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無恥課綱斬斷文化的根苗(白德華)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痛批108課綱大量刪除文言文,是個「無恥」的課綱,在網路上引發討論。(資料照,劉宗龍攝)

文化在全球都被視爲瑰寶,歐美各國皆以擁有悠久的文史爲傲,英國詩人拜倫、濟慈轉承古典學派爲浪漫派,受人尊崇;16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莎翁作品膾炙人口,奠定文學大家風範,讓故鄉史特拉福鎮脫胎爲萬人瞻仰的觀光小鎮。文化財本就是國家重大資產,臺灣卻因「去中化」不斷鏽蝕根基,令人浩嘆。

北一女的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炮轟108課綱是「無恥的課綱」,引發廣大回響,正反映了民進黨執政以來爲建立臺灣主體意識,擴大反中基礎,培育「天然獨」,拿文化作爲主體意識作戰的幫兇,文化於是成了政治的陪葬品。很自然地,在臺灣,「臺獨/去中國文化」和「親中/繼承中華文化」便形成敵我矛盾,從簡單的認識論變成立場問題,將厚重的文化餘緒激化爲淺薄的政治攻防,以此主流教育思潮達到斲喪中華文化的目的。

無疑108課綱正是主體意識「認知戰」的後遺症。教育部說文言文沒廢棄,比率沒降,作家朱宥勳認爲沒「刪除」,是「提供編選參考」;實則不是國文老師看不懂這6字,而是不管聯考或學測,命題委員的選題方向難道不會受政治影響嗎?老師可教顧炎武的〈廉恥〉,但考試會考嗎?如果不考,要花時間教學嗎?這樣的考量如何能不影響教學方針及學生閱讀傾向。

馬英九執政時期臺灣開放陸客來臺觀光,陸客最大的感動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就是因爲大陸文革「破四舊」,文化根基遭摧殘,臺灣不僅保留文化底蘊,還展現了古風、人文關懷的面貌。更早兩岸開始交流時,從鄧麗君到周杰倫,法藍瓷到琉璃工房,能風靡大陸征服人心,正是文化底蘊積累的軟實力。如今獨派思潮將中華文化棄如敝屣,不僅是斷文化的根,更可能毀了臺灣的下一代。

區桂芝劍指「文化臺獨」,可能也憂心下一代要禮失求諸野了。今天台灣媚日、媚韓,日、韓卻羨慕中華文化。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臺灣刪除小學書法課程,但韓國「書藝」、日本「書道」卻大行其道,連大陸都恢復了書法課。當代表宋代顯學的四藝「煮茶、焚香、掛畫、插花」在東瀛發光、成爲企業、時尚界寵兒,不少臺灣人卻以爲茶道、花藝是來自日本;當韓國聲稱孔子、屈原是韓國人,端午還成功申遺,臺灣卻有人認爲中華文化荼毒這塊土地。

臺灣不是沒本土文學,後殖民時期也發展出紛雜的書寫系統,但包括原民會等政府機構,挹注多少經費發揚原住民口傳文學?蔡總統說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執政近8年說了多次「連結南島」,讓南島文化成爲臺灣在太平洋區域外交的柔性權力,但除了辦成果發表會還做了什麼?去除厚重的人文沉澱,又紮實不了原民文化根基,最終只能「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在太平洋飄流了。

文化無罪,懷璧其罪。中華文化是根,沒了文化就沒文明,民衆素養也就丟失了。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