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帕金森症 可防止失能減輕照負擔
▲鄧佳明醫師指出,中醫治療可改善帕金森症狀,防止患者失能,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圖/記者林悅攝)
高齡銀髮族,通常有彎腰駝背、肢體動作僵硬、緩慢與走路步距變小等外顯表徵,這是老化現象,但也可能是退化性病變的「帕金森氏症」,根據統計顯示,越高齡者罹患帕金森的機率越大,通常帕金森患者出現「失智症」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也較容易有「憂鬱」情緒產生,應及早介入治療。
臺南市誠信中醫診所鄧佳明醫師指出,失智與憂鬱常導致認知功能受損,造成患者更加「失能」,使得照顧者的負擔更加沉重;另外,曾有腦中風或腦外傷者,相對得到帕金森氏症的比例也較高,不可不慎。
帕金森氏症,是由於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減少所引起的疾病,患者通常會有步態不穩、肢體僵硬、動作遲緩、靜止性顫抖與面具臉譜等典型症狀,中醫的鍼灸能爲患者帶來一定的刺激效果,可活絡大腦血液循環,增加腦細胞連結性,選取懸顱、角孫、神庭、風府與翳風等頭部穴位,再配合四肢的靈道、神門、鶴頂、風市與懸鐘等穴位,能促進動作流暢,減少肌肉僵硬,改善面具表情。
中藥部分,再加上服用由麥冬、菖蒲、遠志、知母與五味子等藥材所組成的「益智方」水煎藥,每天早晚各喝1次;或服用鉤藤、柴胡、當歸、川芎與天王補心丹等中藥,連續服用數週,能保護腦細胞,並有清熱安神的療效;而患者若有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如失眠、頻尿、盜汗或便秘等症狀,可服用養心湯、柴胡加龍牡湯、玉屏風散與木香檳榔丸等方藥來逐一改善。
鄧佳明醫師強調,帕金森患者通常都有「動作控制不佳」的問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會出現步態不穩或小碎步,與久久無法「起始」動作,以及突然間「僵住」不動等情形,患者很可能因此而跌倒受傷,平時應加強「預防跌倒」的觀念,也要避免過度勞累,並保持心情愉快,若規律接受中醫治療,則逐漸能有改善帕金森症的希望,並有效延緩退化,防止失能發生,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