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日韓宣告2050碳中和 臺灣停滯將陷貿易壁壘

日本首相菅義偉韓國總統文在寅日前陸續宣示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大幅度推進東亞地區減碳願景臺灣至今仍停留在2050年減碳50%的目標,僅爲日、韓雄心的一半,政府如此消極應對氣候議題,更是對外貿易隱憂。

進出口貿易爲經濟重心的臺灣,前六名重要貿易伙伴僅剩美國尚未公開承諾碳中和期程,如此一來,臺灣近六成貿易額是來自宣示碳中和目標的地區,缺乏積極減碳目標的臺灣正面臨陡然上升的「碳孤立」風險

歐盟作爲全球主要經濟體,在2019年底提出將研議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最快在2021年向部份產業收取「碳關稅」,避免高碳排產業以境外生產躲避支付碳價。由於歐盟原就有實施碳定價制度持續成本引導企業轉向低碳排製程,碳關稅制度將進一步允許海關對碳足跡較高的產品收取一定的碳稅,確保歐盟境內企業的減碳工作競爭力並行。

不僅歐盟,全球正戮力減碳,各國政府勢必將實施境內產業保護手段,碳關稅預期將成爲2050碳中和之路上國際貿易談判桌的重要條文,臺灣已然無法置身事外;企業或許會忽略這些長期風險,但政府不該毫無作爲。

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辦法》是臺灣唯一一部直接關注減碳目標的法規,政府在規劃減碳執行方案時,往往跟着大碳排企業一起短視眼前利益,導致未能建立企業規避碳風險的思維,也未要求臺灣企業提早適應全球的低碳貿易需求。

《溫管法》將在年底修法,預期將納入「碳定價」爲重要減碳政策工具。與歐盟的碳定價政策相同,溫管法的碳定價方案透過提升高碳排製程的成本,加速企業投入低碳製程,一方面協助臺灣設定符合國際要求的2050年碳中和目標,確實地接軌國際低碳發展,另一方面協助臺灣企業融入全球的低碳貿易體系,強化臺灣產業的貿易韌性

東亞地區紛起的減碳宣告是一則警訊,提醒臺灣必須設定更積極的減碳目標,落實國際間減碳責任,也維繫臺灣產業在區域與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