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李家同啓示:被說沒國際觀該怎麼辦?

年輕人國際觀很重要,該如何測量?(圖/陳明仁攝)

文/朱家安

新聞報導李家同批評年輕人缺乏國際觀,他舉例:有次問十一個國中生希特勒是哪國人,只有兩個人答「德國」,還有人把希特勒跟希拉蕊搞錯。

有人吐槽李家同說他的國際觀也不準確,因爲嚴格來說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也有人指出,就算「德國」是標準答案,李家同用來測量國際觀的方式(百萬大挑戰)也太過簡單而無法問出真正重要的「國際觀」。後面這個觀察引出令人尷尬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國際觀」?要怎麼測量?

有些人認爲,我們之所以「看不破」,只是因爲我們不夠憤世嫉俗:醒醒吧,根本就沒有什麼「國際觀」,這個詞只是掌握知識或輩份權威的人用來矮化你的工具,它只是話術的一部份,只要先講就會贏!

身爲缺乏競爭力的七年級生,我對這種態度很有好感,不過我們似乎也不能否認:有一些跟國際有關能力或知識,確實能帶來一些好處,例如說,如果你想買賣外幣賺錢的話。

事實上,若我們把範圍縮小,專談買賣外幣需要怎樣的國際觀才能賺錢,或者專談在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國家旅遊需要有怎樣的國際觀才能全身而退,「國際觀」似乎就變得比較具體,其內涵的能力或知識也比較容易界定

但問題是,在臺灣社會上當有人提到「國際觀」,它常常不是以這種範圍狹小而具體的面貌出現,而是以範圍廣大而模糊的面貌出現,例如:「現代年輕人的國際觀都不夠,我真替臺灣的競爭力擔心」,「趁年輕多出國走走,擴充一下國際觀,不會有錯的」。

▲李家同教授憂心年輕人缺乏「國際觀」。(圖/記者李鍾泉攝)

在這些語境底下,如果沒有恰當的引導,溝通比較難進展,因爲不確定對方談的國際觀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基於似乎沒有真的得到具體建議聽者也更可能認爲「你只是在找話貶低我而已」,進而增加了溝通產生不愉快的機會。所以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問對方這個問題:「如果缺乏你說的那種國際觀,可能會犯下怎樣的錯誤決策?你可以舉例說明嗎?假設性例子也沒關係」。

如果對方要傳達給你的那種「國際觀」真的是很有「競爭力」的國際觀,對方應該要答得出這個問題纔對。想想看,如果有一種國際觀,就算你完全缺乏它,也不會因此做錯任何決策,在這種情況下,誰能說那種國際觀對你有價值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迴應策略下,對方得真的舉出例子(不管是真的還是假設性的)纔算數,例如下面這樣的迴應就不及格:「當然會犯錯啊,缺乏國際觀,你的眼界就小,就會錯失機會」。

問題在於,在怎樣的情況下錯失什麼機會?如果對方沒有辦法把這件事情描述清楚,你其實沒有理由認爲他在「國際觀」這個議題上的建議能真的幫到你的忙,或許他心裡對國際觀真的有一套有道理的見解,但是如果無法清楚伴隨着具體建議表達出來,即便你相信他說的「國際觀」很重要,大概也無從培養起。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朱家安,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