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健保應引入前瞻給付方式

藍委提案修正《健保法》引發關注,醫護團體紛紛發聲力挺。圖爲就診民衆在醫院排隊領藥。(範揚光攝)

行政院主計總處指出,健保總額規模歷年均維持正成長,2005年以來增幅達115%,且近5年平均成長率爲4.1%。但醫療支出不斷成長,加上新冠疫情後醫療服務量增,醫界抱怨點值低,專家認爲,論量計酬已經不合時宜,應引入前瞻性的給付方式。

針對立委提案修正《健保法》第62條,保障健保點值每點不得低於0.95元或1元,未達時由公務預算補足,行政院主計總處表示,修正《健保法》保障點值,形同將健保制度由總額制改爲按服務量計酬制,涉及制度重大改變,宜有完整配套措施,避免醫事服務提供者缺乏節約誘因,導致爲提升收入而過量服務,使醫療費用支出增加,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臺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認爲,1995年健保開辦時,醫療資源不足,全臺醫師只有2.5萬人,爲鼓勵醫師多看病人,推動論量計酬是好事。如今醫師人數已是當時的2倍,已不適合繼續推動論量計酬,應引入前瞻性的給付方式。

鄭守夏分析,針對醫師不願意做、但對病人好的醫療行爲,應採取論量計酬,鼓勵醫師多做;對於醫療資源飽和的地方,經濟學上有個觀念叫「誘發需求」,醫界恐爲了增加收入而鼓勵病人多做檢查,如此情況就應改採論人計酬,給醫療團隊一包錢,民衆被照顧得越健康,醫療團隊利潤就越多。

另外,主計總處指出,健保總額規模歷年來均維持正成長,總額由2005年度的4080億元,增加到2024年度8755億元,增幅約115%,且近5年平均成長率爲4.1%。但醫界不斷呼籲,新科技、新藥物開發快速,健保總額成長已跟不上腳步,希望將總額成長率提高到至少6%。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健保總額每年應有合理的成長,並評估安全準備金是否足夠,若太少就需要調漲保費,應該照着遊戲規則走,但漲保費議題往往受政治力影響,遇到選舉年就不敢調漲,長期下來並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