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糾正無恥課綱對下一代的荼毒

中國時報社論

北一女老師區桂芝痛批108課綱的內容引起廣大回響,海內外的影片傳播已達千萬人次,它所討論的內容也在臺灣社會引發廣泛的爭議。然而最多爭議卻集中在顧炎武的那一篇論〈廉恥〉以及文言文比例。這固然與區桂芝痛批新課綱「無恥」有關,但真正的問題反而失焦了。

去中政策 扭曲語文真義

問題的核心不在文言文有多少,或顧炎武的文章在不在,而是民進黨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之下,不斷扭曲語文的真義。取消文言文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古文中所承載的價值觀,包括忠孝仁愛、禮義廉恥,都被新課綱的內容制定者視爲舊禮教、封建道德。而新的語文課綱只強調語文的功能性,不再承載文化傳承的使命。這纔是最致命的。

講白了,一個不講禮義廉恥的政府,如何制定一個講廉恥的課綱?

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的語文課程是和它的文化傳承脫勾的。日本的教科書裡會依古至今,節選重要文章,以使國民瞭解文化的血脈傳承,而英國文學也是如此。但現在臺灣的語文課本,卻只講究易讀易懂,內容充滿雞湯文。不要說語文的音韻美感鮮少,連內容也只是一些勵志小品,根本沒有家國天下的觀念。更不用說有歐陽修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

讀語文的作用,其實還隱念着閱讀一個作者的胸襟與情懷,一種人格的典範,讓後來者有所學習借鏡。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一種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學會清晰思辨的能力。

並不是說古人的情懷就特別偉大,而是對一個年輕學子來說,他要一種爲人處世的原則,生命的典範。如果自小所學習的人物,有一個更爲高遠的理念,而不僅是個人主義的小確幸,或只是自我中心的抒情感懷,這將有助於在未來的人生中,懷抱理想,克服逆境,自我成長。

區桂芝老師所談的另一個重點是,新課綱強調學習歷程,各種以素養爲名的課業充斥。雖然教育部強調「要培養學生應對現代社會的基本素養」,但整個安排顯得支離破碎,缺乏系統。而過去原本應該有的美術、音樂、體育等基楚課程,反而變得非常之少。而所謂「學習歷程」還得靠家長不斷給孩子補習,加強各種課外的學分,以此作爲申請學校的參考。其結果即是,有錢給孩子補修學程的家庭,先天佔盡優勢,而窮人家的孩子,竟連這些素養都沒有機會學到,更不必說去補習了。教育的貧富落差,其實是在擴大。這是教育的不公不義。

政黨輪替 扭轉喪失公義

事實上,區桂芝老師的批判被廣傳之後,產生了許多爭議。可惜爭議只圍繞在文言文佔多少比重上,卻未曾注意到整體的大問題。最重要的仍然要回到三個重大的原點:第一,「去中國化」之後,文言文被不當的去除掉。現在的選文甚至加入了日本作家所寫的漢文。設想日本人猶且到中國學漢文,結果我們的課文不選諸葛亮、蘇東坡、柳宗元,卻選上日本人寫的「二手漢文」,這是什麼愚行?

第二,美育曾是蔡元培認爲比智育更重要的教育核心,德國華德福學校認爲從美育出發,人的智育發展才能得到均衡。更何況,臺灣強調文化創意產業,如果美術與音樂的課程都被降到低點,人文、美育的基本涵養都被減少,試問學生能學到什麼美感呢?第三,課綱安排支離破碎,學生無法系統學習。

這三大重點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人格的涵養。要知道未來世代將遇見諸多不可測的世界風暴,我們不可能爲孩子準備所有的技能,我們所能努力的,也只有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善思辨的心智,一個勇於應對未來挑戰的胸襟,一個堅守禮義廉恥價值觀的生命。

教育不只是學習生活與工作的技能,重視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才是核心,這也是我們迴應區桂芝老師以及面對未來教育發展所應該有的省思。民進黨政府的「去中化」已把這個社會帶向無恥、缺德、不公、不義的惡劣環境,透過課綱也把年輕世代引向虛無、失去價值、找不到生命方向的歧路,要求服膺民進黨意識形態的教育部檢討已是緣木求魚,只有寄望政黨輪替,確實從根本改正課綱,纔有可能救下一代,扭轉喪失公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