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自貢/西秦會館的致富傳奇 一覽「千年鹽都」發展史
四川省自貢市從東漢開始採滷煮鹽,隨鹽業發展而逐漸興盛,被譽爲大陸「鹽都」,近兩千年裡,這座城市的命運一直和鹽息息相關。「掌上蜀Show」兩岸新媒體採訪團4日造訪了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瞭解當地兩千年來的挖鑿鹽井、汲取鹽滷、熬製技術的變化。
採訪團還沒走進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就發現這座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座巨型文物。它並不是像大多數博物館一樣是後來修築的,而是在清朝乾隆元年(即西元1736年)由到自流井地區經營鹽業的陝西籍商人歷時16年合資修建的「西秦會館」改建。
進入大門,沿着綠蔭下的青石階梯拾級而上,進入序廳,一座古銅色鹽工鑿井雕塑赫然在目。鹽工身材魁梧,手握100多公斤重的鑿井鑽頭,正用力鑿向臉盆大小的井口。在自貢這片土地上,鹽工們曾先後開鑿了1.3萬多口鹽井。
博物館展出的大陸鹽產區點陣圖顯示,自貢有近2000年的產鹽歷史。自貢第一口鹽井「富世鹽井」開鑿於東漢章帝年間,在當時的江陽縣(今富順縣)境內。在自貢衆多鹽井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燊海井莫屬,因爲它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採用衝擊式頓鑽鑿井法於1835年鑽成,深度達1001.42公尺,現在還保留着原址原貌,作爲景點對外開放。
博物館的藏品主要在建築物的二樓,呈現環形,剛好可以繞一圈,館中共有文物389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95件(套)之多。這些文物種類豐富,涵蓋有鹽史文物、陶瓷器、書畫、銅器、織繡、錢幣票據等近20個類別,包含503件鹽井傳統鑽鑿和修治井工具在內的其他實物和工具共計1322件,還保留最完整的中國古代鑿井、修治井工具羣,堪稱世界唯一。
▲博物館展出的藏品 。(圖/記者鄭思楠攝)
爲保證頓鑽鑿井順利進行,古人探索出井下事故的修治方法,並製作了20多種巧妙的修治井工具。「這些是打撈工具,它們結構各異卻都有倒鉤子,能把井下落物打撈上來,」講解員指着一件工具模型重點介紹說,「這個叫『鐵五爪』,由5塊鐵片組成,就像人的5個手指頭,當石塊落入井下後,用它來打撈,鐵片內側有層層的倒鉤,上面一個鐵圈可以調節鐵片下端撐開的大小。」
歷經數十年發展,這座千年鹽都的「縮影」也已成功晉級大陸國家一級博物館。面對新時代的文旅融合發展,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長程龍剛也正積極謀「變」,「深度整合鹽文化的文旅資源,重新恢復昔日西秦會館的會館功能,在其毗鄰處修建一座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新館,串聯周邊的張爺廟、王爺廟等文保單位,全新打造『西秦會館-中華路片區博物館羣落』,使之成爲自貢城市文化的會客廳。」
▼修治井工具 。(圖/記者鄭思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