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 賴清德能走多遠(白德華)

外界關注究竟賴清德上臺後兩岸關係會走多遠?(資料照,王德爲攝)

再過1周準總統賴清德就要上任了,520前後不管臺灣、大陸或港澳,聚焦臺灣政權輪替的研討會都很多,焦點只有一個:究竟賴清德上臺後兩岸關係會走多遠?兩岸彼此會釋放更多善意或大陸「防獨反獨」更形劇烈?此外似乎不作他想。

兩岸關係確實成爲520賴清德就職演說的唯一焦點,原因不外美國總統大選結果雖未定,但不管拜登連任或川普挑戰成功,短期內中美力求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已是共識。因此這局的主動權,就看賴清德怎麼詮釋兩岸關係的關鍵話語。

從「馬習二會」、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率藍委訪陸,到張平沼的民代參訪團,大陸不斷釋出的訊號就是想營造善意的環境,所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馬英九不說惡話,只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見傅崐萁一行時更強調「沒人想打仗」,即使政協副主席蘇輝會見張平沼,談的也都是交流與合作。如此氛圍很像「圍援打點」,做好該做的部分,特別是「寄希望」於臺灣主流民意。

因此大陸觀察賴清德或只聚焦兩個重點,一是520賴清德怎麼說,其次是賴政府上臺後半年內怎麼做。大陸不少學界已表態,520主要是看賴清德能不能「釋善意」,比如提「中華民族」、「兩岸同文同種」,但也要看在「獨」的詮釋部分,是收斂了還是更挑釁。

在兩岸關係的詮釋上,賴清德曾提到會繼續走蔡英文「四個堅持」的路線,去年7月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又提出「和平四大支柱」,包括建立臺灣的威懾力、經濟安全即國家安全、與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及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有了自己的對陸政策主張,就看賴怎麼執行。相對「四個堅持」被對岸定性爲傾獨的「兩國論」,賴的兩岸觀點無疑較中性。

更重要是透過內閣用人,賴政府在能源及對陸政策已表現想走出蔡政府8年泥沼的作爲,例如晉用企業人士郭智輝掌經濟部就是一例。據瞭解,最近郭智輝常趴趴走聽取各界意見,兩岸經貿界提出了17條建議,包括開放大陸商務人士來臺、貿易壁壘調查、ECFA續簽,郭智輝說中央雖有政策,但歸經濟部管的就能自行決定,甚至稱過去許多政策「很Stupid」。

王滬寧會見傅崐萁時要17位藍委及卸任立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並具體交待下屬回報相關進度,大陸開放福建民衆組團赴臺「三步走」、開放農漁產品符合檢驗就能通關,顯示「操之在我」的部分先解套;臺灣也可依樣畫葫蘆,既表善意,也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利。

儘管如此,兩岸關係料難一帆風順。一方面美國打「臺灣牌」只會多不會少,不僅要保有臺灣第一島鏈的戰略支點,更想將臺灣納入「科技鏈」,對陸形成包圍圈;另方面,北京「防獨」必然更緊,未來對臺「戰備警巡」勢成常態,就看新政府能走多遠了。(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