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展現執行力 剷除詐騙王國惡名

中國時報社論

臺灣有「詐騙王國」之惡名,這得歸咎於政府的消極怠惰,無數民衆因此付出慘重代價。在蔡英文總統卸任前,看守內閣通過了打詐4法,強化對詐騙行爲的攔阻及懲罰,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全民都期待相關機關能確實發揮執行力,徹底打擊詐騙集團,讓民衆走出詐騙肆虐的夢魘。

輕判輕放 詐騙愈打愈多

過去政府一再宣稱要強力打詐,但詐騙愈打愈多,犯罪手法愈來愈多元,簡直可謂無孔不入。據刑事局的資料,臺灣的詐欺犯罪件數與金額從2020年起大幅暴漲,2023年詐騙件數超過35000件,詐騙金額超過79億元,雙雙創下史上新高紀錄。這還只是有報案的紀錄,未報案或未得逞的案件還不計在內,可見詐騙有多氾濫。

打開line、登上臉書、接起電話,經常會收到各種詐騙訊息,其手法之高妙根本防不勝防,據統計,臺灣只有6%人口沒接觸過詐騙訊息,詐欺造成的財產損失達臺灣GDP1%,而政府的應對遲緩無力,被抓到的詐欺犯輕判輕放,更是令民衆一肚子怒火。

細究起來,臺灣之所以成了詐騙王國,關鍵在於法律罰則太輕、個資保障不彰、科技落後於詐騙集團、主管機關互推皮球。內政部曾經發生2300萬筆戶政個資外泄事件,等於是全民個資都漏光光,至於其他公民營機構的個資外泄更是家常便飯。近年來投資詐騙大量攀升,詐騙金額動輒百萬乃至千萬,導致很多民衆被騙到傾家蕩產。詐團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數位貨幣、海外帳戶等工具,也增加了追查的難度,這種使用新興工具的犯罪,在金管會及數發部的毫無作爲下愈來愈猖獗,警政署只是被動地接獲報案才抓人,抓到的幾乎都是車手和人頭帳戶,真正的詐騙首腦逍遙法外,而受害民衆大多求償無門,一生打拚的血汗錢付諸流水。

行政院通過「打詐新4法」,包括《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以及《洗錢防制法》、《科技偵查及保障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修法,從多面向防堵詐騙。例如將幣商納入管制,未來供虛擬資產、第三方支付服務的事業或人員,須完成洗錢防制、服務能量登記或登錄,違者最重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500萬以下罰金。此外,要求國外幣商在國內落地,TikTok、臉書、Google等一定規模的境外網路廣告平臺業者須設法律代表人,違者可罰2500萬元,最重甚至可封網。

全力除害 不能泛政治化

過去抓到詐欺犯常常隔天就交保釋放,法官也判得極輕,未來在修法之後,對犯罪人數多、被害人多、金額多者將加重處罰。詐欺金額1000萬元以上,最重可處10年徒刑,得併科3000萬以下罰金。3人以上共犯,或使用網路、冒名政府名義、深度僞造詐欺,有複合式詐欺手段者,可加重其刑1/2,犯3次不得假釋。這次修法也強化了科技執法,將多項科技偵查手段入法,包括有條件開放M化車定位詐欺電話機房、GPS定位追蹤車手、使用熱顯像儀測溫救人等。

此外,原先幣商的管理只能透過行政罰,這次《洗錢防制法》修正後改爲入刑化,可以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內外的幣商都要納入管理,國外幣商須在國內落地,並且完成登錄才能提供服務,否則將面臨刑責。現在網路上屢見冒用名人詐欺,但刑事局卻只有勸導,從來沒有裁罰,未來也應該加強取締與裁罰,才能遏止亂象。

詐騙是所有民衆共同面臨的威脅,受害者不分藍綠,不該讓此議題政治化。日前一名旅居英國的女子揭露,在臺獨居的老父因詐騙失去3000萬元的房產,報警時竟遭冷漠以對,讓她痛訴臺灣是詐騙天堂。親綠側翼及網民居然大舉出徵,指責是「認知作戰,帶風向罵政府的假文章」,逼得她刪文並關閉臉書。怎麼政府消滅不了詐騙,就要消滅指出問題的受害者嗎?這種以政治叫罵解決所有問題的態度,反而會讓執政者失去了好好做事的動機,結果沒人會是贏家。

詐騙集團如惡毒的蜘蛛網般籠罩全臺,民衆都深惡痛絕,所有相關部會必須羣策羣力,才能爲全民清掃出一個安全自在的家園。期待在打詐新法實施後,新政府能展現執行力全力爲民除害,徹底剷除「詐騙王國」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