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石斑魚遭禁 臺灣面對現實了嗎?

大陸暫停臺灣石斑魚進口,彰顯政府無力分散外銷市場,企圖激發民粹來掩蓋無能。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海關總署再度以藥檢不合格爲由,全面暫停臺灣石斑魚進口。消息一出,臺灣官方立即定調是政治問題,大加撻伐,把責任全推給對岸(如中國大陸違反國際貿易規範,臺灣提供的科學證據,遭已讀不回,以農圍政,對臺農漁民養套殺等等),除宣稱不排除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外,還採取制式三項因應措施包括;多元對內行銷拓展通路、調節上市期間及產量、獎勵加工及外銷,並鼓勵國人踊躍採購「愛國(自由)石斑」,卻刻意迴避蔡政府無力分散外銷市場的事實,企圖激發民粹來掩蓋施政的無能。

細觀此次官員們的表現激情有餘,理未必足,臺灣養殖石斑魚(包括五仔魚),在養殖登記、放養申報、藥物檢驗、用藥管理、出貨安檢等環節的實務運作上確實存在諸多缺失,若不徹底檢討改進並願意將所有過程和資料公開透明,那麼其他農漁產品,再遭大陸禁令也就不足爲奇了!

臺灣內需市場有限,且面臨對外開放,還是需要靠國外市場來調節穩定價格。對臺灣而言中國大陸市場具有地理優勢,且中國大陸爲全球第三大水產品進口市場(水產品進口總值爲172億美元,僅次於歐盟的340億美跟美國的281億美元),隨着全球市場對健康海鮮的需求飆升,中國大陸市場後勢看好,已成爲其他國家漁產品外銷,積極佈局的地區;特別是農漁產品多數具可替代性,且臺灣輸中的農漁產品非專賣品,中國大陸當地多能生產也可從其他國家進口,何況臺灣的養殖規模已大不如前,且新養殖科技的創新研發和實際運用,有嚴重落差,尤其政府決策對漁業發展至爲關鍵,而漁業政策屬於公共政策範疇有其一定製定流程,不是「官大學問大」,「長官說了算」,更不能由「外行領導內行」。

遺憾的是,臺灣主管漁業行政事務的首長,竟然接續由不具漁業專業的官員擔任,外行領導內行,想應急都有困難,遑論長期擘劃,使得臺灣漁業前途堪憂。蔡政府若持續高舉抗中大旗,讓兩岸關係走向不歸路,就必須嚴肅面對中國片面讓利已翻篇的事實,甚至要做好全面放棄中國大陸市場的充分準備,不能只靠大內宣和大撒幣來麻醉民心。

蔡政府執政六年了,爲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高度依賴,除高調成立農漁產品外銷國家隊-臺農發,還花大筆錢幫助香蕉、鳳梨、蓮霧、鳳梨釋迦、石斑魚拓展其他外銷市場,餅劃的很大,實際成績卻遠不及預期目標,遭外界質疑臺灣農產國際行銷國家隊是不是已經睡着了。例如鳳梨去年全年外銷數量爲29,527公噸只達以往六成四,今年1到5月的銷售量和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幾乎腰斬;即便去年一整年臺灣冷凍石斑魚外銷到美國只有35公噸,紐西蘭6公噸,日本只2公噸,新加坡也2公噸,今年上半年外銷美國只14公噸,紐西蘭4公噸,加拿大1公噸,日本及新加坡均掛0,原因包括:缺乏整體行銷規劃,產品品質常遭詬病,病蟲害附生,價格不具競爭力,不爲消費大衆所喜,爲與國際認證接軌,找了不會賣的機構等等,有關部門不妨去了解挪威鮭魚,越南巴沙魚,日本紅鯛魚是如何對外行銷。

從一系列臺灣農漁產品遭禁及蔡政府的相關回應,暴露出一個殘酷事實,那就是蔡政府既作不到與大陸市場脫鉤,又無力幫農漁民開拓其他市場,勞民傷財,只能靠大內宣來激發民衆愛國情緒,靠大撒幣來製造開拓外銷市場的假象,靠補償來安撫農漁民,既無法治標更不能治本,臺灣農漁民只能在擔心受害中,繼續辛苦的經營下去:或許只有等到辛苦栽種或養殖的產物無處可去時,纔會幡然醒悟,毅然從放棄「中國市場」或放棄「塔綠班」中做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