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大陸雖鬆綁 石斑魚業者仍須努力

大陸恢復臺灣石斑魚輸入,但稱須來自審覈合格並予以註冊登記的養殖企業。圖爲屏東養殖業者抓石斑魚。圖/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繼宣佈終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之後,旋又恢復ECFA早收清單之一的臺灣地區石斑魚輸入,但稱須來自審覈合格並予以註冊登記的養殖企業。由於事出突然,蔡政府只能制式迴應包括:指陸方政治介入貿易、選舉;要了解獲准輸陸的七家業者有何「特殊性」。

在臺灣大選正熱的敏感時機,大陸此舉自然引起各種不同解讀,尤其是獲准恢復輸入的七家養殖場及加工廠,究竟是採取了那些具體改善措施,才讓大陸官方認同,更引起業界揣測。如果對岸官方能說清楚講明白,讓臺灣其他養殖業者有所依循,也不會讓民進黨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由於大陸是臺灣石斑魚最重要的外銷市場,之前遭禁讓業者惶恐,蔡政府除了花錢辦班班吃石斑,大力促銷內需市場外,並矢言會大力幫助業者,開拓大陸以外的高價市場,並宣稱已有成效,因此即便ECFA中止,政府也已做好準備,影響不大。

然而事實是,根據官方統計,今年前11個月臺灣石斑魚出口數量爲8,771公噸,價值7,529萬美元。其中活魚出口數量達8,467公噸,主要出口地區爲香港8,381公噸佔99%(平均每公斤8.31美元),馬來西亞218公噸居次,但主要是冷凍石斑(平均每公斤7.97美元),美國平均每公斤雖達32.78美元但只有97公噸,日本平均每公斤22.58美元也只有7公噸,且爲冷藏及冷凍石斑,目前臺灣石斑魚還是以內銷爲主。鑑於香港與大陸關係緊密(如香港追隨大陸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另一爲俄羅斯,成爲全球唯三禁運地區),許多石斑魚系繞道香港進入大陸,大陸官方不會不知道,一旦兩岸官方持續交惡,臺灣政府還是要有所警惕,分散式市場要有完整規劃,不應急救章。

雖然大陸養殖石斑產業已相當發達,但因臺灣和大陸在養殖品種有所差異(大陸以龍虎斑爲主,臺灣以青斑和龍膽石斑爲主)且盛產期不同,透過活魚運輸,還是可以互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大陸石斑魚養殖面積及產量已有大幅成長,當地物流及行銷網路設施也有進步,加以當地對自產品牌接受度漸高,兩岸關係惡化,在大陸由「消費者」轉爲「競爭者」,由於運費比從臺灣過去便宜,品質也所有改善,對臺灣產石斑魚構成威脅。

爲因應當地市場需求,臺灣業者應掌握大陸市場消費新趨勢「三品一標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至於臺灣產銷履歷認證如何接軌,則應由雙邊政府協商。

大陸官方究竟會繼12項反制後,繼續拿其他優惠清單(如午仔魚等)開刀,還是繼石斑魚後,朝開放方向,鬆綁鳳梨、芒果、蓮霧等,關鍵在於選民的抉擇,用選票展現兩岸要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而產業要永續發展,不能處處依賴補貼或要求讓利,須提高產業競爭力。爲此臺灣石斑魚業者需要在品質、食安和產品多元暨優質化更加把勁,這三者也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