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大陸半導體業 引領新投資潮

在美國製裁行動下,大陸半導體產業遭受重大沖擊,逼得其全面加速發展半導體自主創新,除國家大基金力挺,相關新創公司近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加入投資行列。圖/新華社

中美科技大戰,使臺灣半導體成爲關鍵焦點。由於全世界國家均不想依賴臺灣,紛紛大舉投資半導體產業,除了晶圓廠外,從晶片設計到半導體設備、材料均有佈局。然而臺灣作爲半導體技術領導者,卻在這一波新創投資中缺席。

美國的半導體制裁行動,已對中國大陸半導產業造成重大沖擊,但也逼得中國全面加速發展半導體自主創新。除國家大基金支持大型投資案外,半導體新創公司近兩年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好比臺灣30年前的場景,反觀臺灣近年在半導體領域已不再有新創公司。

在此背景下,大陸本土勢力快速增長,成爲去年半導體行業的一大特色。2023年開年以來,已有汽車電子大廠埃泰克、中國第一家碳化矽(SIC)民營企業天域股份等近20家半導體領域廠商,披露了A股上市輔導備案情況,涵蓋汽車電子、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及部件、功率器件、封裝等衆多細分領域。無論是從市場需求,還是從融資進展來看,中國大陸市場對半導體行業整體的信心在恢復。

根據福布斯中國發布2022年全球新生代獨角獸名單,中國大陸共有368家獨角獸企業,佔比23%,2022年有74家新進榜企業,其中晶片半導體產業上榜企業11家,包括小米投資的自駕晶片公司黑芝麻智能、位於青海的純晶硅材料商麗豪半導體、及獲得多家創投投資的智能座艙芯片商芯馳科技等。

受近期美國製裁措施的影響,中國業者擔心將會失去英特爾x86及ARM指令集架構的使用權,多半轉向RISC-V架構。RISC-V基金會成員中有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同時多家大型中國企業已經發布了RISC-V芯片,儼然形成新勢力。

近期全球半導體產業呈整並趨勢,部分也有私募股權基金參與。由於國發基金不做被投資公司最大股東及領投人,對產業發展策略功能有限,因此近期有人提議應成立主權基金。此一基金的用途,用在引進國外的上游半導體原材料及下游的設備,以避免產業的斷鏈,另外也投資強化半導體競爭力的相關基礎建設。

但對於臺灣主權基金的可能問題,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多年前對此曾表示精闢看法。他認爲,國發基金最重要的是要有專業人來經營,主權基金很怕情面,很怕有人關說,所以主持人又要能專業、又要能夠拒絕關說,這種類型的基金,臺灣可以說是從來沒有,而臺灣也很難拒絕人。

根據張忠謀創辦人意見,臺灣成立類主權基金實質上窒礙難行,最大問題在於體制。如果想整合產業,政府一定要扮演主導者角色,如新加坡淡馬錫,但在臺灣不可行,而且如何選擇對象有很大道德爭議。在中國大陸已經發生實例,政府成立大基金受到不同勢力檯面下運作,很多投資案成爲爛尾樓,數千億人民幣資金打水漂,多位大基金相關人員因而下臺。

早在十多年前,臺灣政府爲了拯救當時虧損嚴重的DRAM產業,曾計劃成立「臺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IMC),整合六家DRAM廠,但沒有成功。問題在於政府缺乏大魄力,而業者又各持己見。後來日系DRAM大廠爾必達出財務危機時,臺灣也無人敢出手,結果被美光撿了便宜,成爲全球領導者之一、以及臺灣最大外商。

美國邀請臺積電赴美設廠,但美國非常缺乏完整半導體相關生態系,因此未來臺積電上下游廠商前往美國投資乃必然趨勢,這其中應該存在一些投資商機。但臺灣企業不能以水平擴張爲滿足,更應着重技術製程創新,並準備面對未來中國大陸後起之秀的挑戰,雖然中國半導體廠商以供應國內市場爲主可能性較大。

中國半導體產業和臺灣差距快速縮小,關鍵在於生態系完整。例如電動車、電池市佔率已達全球5成,電信產業更具絕對優勢、華爲自主作業系統鴻蒙已有3億用戶、人工智慧場景與環境不斷優化,再加上中央政策支持與資本市場推波助瀾,都爲半導體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臺灣應該正視這波中國芯片投資熱,不要再一味陶醉在臺積電世界第一的美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