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建立智慧長照兩大觀念 讓臺灣成爲長照服務大國

在75~85歲纔是老人定義下,如何延緩65~75歲「年輕老人」的退化與老化,成爲「預防性照護」之關鍵。圖/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國發會統計,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個65歲以上長者。隨着體能與健康持續衰退,未來臺灣照護人力醫療保健資源將無法支應龐大需求,長照成爲刻不容緩的議題

雖然臺灣將65歲以上定義爲老人,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老年人已重新定義,現在75歲以上纔是老人,這其實就說明了未來面對老化,無論是觀念還是行爲都要隨之轉變。

我們可以建立兩大觀念,包括延遲銀髮長者的定義,將「75~85歲才定義成老人」,並且建立「經過老化後的失能、失智是無法避免的」的觀念,加上軟硬整合成爲有溫度智慧長照服務,在照顧長者的身體時、也兼顧心情,讓長照不只是挑戰與困難,也能更有活力與快樂!

在第一個觀念上,由於老人的定義已經翻轉,在75~85歲纔是老人的定義下,如何延緩65~75歲「年輕老人」的退化與老化,以科技輔助檢測生理資訊,並進而主動提供增進肌力、或賦能檢測的技術,成爲「預防性照護」之關鍵。面對全球高齡趨勢,5G、AI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跨領域整合,並將智慧醫療科技導入到社區居家照護的完整體系,可有效達到智慧照護的目標

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的支持下,工研院積極打造銀髮聚寶盆試驗場域,號召保險業營建業、長照業金融業、ICT等22家業者成立智慧長照大聯盟,分別在「系統整合」、「場域應用」、「跨業投入」、「指導諮詢」四大領域提出全方位解決方案,在預測、預防、精準醫療面向守護長者。

舉例來說,如果在早期即透過科技,偵測到長者身體有哪些衰退或老化症狀,並積極提供解法或照護手段,使其回到健康狀態,就是初老照護的重點。

工研院研發全球獨特的「全身步態測試系統」,特點是不須穿戴,即使長者拄柺杖輔具也不會干擾系統,且能整合上身關節與下身重心等全身步態資訊,提供給醫療人員完整的數據資料進行判讀,預測生理年齡、異常步態風險等級、異常部位分析及歷史紀錄比對等,及早提出矯正或轉介治療康復的機會。亦可透過「Mirror Fit 樂齡智慧肌能鏡」進行身體功能性檢測,提供長輩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箋,以智慧科技協助長者及早預防、延緩老化。

第二個要建立的是「老化後的失能、失智是無法避免」的觀念,臺灣目前65歲以上的長者人數超過366萬,獨居長者宅數超過53萬戶,獨居長者的居家安全照護與長照人力的缺口,成爲急需關注的問題。

面對已經失能或失智的長輩,工研院提供「非接觸失能監測」及「失智整合解決方案」,運用智慧科技進行協助及照護,例如「PECOLA智能機器人」,長輩不需穿戴裝置,就可以蒐集到長者飲食、睡眠、情緒、身體狀況等多項生理資訊給遠距子女,如果跌倒即會主動通知醫院、家人,掌握搶救黃金時間。而當長者爲半臥牀或臥牀的情形,亦可透過「醫疾幫生理監測平臺」,即能紀錄體溫、呼吸、心跳、血氧濃度等四項關鍵生理數據,輔助醫護人員更精確判讀,提升照護效率。

除了提供軟硬體整合與跨領域的服務之外,智慧長照也必須透過跨領域來串接這些服務與技術,智慧化的裝置和科技服務導入照護機構外,還要能貼近長者的心、增加「人」的溫度,如此一來,年輕人也願意去照顧銀髮長者,讓長者照護不再是個人或照顧者的責任,而是整個社區社羣一起運作,達到全人照顧的目標。

例如智慧長照大聯盟成員之一的錸德集團旗下的錸工場,引進日本夢之湖的減法照顧,長者去幫助機構內其他人時,就可獲得數枚代幣換取生活用品,不但讓長者增加成就感,也增加照護者的照護動力。

未來工研院銀髮聚寶盆場域在不斷驗證測試後,透過智慧長照大聯盟的推廣,希望在兩年內將這些技術落地生產商品化,最後逐步發展一套適合臺灣人東方人甚至全世界的世界級智慧長照生態系統,讓臺灣從製造大國變成服務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