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美中貿易戰下的臺商全球佈局戰略

如何因應中美貿易戰影響,是企業關心的課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中貿易爭端越演越烈,短時間恐不易落幕。美國除了持續提高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外,也將多家中國科技及軍工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藉以抑制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放緩中國威脅美國世界經濟霸權地位的腳步。如今美中貿易爭端已然不單純只是貿易大戰而已,更進一步擴大升級爲科技戰,乃至發展爲兩國的世界爭霸戰。

倘若美國持續對中國科技設備及關鍵零件執行出口管制,迫使中國調整高科技產品的製造戰略,那麼全球製造供應鏈勢必重新洗牌。美中各自發展及訂定自己的產業規格標準,全球供應鏈體系將逐步發展成爲one world、two systems,也就是G2(美中兩極)供應鏈體系未來世界的來臨。

中國強勢發展至今已不是吳下阿蒙,在ICT、智能、大數據、5G等高科技產業領域都取得重要的領導地位,不僅躍登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最大生產基地,在全球的地位與影響力不容小覷,尤其「一帶一路」以及「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已實質威脅到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

中國挾着經濟的飛速成長,加上同文同種優勢,多年來吸引大量臺商前往投資,併成爲臺商最主要的貿易與投資地區

爲了因應美中貿易戰,以及G2供應鏈體系未來的發展,臺商不宜再將雞蛋全部放在中國一個籃子上,應積極開拓中國以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分散貿易與投資風險,以包括中國、新南向新興國家、以及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多元發展方式,建立健康平衡的經貿三隻腳,纔是臺灣經貿行之久遠的根本大道。

首先,臺商應該藉由這個契機加速經濟結構轉型,調整出口導向的運營模式,積極建立自有品牌,升級整合全球資源以創造和分配價值能力,將投資臺灣列爲第一優先,強化臺灣核心競爭力,打造健康的全球化經貿新世代。

中國市場仍是臺商的一個主戰場,不能放棄。臺商應該將大陸投資視爲全球化經營的一環,需要繼續深耕,建立灘頭堡,但必須有風險意識借力使力提升己身企業的競爭力。此外,臺商不能逃避紅色供應鏈,不僅要正面面對,還需要融入,利用可能的優勢創造紅色供應鏈的整體價值,佔據關鍵位置,強化臺商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考量與第三國合作合資共同投資大陸,是降低政治風險的一個方法。在與歐、美、日等國連結合作,擴大全球化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可借鏡先進國家的研發製造能力,推出臺商自有品牌的逆製造模式,創新經營,並可在美國再工業化政策下,趁勢重新佈局北美市場。

美國再工業化政策,促使蘋果、福特汽車通用電氣等外移的美國製造業迴流,也吸引三星電子、豐田汽車、鴻海等外國企業逐步擴大在美國設廠。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等國簽訂新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則又增加了外商對北美自由貿易地區新的投資誘因。在美中貿易大戰,以及面對未來G2供應鏈體系的可能來臨之際,臺商應可以認真思考如何加強對美國的投資佈局與經營戰略。

至於新南向新興國家的經營,因爲政府缺乏頂層設計的大戰略與創新運營模式,新南向政策執行三年多以來,效果並不突出。

東協與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宗教文化差異頗大,不同的市場特性、不同的投資動機,宜應採取不同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與經營戰略。

其一,以越南、緬甸,柬埔寨地區爲主要生產基地,建立一「非紅色供應鏈」體系,以因應美中貿易大戰,併爲G2供應鏈體系做準備。初期生產居家生活、醫療保健、以及健康美麗等商機的產品,除外銷其他國家外也可以提供東協當地市場需用。中後期則在建立完善的高科技產業供應鏈和培養技術人才後,規劃生產ICT等高科技產品。

其二,以印尼爲清真基地,行銷全世界穆斯林市場。印尼有2億6千萬人口,大部分信奉回教,臺商可考慮以印尼爲清真基地,將清真產品行銷於佔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穆斯林市場。臺商進入印尼市場可以採取國際化進程模式,先以出口貿易方式搶攻印尼內銷市場,然後再採用合資或獨資等方式進駐境內,並以雅加達及其衛星城市爲起點,漸次延伸到其他二級城市。

其三,以出口貿易模式搶攻印度內銷市場。印度有29個邦,13億人口,雖然每個邦的語言與宗教文化不盡相同,產業基礎措施也不健全,市場潛力卻是非常龐大。建議可先以出口貿易模式搶攻印度內銷市場,然後配合莫迪政府推行的「印度製造」政策,採用合資、獨資等國際化進程模式進入,並以單點深耕的方式紮根印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