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航/別再逼臺灣年輕人「務虛」了

臺大生創業賣紅豆餅月薪上看10萬。(圖/1111人力銀行提供)

文/周偉航

年輕人,如果留在臺灣打拼生意,會被罵是躲在舒適圈,開個小店,會被笑說是小確幸沒有企圖心。那誰會被肯定呢?好像搞了個事業很大,有間漂亮辦公室營業處,一堆工作人員和實習生進進出出,口口聲聲前進中國和全世界,但本業根本不賺錢,現金都是透過募資而來,這錢又用在裝派頭、耍假掰,以募下一輪的錢。

很多人想做基層,卻不被鼓勵、看好,反而是那些衝宣傳,明顯是詐騙的,在不識者盲目推崇下成爲年輕人的標竿。若要說臺灣年輕人真有什麼危機,那就是被這種扭曲價值觀害到自我否定,被逼着投入了「務虛」的事業。

上兩段不完全是我的看法,而是和幾位投資圈朋友商談過後的共識。最近主辦小型新媒體,所以有機會和投資圈人士交換意見,在我表明沒有增資的意願後,雙方就對產業現象進行了一些意見交換。不管是和誰談,所得到的結論,往往就是上頭的內容。

對此現象,有位金融界的朋友的整理是:「(做生意)賺錢的方法有二,一是賺消費者的錢,二是賺投資者的錢。」怎麼看,前者都是正道,後者則有高度的道德危機。但臺灣呢,卻越來越傾向去鼓勵第二套方法。

數年前,某位是創投界的朋友說,臺灣年輕人來談資金,資料準備一大疊,投影片做得很辛苦,卻只是來要個三五萬美金,還有人只要一萬美金的公司開辦費。但一些外國回來的ABC,什麼概念都沒有,靠一張A4爛紙上的幾行字,就開口要十萬美金。

哪種態度正確呢?還看不出來,只能說前者客氣,後者有勇氣。是非對錯,還要再看下去。

▲政大博士宋耿郎賣雞排,體悟新的人生。

這幾年,一堆商業大頭煽風點火,說年輕人不要安於開小咖啡店,別賣什麼雞排,這都是浪費人材,只滿足小確幸,會讓臺灣沒希望。這些老闆的本意,是想說服年輕人去當他們的奴工,但社會大衆卻將之解讀爲做基層自營業的人「不長進」,要做生意、要有出息,就是要搞排場

因爲工作業務關係,最近常接觸一些「創新」單位,其辦公室塞滿無用的設備和莫名的裝潢,一堆閒人在工作場合享受,似乎想把自己搞得像是google、蘋果,但本業生意卻一直沒有起色。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一堆」都是這樣?

因爲這個排場擺出來,就是有人會買帳,覺得這年輕人有「企圖心」。那些爲了壓低空間成本,窩在咖啡店一角辦公的小電商、小文創,卻被批評爲「隨便玩玩」「不認真」。

這種扭曲的價值觀還有多重的映射。專攻中國市場,就是「突破舒適圈」,市場大,格局大。做手機軟體高科技小玩意,就是有潛力。那種回去搞在地產業的,就是浪費所學,沒有競爭力。

最熱愛這種扭曲價值觀的,反而是沒在做生意,工薪階級的人。滿口某某產業最有希望,但卻從未接觸過相關產業,甚至連產品都沒買過。

精靈寶可夢GO (圖/翻攝自網路

更大的麻煩是,政府也鼓勵這種「務虛」。看到寶可夢GO的熱潮,就說要整合相關部會資源,搞出一個臺灣版的寶可夢GO。真正在做文創和遊戲的,都知道本土現有的相關產業再怎麼整合,也絕對不可能生出類似產品。爲什麼?技術也許能做到,但你沒有創意源頭。沒有幾百個小小的工作室,沒有一個龐大的文化創意「池」,沒有活躍、永續、能營利的智慧財產權(IP)的產銷機制,沒有真正的生存競爭演化,你搞什麼整合計劃都是假的,都只是讓有心人把「投資者的錢」,甚至是「政府的錢」直接放到自己口袋。

那,是要把錢都投去基層,去鼓勵那些小小的創業者

不要再把錢直接拿去了。政府該做的,就是「排除政府製造出來的制度性障礙」。像是年輕人要開店,怎麼開?有人類看得懂的快速申辦SOP嗎?法務和會計部份怎麼處理?怎麼報稅?別總是說:「我們都已經放上網囉!」然後一堆高科技人google了半小時還找不到,找到了看不懂。連和網路最相關的人都無法掌握,這叫什麼「放上網」?這叫便民?也別再蓋什麼青創、文創空間,又BOT出去。那種地方沒有務實的創業者租得起。迴歸市場機制,破除政府行政障礙,就夠了。

大商人務虛,炒土地、股票賺錢,還把自己說成「實業家」;政府自己也務虛,搞一堆報表和蚊子館當政績,自以爲功德無量;搞到最後百姓也務虛,看到有人務實,就批評那是小確幸、舒適圈、沒企圖心。

什麼叫有企圖心?年「營收」一百萬,拿去當成「利潤」吹噓募資三千萬,錢到手後用來買車、把妹、養一堆兄弟。等錢燒完了,公司名字變成經歷上的一條小字,又再去募下一筆。這是做黑道,還是做生意?

別再務虛了。若把年輕人實在做事的想法也磨掉,臺灣就真的什麼都不剩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爲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