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2023年ESG展望:迫在眉睫,劍及履及

審慎取捨,力求平衡

因應不同利害關係人需求及選擇整合ESG,究竟是爲投資回報或追求價值理念?兩者對比在市場震盪時更加鮮明。因此現在更成熟的ESG整合法,促使企業須審慎權衡爲維持營運採取短期決策,同時兼顧客戶、員工和社區的長期需求。

有些已制定淨零碳排計劃的企業發現,由於原料及能源成本上升且供應鏈中斷,在2022年落實ESG整合難度升高,但也有企業受惠之前對潔淨能源的投資。政府部門亦同,許多國家不得不回頭使用石化燃料發電,以確保民生用電並保護經濟,同時持續規劃更安全、更可負擔且永續的能源未來。對資產所有者和管理者來說,儘管目前環境不利,永續投資仍爲首要之務。投資人持續配置資本來支持能源轉型,將締造企業長期回報及競爭優勢。

資產管理者應利用各種方式,努力爲客戶締造永續成果。在富達國際,我們持續加強與企業在價值與供應鏈的溝通,以因應產業所面臨的重大風險,尤其如生物多樣性等;同時與政策制定者充分溝通涉及宏觀盡職治理之系統性風險,如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更建立動力煤轉型框架,開始與主要業者深入接觸,同時開發新的永續工具,包括根據SDG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衡量企業營收,擴大富達的影響力和自然投資系列產品。

有效的監管和資料

愈是標準化與協調的監管愈能發揮效果,我們期待氣候相關財務資訊工作小組(TCFD)和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等各司法管轄區間有更好的協調。然而,在益趨碎片化的地緣政治版圖中,差異將持續存在,綠色產品標章也會因地而異。

透過共同框架和基礎資料標準,監管可促進透明度,提供投資人更多永續相關資料。但最重要的是投資人如何使用和解讀資料,對企業進行有意義的分析和參與治理,以對世界產生實質影響。此外,不同產業需要不同衡量標準和比較法,無法一體適用。

前所未見且持續加速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程度,對全球經濟與供應鏈構成嚴重威脅,更因其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而顯嚴峻。政策制定者逐漸意識到此係統性風險,並開始擬定自然資本的監管和揭露框架,包括歐盟分類法和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建議準則等。

身處金融業,我們必須進一步瞭解自然損失背後的代價,幫助客戶減緩此風險,同時掌握機會。正視氣候議題代表真正瞭解自然,以於瞬息萬變的世界做到減緩與調適。

下一步何去何從

2023年儘管整體環境依舊嚴峻,但永續投資有許多方式可協助解決,最明顯的即加速部署再生能源與儲能。我們必須爲客戶提供適當工具,積極參與高碳排企業的治理,並充分利用研究實證,以支持實體經濟轉型。

經濟轉型在許多領域已開始加速,因企業和投資人愈來愈明白,不論爲確保能源安全或防範未來氣候災難,全球已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