還要禍害中原百姓多久。”

如今芒種剛過,本應是搶收搶種的關鍵時期,耕種的辛勞和收穫的喜悅共存。可自高處沿河看去,沿岸比幾個月前更爲荒蕪了,滿目蒼痍,一片淒涼。

他身邊的趙浩初搖頭道:“中原本就沒有多少百姓,相比之下,還是清河、淮河一帶受到的影響更大。一邊水量銳減,一邊暴漲形成洪澇,不光農業毀了,河運也不行了,唉……”

鄭紹明嘆了口氣,問道:“南線數據怎麼樣了?”

趙浩初拿了個本子出來,翻開念道:“3日的數據。南北清河和梁山泊水位持續下降;睢水還在漲,但在虞城一帶有改道的趨勢;渦水反常地降低了,但西邊的潁水漲了,或許是上游哪裡又改道了……”

鄭紹明聽了點頭又搖頭,沒什麼表示。但在旁邊聽着的郭守敬就驚奇了,忍不住出聲問道:“這幾條大河橫跨千里,竟能一日之間彙總過來,難道東海國真的有千里目之能嗎?”

郭守敬是在燕京舊城被東海軍俘虜的。說起來他也算是老熟人了,當年山東之亂的時候就被東海軍俘虜過,而且他這十多年來一直在修水利搞天文,人畜無害,城破的時候也沒搗亂,所以這次俘虜後也沒難爲他,依舊讓他留在燕京城中生活。不過黃河大決之後,他這個水利人才又被想了起來,緊急請到了前線出謀劃策。

鄭紹明對他頷首道:“是電報通訊,郭先生要是有興趣,事後可以去學一下相關知識。”然後又嘆氣道:“可惜,即使知道了河水如何,卻也無能爲力啊。”

東海國即使這二十年來飛速發展,但面對自然偉力還是太弱小了。他們當然也想將黃河立刻修繕完畢,但地圖上規劃得再好,實幹的時候能動用的還是隻有人力。可要想修好黃河,需要的人力是以幾十萬計的,這又和出兵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就算能組織起幾十萬民夫治河,又怎麼把他們所需的衣食補給運過去呢?

郭守敬朝他拱了拱手,說道:“無能爲力,倒也未必。其實此時任黃河自流未嘗不是個好辦法,上古禹聖便知堵不如疏,如今中原千里無人,黃河再泛也禍害不了多少人,正可靜觀其變,待新河道自成,再設法鞏固。相比在舊河道反覆加堤,此策可要長遠多了。”

鄭紹明和趙浩初都點了點頭,這差不多也是大會的一致意見。黃河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氾濫,本質就是泥沙堆得太多,自然要向低處流動,強行拘束黃河只會讓危機越來越重,甚至不如主動改道。只是黃河流域一向是人口密集之地,改道所帶來的衝擊是不可容忍的,不幸或幸運的,如今中原的殘破正給這個策略帶來了機會。

“苦盡甘來,危中有機,這便是涅槃啊。”鄭紹明感慨道。

但很快他又搖了搖頭,對郭守敬問道:“可是等有朝一日新河道修好了,泥沙還是會不斷堆積,隱患還是會逐漸積累,但到那時我們可就沒有再一次改道的可能了。郭先生,你有辦法能改變這一點嗎?”

郭守敬正了正衣冠,朝天一拜,說道:“自夏禹以來,歷代君王無不以治河爲第一要務,河興則國興,河亡則國亡。河之興旺,非在於河,而在於國。河決之時,大多不是河況不可挽回,而是吏治潰敗,無力治河了。是故,欲要治河,必先治國!”

鄭紹明哈哈一笑,又向南看向了藍天綠野上奔淌着的黃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中原與黃河,這一對冤家般的組合,幾千年來一直主導着華夏民族的生活。

中原,作爲世界上最好的農業區,養育着無數的人口,孕育了輝煌的文化。然而這麼一片沃土上,卻有着黃河這條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害河,爲流域中的人民帶來了無窮的苦難。

正所謂,福之禍所依,但同時也是,禍之福所倚。

黃河帶來了無窮的苦難,但這苦難也塑造了這片土地上的人。爲了治理黃河,整個流域不得不齊心協力,組成一個巨大的國家,如此纔有足夠的力量和執行力去從頭到尾治理這條大河。因此,華夏民族纔會有獨一無二的大一統觀念,而黃河的興衰也會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母親河”之名名副其實。

黃河得治之時,國泰民安。而當黃河頻繁出事的時候,一個王朝往往也面臨終結了,自古至今,這一點被反覆驗證着。

能否治理黃河,就是一個王朝最大的合法性來源。金、元之所以被認作正統,就是因爲國初他們用心治理了黃河,而當黃河脫繮之時,它們的滅亡也就來臨了。

鄭紹明又看向郭守敬,問道:“郭先生,那你認爲該如何治國呢?”

郭守敬一愣,連忙推脫道:“在下才疏學淺,不敢班門弄斧。”

鄭紹明笑了一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儘管說就是了,尤其是治河這一點。”

“那在下就獻醜了。”郭守敬咳嗽了一聲,然後正色道:“欲天下大治,須得有聖主,有朝廷,有精誠官吏,有如臂指使的強軍,鑄九鼎以定九州,在黃河沿岸設六百河站,常設八千河工……總之,只有一統天下、開天闢地的新朝方可做得此事。”

趙浩初長出了一口氣,嘆道:“所謂‘定鼎天下’,說的便是這個樣子了吧。果然是需要一個偉大得國家才能做到的事啊。”

河水滔滔,依然在向南奔流着,沒有停歇的跡象。但放眼向遠處望去,在泛濫區之外,無人看顧的地方,各種野生植物茁壯地成長着,將這一大片大好平原覆蓋上了綠色,生機勃勃。

鄭紹明環首四顧,背手道:“那就讓我們來建立一個這樣的國家吧。”

第九卷-射鵰行動-完。

第606章 李氏朝鮮 三第351章 是我們這邊的第662章 臨安事變 四 概率與數量第131章 攻取乳山 上第240章 六藝學院第266章 大變局第24章 嶗山道士第590章 炮戰第774章 第一把火:鐵路網第308章 攻取利津第584章 北上第291章 來遲一步(累計打賞加更)第824章 曙光 (加更)第257章 捕鯨第190章 雙桅星火級 上第272章 出賣第722章 小試牛刀第541章 覺醒第54章 東海儲蓄所第900章 硬骨頭第151章 黎明之戰 四(第二更)第517章 南望第193章 過江第506章 入境第907章 出泉州第192章 尖刀第121章 東海縣第67章 訂購貨船(第四更)第299章 攻城(3/4)第863章 東地中海第207章 幸福的煩惱第64章 漸開線齒輪(慶春節及推薦票滿千,今明兩日十更,此爲第一更)第86章 這是要反啊第299章 攻城(3/4)第746章 功成在即第192章 尖刀第647章 陷入泥潭了?(加更1/2)第865章 既非拜占庭,也不是什麼東方帝國,它就是羅馬!第732章 陷盧龍第672章 天無二日第287章 賞賜第854章 鑿空 十 窮途末路第221章 合謀第722章 小試牛刀後12章 戰場迷霧第386章 烈焰級第115章 山河防線 四 超重彈第161章 管委守國門(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七次加更)第94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751章 科爾沁大草原第359章 忽必烈的嘆息第34章 整裝出發開地圖第152章 世事無常(第三更)第310章 海軍對水師第315章 恩威並施第286章 天下又雙叒叕震動了第529章 驅逐艦 上第445章 另一個世界:龍牙交椅第380章 阿里不哥捲土重來第484章 江湖令與德政令第706章 團練使文天祥第137章 遠程通信 下第672章 天無二日第468章 回家:英雄歸來第450章 西洋郡第681章 輿論洪流第436章 南下:要什麼離島第552章 以漢制夷第842章 西出陽關有故人第442章 龍牙半島第523章 煤鐵複合體 上第174章 土地與人第656章 大變局第66章 李璮(第三更)第36章 金州與“遼人”第811章 丁香島第568章 通商 三第403章 不落人後第556章 沙漠風暴 四 澳門第903章 終局第227章 揚州第374章 戰爭的天平第644章 一份爲期十年的停戰第90章 遭遇第694章 一日城第667章 臨安事變 九 轉角第17章 買鐵第156章 朝賀 二(感謝林宇的打賞,第二次加更)第590章 炮戰第245章 新財政 二第322章 開幕第299章 攻城(3/4)第604章 李氏朝鮮 一第5章 燒炭第548章 華羅城第57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334章 泰山之戰 九 兵對兵,滑膛槍的極致,疾風暴雨般的一分鐘!第541章 覺醒第352章 崩解第776章 以路爲城,機動對機動,漠南防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