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唐詩秘境(文藝創作談)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文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9月10日 第 08 版)

多年來,我和團隊主要拍攝自然類紀錄片。拍攝這類紀錄片有一個“福利”,就是經常有機會去非常偏僻的地方,目睹許多壯美的景象。每當被震撼到無法言說的時候,我腦海裡總是冒出這樣的念頭:如果大詩人李白、杜甫來到這裡,會寫出什麼樣的詩句呢?

這就是紀錄片《跟着唐詩去旅行》最初的緣起。

2021年,《跟着唐詩去旅行》第一季播出。詩人西川重走杜甫的流亡之路,發出“有什麼樣的山河,就有什麼樣的詩歌”的感嘆;書法家魯大東用騎行的方式感受孟浩然的吳越之旅;學者酈波在長安和輞川之間流連,體會王維的心靈世界;學者楊雨隨着岑參出塞的腳步,走訪岑參筆下的邊塞;作家韓鬆落則跟隨“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去往5座名山,探尋李白的生命軌跡。

第一季成功播出後,第二季就開始立項製作。我們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唐詩浩如煙海,唐代詩人燦若星辰,這一季又該如何選擇,如何表現?最終,我們確定了一個關鍵詞:轉變。我們希望關注一個人成爲詩人的時刻,關注偉大的詩歌誕生的時刻,關注詩人心靈轉變的時刻,關注詩人成爲更好的詩人的時刻。

第二季延續第一季的創作方法,由詩人、作家、學者帶領觀衆去尋訪、探索、感悟。我們要跨越1000多年的時光,架設通往唐代詩歌和詩人的橋樑;我們要修一條路,希望觀衆沿着這條路,到達唐詩的高光時刻、唐代詩人羣星璀璨的時刻,從而愛上唐詩,愛上中國古代那些偉大心靈。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大家身份遮蔽了他的詩人身份。其實在宋代,韓愈被視爲最偉大的唐代詩人之一。詩人西川去往嶺南,探訪韓愈的兩次貶謫之旅。韓愈雖然任潮州刺史短短8個月,但之後潮州的山改名“韓山”,江改名“韓江”。我們關注的是,一位改變了山水名稱的詩人,留下了怎樣的詩歌?

柳宗元去世時才47歲。他雖身在偏遠的南方,卻是一個時代的文壇領袖。他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獨寒涼,也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超然物外。節目中,數學家蔡天新感受柳宗元的心靈轉化之旅,也寫下了自己的7首詩歌,以《湘桂之間》的總題發表在《詩刊》上。

作家韓鬆落在西北長大,從新疆到甘肅,他和家人一直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節目中,他沿着邊塞詩人走過的道路,跋涉在隴山、沙漠、戈壁和黃河岸邊,感受唐代詩人如何在長距離的行走中不斷提升自己。大多數邊塞詩人活躍的時代,是大唐的青春時代,有着雄壯豪邁、一往無前的精神,令人嚮往。

公元816年,白居易在貶謫地江州寫下千古絕唱《琵琶行》,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嘆。彼時彼地,白居易的人生態度發生了某種轉變,開始關注美食,飲茶、喝酒。他把內心的痛苦掩藏起來,和一個平凡的自己共處。學者楊雨感悟道:這是面對人生困境的“白居易範式”,這種範式在宋代被蘇東坡發揚光大。

盛唐名家輩出,宛如星漢,而“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無疑是其中最大最亮的兩顆星。書法家魯大東感受他們千古傳奇般的友情,曾經是樂隊主唱的他,滿懷深情地用歌聲演繹了李白“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詩句。

李商隱用詩歌設下迷局,卻不告訴我們謎底。他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一生不得志的現實困境之間形成巨大反差和張力,也許這就是他詩歌靈感的來源。學者黃曉丹尋訪李商隱曾經留下足跡的王屋山、陽臺宮等地方以及李商隱也許涉足過的廣仁王廟、龍門石窟等,去聆聽一位晚唐詩人的心靈迴響。

兩季《跟着唐詩去旅行》長達3年的製作過程,就像我們當年第一次去西藏羌塘無人區,經過了無數埡口、無數岔道。唐詩的世界常常讓我感到高山仰止,好在有衆多師友引領。

我和團隊滿懷感激之情,因爲我們來到了一個自己曾經夢想過的地方。正如在羌塘,我們看見遷徙的藏羚羊像潮水一般掠過乾旱的高原。通過拍攝這部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進了唐詩的秘境,置身於迷人的景象中。

(作者系紀錄片《跟着唐詩去旅行》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