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療愈犬≠治療犬!跨越語言被理解 解密你所不知道的療愈犬
▲工作室目前有4只療愈犬提供服務。(圖/與狗相愈-療愈犬心理工作室提供,下同)
身心的病痛除了吃藥治病之外,也有許多輔導治療的方法,其中一項動物輔助治療是加入動物參與的一種療愈方式,配合專業人員的引導,讓需要幫助的個案獲得心靈上的滿足、甚至藉由與動物的互動甚至能協助病患復健。臺灣就有專門提供動輔治療的工作室,藉由療愈犬作爲媒介,再以療愈師專業的介入,讓服務對象得以獲得行爲和心靈上的改善。►即時接收毛毛軍團訊息!快加寵物雲Line
「與狗相愈-療愈犬心理工作室」是一間由4只療愈犬、2位療愈師,以及1位生命教育課程講師所組成的工作室,主要工作是依據服務對象的需求,透過療愈師設計與運用,療愈犬以提供陪伴、愛、接納、信任等心理支持爲基礎,彼此默契搭配爲每個服務對象提供心理專業協助。
由於工作室療愈師的專長領域以兒童和青少年爲主,含括一般生和特殊生,特殊生又以自閉症類羣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選擇性緘默症、發展遲緩爲最多數。工作室會跟不同機構(如學校、非營利組織等)合作,開設動物輔助治療體驗活動,或是特定心理議題的團體。
▲工作室有2位療愈師,以及1位生命教育課程講師。
工作室創辦人吳思穎老師分享個案表示,其實很多時候人與人相處之間,容易因爲各種因素出現隱形的隔閡,但動物卻不一樣,「牠們能做到一些人類所做不到的事情,透過語言以外的管道和我們溝通、對話。非常多個案都跟我們分享,雖然療愈犬不會講國語,我們也不會講狗語,但他們卻能透過療愈犬的眼神,深深感受到被理解,『牠們好像真的聽得懂我在說什麼』。療愈犬是很好的聽衆,因爲牠們不插嘴、不評價,提供了人們情緒抒壓很好的機會。」
吳思穎老師提到,目前在臺推行動輔治療的困境,由於臺灣民衆對於動物權的概念並不普及,很多人仍將動物視爲附屬品,難以理解治療性動物從中能提供什麼樣的協助,「有些人則是將動物過度神化,以爲只要跟狗玩一玩就能被療愈,對於動輔治療的理解過於簡化,並想像療愈犬有什麼“特殊魔力”得以療愈大家」。事實上一點也不神秘,一切都是奠基科學的基礎和理論架構上,療愈師在現場透過心理諮商專業的介入是造成服務對象改變的關鍵,療愈師和療愈犬,兩個角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服務對象的改變、社會對動物價值的認同提升,就是我們最大的回饋!」
▲許多服務對象透過和療愈犬的互動,能夠透過眼神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療愈犬個性穩定溫和,需要經常與服務對象相處互動,那牠們會不會出現職業倦怠或身體上的負擔?吳思穎老師表示,每隻療愈犬工作時數每天最多3小時,一週不超過4天,工作年限以10歲爲基準,工作室會依每隻狗的生心理狀況進行個別評估,並以逐漸減少工作量、選擇負擔較少的工作等方式漸進式退休。「動物輔助治療的過程中,除考量服務對象的福利,我們同時也要注重動物福利,透過療愈師的介入,療愈犬大部分時間都是相當享受於與人的互動之中的,像是吃吃零食、玩簡單才藝、參與孩子伴家家酒的遊戲等,因此療愈犬於工作中的身心壓力相對較小。」►ETtoday寵物雲有IG了,來追蹤我吧!
至於療愈犬和一般常見的治療犬有何差別?吳思穎老師則解釋,「國外的治療性動物(犬類)稱爲therapy dog,在國內依單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狗醫生、治療犬等等,而我們工作室則以療愈犬作爲統稱。」治療犬是透過病患和狗狗互動進行復健,並有動輔治療師規劃課程,飼主也會在一旁協助;療愈犬主要是由療愈師領導,透過個案與狗狗的互動,觀察個案當時所表現出的情緒,進一步進行心理療愈,同樣是以動物作爲媒介,突破原先人與人之間的限制。
►我沒有遲到,是時間遲到了!
【你可能也想看】
►治療犬貝利9年助3000名病患! 送女童進手術室「門口堅定守護」
►專業毛孩療愈病患! 10歲女童接受「動輔治療」:牠就像我朋友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