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林建甫、周信佑》數位身分證 年輕人先換

翻攝自內政部直播畫面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航空、旅遊、住宿餐飲,各項接觸服務業皆受到極大的衰退威脅。創新科技延伸運用而生的電商與外送的零距離產業卻大放異彩,顯見數位科技對人類社會創新的重要性。

面對5G時代來臨,政府積極推動「行動身分識別」,盼成爲未來發展各式數位新服務的基礎。智慧政府新計劃出爐,其中首要目標之一就是全面換髮數位身分證(New eID),作爲使用各種政府服務的鑰匙,串連政府服務,還要利用區塊技術,來介接政府底下不同機關資料庫,囊括健保稅務、不動產、駕照車籍年金育兒工商登記護照簽證等16大項服務,建立跨機關資料交換,作爲踏入「智慧城市」的關鍵一步。

根據內政部資料,2021年全球將有89%的國家採用晶片身分證,並據此提供延伸性功能與服務。尤其是當數位身分識別普及,新的身分證結合健保卡、駕照等功能,一卡多用可增加便利性,還能解決民衆忘記帶卡的窘境、減少卡片遺失的換髮成本,更能透過創新科技與資訊數位化導入客製化民生服務,極大化政府開放資料供加值應用,促進臺灣智慧城市發展與社會創新。

但隨着各種卡片與資料的整合,數位身分證不只個資身家財產兼個人清白,也都可能全都在裡面。因此,數位身分證便利的背後可能帶來法律爭議,如何加強隱私與資安風險的防護更是不可忽略的問題

政府常以愛沙尼亞的智慧政府──數位身分證爲學習標竿,積極轉型爲數位國家之際,卻忽略了愛沙尼亞數位化成功的過程與配套。愛沙尼亞並非強制全民換髮數位身分證,而是藉由時間來取得國民信賴,從2002年首次換髮晶片身分證時的10萬人響應,到2016年97%的國民換髮數位身分證,歷經15年的持續推廣,就連如此謹慎的愛沙尼亞,都在2017年被找到數位身分證有安全性漏洞

數位身分證的換髮,其資安與隱私問題始終是許多專家公民團體的爭論關鍵,逾百位產官學界的專家聯署反對全面換髮,包括趨勢科技與奧義智慧科技的研究員、中研院院士與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等。究其原因,就是個資與隱私保護的相關配套法律尚未健全。

一旦數位身分證系統安全性不足,便無法保證未來是否有不肖人士以側錄或透過數位身分證漏洞竊取個資,民衆的行蹤、隱私與人身安全恐將不保。香港社運領袖黃之鋒就曾質疑,香港政府利用智慧身分證的感應功能,與監控民衆,進而追蹤找出哪些民衆可能參與遊行抗爭活動。

甚者,我國身分證有10年換髮一次的慣例,這次的身分證換髮至少要等到2031年纔會進行改版或大規模汰換,到時的科技不知道已進化到什麼地步,以如今過時又封閉的技術真的能保障民衆的隱私與個資安全嗎?恐怕是相當引人質疑的。

之前沒有數位身分證,我國的戶籍資料、健保資料遭駭外流事件即時有所聞,如今在國民資料整合數位資訊化後,揹負着龐大風險,政府需更加註重「網路安全」與「個資隱私」兩大議題,建制法規調適平臺、落實隱私保護監督機制,以及確保資安防護等面向進行相關配套,避免民衆受害。

這次的換髮數位身分證,應給民衆選擇的自由。願意換髮的人或年輕人喜歡嚐鮮,可以當先鋒部隊。不願意的人可以稍等或觀望,當他願意時再進行。以逆向選擇的理論來說,越不怕的人,個資相對單純;越擔心的人,個資往往越複雜,越須妥善的保護。這樣的好處是萬一出問題,範圍較小,較容易立即修復。等有更多經驗後,數位身分證也就更安全。一切事緩則圓。

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與公民團體與民衆進行更深入與多面向的探討,溝通說明相應的配套措施,消弭民衆的不信賴感,否則政府政策立意再良善,都不能算是一個好政策。

(作者爲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周信佑空中大學商學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