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係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加快構建,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研發機構等相互合作,系統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係’的重要論述,在理論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理論,深化了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規律的認識,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內涵。”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教程》《新型生產關係》發佈暨學術研討會上,西南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孫殿明說。

論壇上,西南財經大學校長助理、經濟學院院長蓋凱程與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韓文龍也發佈了《新質生產力教程》《新型生產關係》兩本著作。與會專家就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做出進一步闡述。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鄭文斌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上述兩本書的發佈,進一步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新質生產力教程》以理論闡釋、邏輯架構和案例分析,解讀新質生產力理論,助力了學科體系建設;《新型生產關係》闡釋了新型生產關係核心概念,推動學術體系發展。”

蓋凱程表示,西南財經大學作爲中國經濟學教育重鎮,擁有國內高校政治經濟學專業師資規模最大的教學科研梯隊。該團隊以服務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戰略爲己任,從出版國內首部《新質生產力》,發佈國內首個《新質生產力指數報告》,再到出版國內高校首部《新質生產力教程》和國內高校首部《新型生產關係》,形成了從理論闡釋到政策實踐的全鏈條研究成果。

《新質生產力教程》一書具有前沿性、理論性和系統性,通過豐富的理論闡釋、嚴密的邏輯論證和翔實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立體、多維、精準的知識圖譜。

《新型生產關係》一書則沿着“爲什麼—是什麼—怎麼辦—重要着力點—最終落腳點—重要辨析”的思路展開知識圖譜,具有系統性、時代性、實踐性和國際性等鮮明特點。

在學術研討環節,學者還圍繞新質生產力、新型生產關係的研究脈絡、研究方向以及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構建等多角度展開了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都陽從經濟增長動力模式以及新技術革命兩個層面分享對於新質生產力的見解與體會。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地區間趨同趨勢加強,意味着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發生轉變。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爲核心,是新的經濟增長動能的新方向與指導性概念。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來源包括生產要素再配置帶來的效率的改善以及通過技術和創新帶來技術效率的改善,在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通過生產要素再配置改善經濟效率的空間會相對縮小。

因此,要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將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新質生產力提升緊密結合起來,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闡述了其對“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論斷的理解。他從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的歷史背景出發,分析爲什麼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建立在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之上,以及爲什麼新質生產力不是簡單的技術創新問題,更是發展範式的轉變問題,需要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中國財政科學院研究院院長楊志勇指出,通過這三本書形成系列,相互補充,既展示了西南財經大學在經濟學教材體系及專著方面的豐富成果,同時也是助力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構建,研究闡釋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成果,爲不同學習目的和人羣提供了理論支撐。

楊志勇認爲,從現實看,要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目前經濟新動能轉變,新質生產力領域增速很快,如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需加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等。因此,我們要從不同角度理解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創新,加快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爲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更快實現。

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係引發廣泛討論,與會專家認爲,理論研究要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要充分發揮體制和制度優勢,不斷完善新型生產關係,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編輯:杜麗娟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