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華麗與蒼涼 賴清德就職演說的表與裡(廖達琪)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20日舉行,賴清德總統發表就職演說,但演說內容卻引發爭議。(陳信翰攝)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賴清德於520正式宣誓就職,其就職演說,感覺上通篇以華麗的言詞論述,呈現他「務實臺獨」的理念及做法,再以「中華民國」爲包裝紙的設計,來點出要壯大的國家是「臺灣」。

賴總統的就職演說,雖以悲情開頭:「……1949年的今天,臺灣實施戒嚴,全面進入專制的黑暗年代。」但其後的論述,以「民主臺灣」爲主軸,讓其華麗登場,包括是「世界之光」、「世界和平舵手」,及「世界繁榮推手」;接續的展望未來,也不遑多讓的令人炫目:「競逐太空,探索海洋」、「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團結力量大,繼續壯大國家」,及「臺灣新世界,世界新臺灣」等。

賴總統更清楚地點出「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或是臺灣,皆是我們自己…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最後,則明確呼籲,「……爲你我的母親臺灣喝采,……讓她成爲國際上令人尊敬的偉大國家!」在這些華美亮麗的詞彙堆砌下,讓賴據以成爲總統的「中華民國」國名及憲法,可能只有「蒼涼」的成爲閒置一旁的包裝紙。其實「蒼涼」之處,豈只是國名及憲法?

賴清德所稱明亮光耀世界的臺灣,她的「蒼涼」處,或也是賴做爲總統選擇迴避、忽視,或逕行獨斷的地方。比如臺灣確實有不同族羣先來後到,社會化的過程也不一,對「中華民國」的歷史發展有不同的認知,但賴相當獨斷的採取單一方面史觀:「中華民國」、「1949」,及「專制……黑暗」等。

再如《中華民國憲法》所定位的最高行政機關是行政院,行政院長自是其代表,總綰行政權;而總統則主要是國家代表,掌理屬於國家一體對外的行政事務,如國防、外交及因應現實情境的兩岸,但因1996年總統直選後,1997年又修憲可直接任命行政院長,總統及行政院長的關係就有某種程度的「蒼涼」,尤其是行政院長,心中不叫苦似難。

如眼前華麗的就職典禮一過,就是三黨不過半的國會中,朝野對立、社會趨極化的現況;賴即使來了國會,也只是過場,卓榮泰的苦日子卻可能是日常。

其三,臺灣地理上,較接近中國大陸,但今日地緣政治的現實是美、中兩霸正競逐,大陸外緣的島鏈成爲兩霸之焦點;而當下美國仍較強,賴繼蔡英文之後,似更清楚地選站在美國這邊。短期看,或有其理路;長期看,風險不小;賴不論如何高捧臺灣的世界能量,不能不面對臺灣是小「國」的現實,被當棋子下的「蒼涼」,從未消失。

最後,可能最大的「蒼涼」是:蔡英文總統離任的最大期許是「臺灣能更團結」,賴也提出了「團結」的口號,但當總統也兼某一黨的黨主席時,她或他不偏袒其黨,在實務上幾近零的空白;換句話說,總統很難關照全體人民,或可「團」自己人,卻常與他黨及其支持者「結」樑子。(作者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