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就職演說令人失望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就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演說,由於幕僚已經事先多輪放話,故基調普遍在外界預期範圍之內。在最關鍵的兩岸論述部分,賴清德不僅沒有因爲40%的少數總統地位,而對過去8年的蔡英文路線有所調整,以迴應多數民意期待,反而向獨派、抗中靠近。可以斷定,兩岸僵局死結依舊在,「和去戰來」焦慮難消退。

兩岸僵局死結依舊在

「四個堅持」、「互不隸屬」,這些具有濃厚蔡英文色彩的兩岸論述,的確在賴清德520演說中做了繼承,但蔡總統兩次就職演說強調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卻被賴總統刻意忽略。可見,過去8年來,蔡英文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來調和民進黨傳統臺獨路線的「平衡策略」和「戰略模糊」,基本被賴清德偏廢。一旦統獨、紅綠攤牌風險大增,臺灣民衆福祉必然遭到威脅。

如果說賴清德此次520演講對兩岸關係做了哪些新論述,「臺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應該算是唯一的亮點,而呼籲重啓雙邊對等觀光旅遊、學位生來臺就學,應該算是唯一的善意。換言之,賴清德並非不知道兩岸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也意識到需要在兩岸民間交流部分,穩健迴應陸方釋出的訊息。但是,賴清德並未從今年1月大選後,民進黨從多數淪爲少數的變化中汲取足夠教訓,再次錯過兩岸和解的良機。

沒有人會否認,和平需要靠實力,核心就是預防戰爭的嚇阻實力。但是,溝通也是創造和維持和平的另一個重要面向。民進黨之所以自2000年首次執政以來,任內都無法實現永續的兩岸和平,歸根究柢是因爲民進黨不具有與大陸溝通的能力,而兩岸溝通的關鍵,則是必須正視兩岸之間存在的連結。只要對兩岸連結有不同程度的體認,就會積累與對岸不同程度的信任,進而掌握溝通兩岸的能力。

無論是憲法條文上「固有疆域」、「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法律連結,還是兩岸歷史、文化上同屬一家的情感連結,歷代民進黨政治菁英並非完全視而不見,甚至謀求破解之道。陳水扁就職時提出「兩岸本是一家人」,蔡英文就職時提出「既有政治基礎」與「九二歷史事實」,此外還有謝長廷的「憲法共識」、辜寬敏「兄弟之邦」等各類觀點。這些主張雖然未獲北京認可,但至少給兩岸關係留下餘地。

然而,賴總統的520演說中,少見兩岸連結的溫暖,多的卻是兩岸對立的語言,這不僅讓「臺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變成空中樓閣,也阻絕了「兩岸執政黨良性對話」之路。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4月會見馬英九時,已經將「兩岸連結」放寬到一家人、一個民族的最低標準,而賴的520演講完全無視陸方的調整與善意,成爲民進黨籍歷任總統就職演說中,兩岸立場最硬的一篇,確實讓本有期待的朝野失望至極。也難怪當天下午國臺辦發言人就定性賴的演講是「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充分暴露臺獨工作者本性」。

民間交流是避戰解方

賴清德上任第一天,就被陸方確認爲「臺獨工作者」,這是臺海危機的訊號。當然,賴清德和民進黨政府仍然沉浸在「國際社會、民主陣營會全力支持臺灣對抗中國、守護兩岸互不隸屬現狀」的幻想中,因而加強備戰、提升全民國防意識、與民主國家協同威懾大陸,就成爲520就職演說的另一條主軸,也就是延續蔡政府第二任以來「臺灣烏克蘭化」的路線。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能期待兩岸雙向觀光、陸生來臺在短期內恢復嗎?

不過,大陸雖然重話痛批賴清德520演說,但仍然表態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這說明,大陸認識到賴總統演說的兩岸論述,只是民進黨單方面的少數派主張,並非選後新民意的展現。北京固然視賴清德政府爲打擊對象,但會繼續與臺灣人民打交道。然而,當賴清德說出「每一個人,都要團結、愛護國家;任何一個政黨,都要反併吞、護主權,不可爲了政權犧牲國家主權」時,似有警告、訓誡、整肅之語氣,充滿「洗滌人心」的毛骨悚然。

賴政府與北京在就職第一天就攤牌,臺海戰爭警訊迫在眉睫,但兩岸民間仍有交流合作的意願,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維持與恢復疫後得之不易的民間交流,用人民的自發力量,把戰爭危機儘可能推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