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算法偏見困境,網絡平臺需打破不公平規則枷鎖
每經評論員 張寶蓮
就在11月20日,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公開而激烈地炮轟一些平臺的網絡暴力和算法“作惡”之後,在11月22日的國常會上,平臺經濟事關重要性擴內需、穩就業、惠民生,再次得到肯定。11月24日“網信中國”聯合四部門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增強算法向上向善服務等服務。
“利用科學、科技手段、技術能力,造成的惡比普通人造成的惡要大,這是大惡。”11月20日,鍾睒睒公開稱,這是現代技術在互聯網上實施“野蠻人的叢林法則”,以強欺弱,霸凌弱小,這是一種強權企業對文明的戕害,同樣也是對人類技術文明的褻瀆。
據鍾睒睒所述,他當時請求相關平臺“立即刪除對我的污衊言論、圖片,停止對一箇中國公民的侵害”,希望相關平臺、媒體、自媒體對他個人的謠言傷害,進行誠懇的道歉。他的這個訴求引發了輿論關注。他認爲,自己其實是被大數據下的公衆和輿論誤讀的。
不論是在短視頻還是電商平臺,在網絡上的喜怒哀樂皆由算法所牽制,特別是碰到一些爭議廣泛的輿論,算法構建“信息繭房”,推送高度同質化內容誘導用戶沉迷,將不良信息記入用戶標籤並據以推送信息,形成有失公平的片面重複推送。
依據平臺經濟謀生的部分企業,也遭遇了算法不公。在網購平臺上,價格低廉的商品會獲得更多流量,低價競爭逼迫企業低質量生產,或者犧牲利潤,而平臺追求成交量,從交易額中獲得不菲的回報。
平臺經濟是數字算法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新載體,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快速發展下有失公平的算法問題成爲制約平臺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問題。
因此,這次國常會提到,要規範市場競爭秩序,健全常態化監管制度,推動平臺企業規範經營、有序競爭、提升質量,促進各方主體互利共贏。
“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六大主要任務,也是有的放矢;深入整治“信息繭房”、誘導沉迷問題;提升榜單透明度打擊操縱榜單行爲;防範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嚴禁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增強算法向上向善服務保護網民合法權益;落實算法安全主體責任。五大工作目標提到,算法要導向正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自主可控、責任落實。
如果仔細對照,鍾睒睒提到的問題,在上述行動中,未來都有可能得到妥善解決,每一個公民都將受益於其中。
爲什麼這麼說?
第一,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爲網絡暴力離自己很遙遠。在網絡上,但凡發表與別人不同觀點的網民,都有可能遭受來自對立者的語言攻擊。2023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000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5.3%的受訪青年表示自己或周圍人遭遇過網絡暴力。71.9%的受訪青年覺得網絡暴力越來越頻繁了。
第二,算法的底層是技術,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但是算法的傾向設計,往往放大的是對立和衝突,非理性的對話與交流。
第三,平臺的“避風港原則”也無法徹底保護個體受到侵害。避風港原則核心規則是“通知+刪除”,指當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而不涉及網頁內容的製作時,如果其被告知存在侵權行爲,則有義務及時刪除相關內容,否則將被視爲侵權。
的確,在科技文明過程當中,怎麼樣來平衡強者和弱者,讓強者不孤,讓弱者無懼,這應該是平臺企業的價值觀,是算法的責任。但在衆聲喧譁中,個體的表達被淹沒。此時已經失去了理性探討,網絡又談何清朗?
因此,對算法治理的專項行動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