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何不學學澳洲槓臉書

中時社論

網路深入全球角落,打破了原有的國界疆域,卻形成谷歌臉書或推特等少數平臺壟斷的現象。在資訊傳播中,媒體藉平臺增加擴散率,平臺藉媒體取得內容素材。表面看來是魚幫水、水幫魚,其實是媒體承擔新聞產出的成本,平臺則獲取大部分利益,以致媒體營運日益困難。爲此,各國已開始施壓要求平臺爲新聞付費,蔡政府也應該硬起來,爲維護健全的媒體環境,向平臺業者討個公道

跨國網路平臺壓垮媒體

全球媒體都面臨着同樣的兩難:藉由平臺可以觸及更多閱聽者,但同時也把利潤送給了平臺,自己只能分點殘羹剩飯;想不靠網路,又孤木難撐,畢竟跨國平臺連通全世界。這導致媒體前景看不到出路,收益不斷下滑,裁員、倒閉者所在多有,像《紐約時報》那幾家能在網路戰中獲利的,只是極少數的旗艦品牌,其他都是在風雨飄搖中流血硬撐,而這一切的困境,歸根究柢,是跨國網路平臺造成的不公平生態。

已有許多國家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且努力透過公權力的介入,保護媒體免於平臺巨鱷的剝削。最近澳洲想立法,讓平臺爲新聞鏈結付費,臉書則停掉澳洲新聞媒體以示報復,雙方互槓一番後才達成妥協。歐盟早已修法,要求平臺爲新聞內容付費,谷歌與法國數十家報紙組成的法國綜合報導聯盟簽署協議,同意向各媒體支付費用;此外並與義大利紐西蘭等國媒體達成協議,加拿大、美國南韓也都展開動作。在各方施壓下,臉書不久前表示,未來3年將投資至少10億美元,與全球新聞媒體建立夥伴關係。其實這在其獲利中只是九牛一毛罷了。

一股全球護媒體抗平臺的運動於焉成形,我國媒體、立委和學者也紛紛呼籲政府跟進。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說,其中隱含不公平競爭、著作權本土產業保護等問題,需政府介入監理;民進黨立委管碧玲也要求政府仿效澳洲立專法臺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表示,當遊戲規則已經失衡時,政府應該介入,而非放任自由市場

但蔡政府的反應非常消極黨政高層推給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說依據行政院第一階段組改,網際網路治理由NCC負責;NCC則說這議題屬跨國界、跨部會、跨產業,NCC「會積極參與」(意思是並非NCC負責);公平會說最近會開座談會研商。此外,黨政人士也說,大平臺都沒有在臺灣落戶,臺灣就算完成立法,可能也管不到境外。至於行政院,則以相關組改修法還沒在立法院通過,不願正式迴應。

民進黨政府樂見弱媒體

民進黨政府自執政以來,所思所想的都是管理、管控乃至打壓媒體,突然要他們保護媒體對抗跨國平臺大公司,立刻推諉。這也不讓人意外,畢竟蔡政府一遇到美國人就腳軟。不過小老百姓們真的很想看看,這個一向自詡獨家愛臺灣的政府,是會硬起脊樑鍥而不捨地向跨國平臺施壓,還是推推拖拖把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要蔡政府施壓跨國平臺業者,可能缺少誘因。許多媒體被網路打壓得奄奄一息,希望分得政府資源的一杯羹,因而不敢得罪當權者。綠營又擅長操作網路帶風向,網路強、媒體弱的資訊環境有利蔡政府操作大內宣。而且網路的同溫層效應會激化情緒性的對立,削弱並抹黑中道理性及批判施政的聲音,完全符合民進黨當權團隊的手法與理路。要改變現在的遊戲規則讓媒體恢復元氣,蔡政府未必願意。

何況臺灣有沒有足夠的籌碼逼迫平臺讓利,確實也很難說。但事情有沒有機會,相當程度也要看公權力的意志強不強。真心想保護本土媒體免受跨國平臺欺壓,我們可以立法,可以組成跨部會團隊進行談判,可以和美國等其他國家聯手合作,總之可以儘量想辦法。尤其國際大氣候現在一面倒向要求平臺付費,這是對臺灣有利的東風

以蔡政府打壓異議的無所不用其極與不計譭譽堅持到底的作風,如果能用同樣的心力花在對抗跨國平臺上,或有所成也不一定。只是,蔡政府可以爲打壓媒體使盡全力,但會爲了替媒體打造一個健全的生存環境花力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