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蔡總統論文門 人民要真相

中時社論

總統誠信問題事關重大,有如眼睛不能容下一粒沙子,兩年前獨派提出蔡總統博士論文與學位造假問題,人們普遍覺得不可思議,當時正在打選戰,藍營並未跟隨攻擊,但歷經兩年發展,隨着愈來愈多資訊的揭露,疑點也愈來愈多,總統府卻「擠牙膏式」提供說詞與證據,質疑到哪就給到哪,且內容蒼白,沒有說服力。蔡總統若不能儘快做出有力、完整的說明,國人對蔡總統的名譽,將給出心證。

「三無」輿論有罪推定

2019年5月學者賀德芬召開記者會,質疑蔡總統的博士論文無法公開閱覽,爲論文門事件揭開序幕。3個月後,學者林環牆提出獨立調查報告,結論是蔡並未在1984年取得博士學位;接着學者徐永泰赴倫敦政經學院(LSE)圖書館調閱蔡博士論文,發現異常多處的不合格式內容,接着有立委提出蔡總統應聘政治大學填寫資料及升等論文的疑點。

但這些質疑都只是可疑,而沒有一刀斃命的證據,但蔡總統的迴應也很無力。先是宣稱母校曾於聲明之中確認過自己於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並列入傑出校友名單;再採取以訟止謗策略,狀告賀、林二人妨害名譽;但在面對立委追查並要求教育部公佈政治大學升等審覈論文以及應聘資料時,教育部竟史無前例將資料以「密件」方式封存至2049年,「止血」動作反而增加可疑度。

可疑處在於蔡總統總是強調,校方已聲明其獲得博士學位,卻不願針對學者對其論文取得流程的疑點提出說明。總統不斷強調的母校公信力,卻因利比亞前獨裁者格達費之子曾在倫敦政經學院,遭抓包找槍手代寫與抄襲,LSE校長曾收受格達費基金會捐贈的150萬英鎊,已經是蕩然無存。

蔡總統針對多位學者採取「以訟止謗」手段,不僅自降總統高度,更讓司法陷入爲總統名譽而戰的局面。學者們提出的推論事證,都是在事實佐證下進行的「合理推測」,對造卻用全盤否定。且拒絕提供事證方式接受檢驗,豈不落人口實?按理總統的信譽不容懷疑,但不容懷疑的前提是誠信與事證,而不是一邊擠牙膏、一邊故示清白。

檢察官日前決定不起訴賀德芬、林環牆二人,認爲兩人是在善盡查證義務下進行「合理推測」。由此看來,人民在合理範圍內有「懷疑」總統的權力,那麼,蔡總統就有說明的義務,拒絕說明疑點,只會讓疑點「衆口鑠金」成爲類真相,讓更多人信以爲真。

豬隊友行徑欲蓋彌彰

尤其是像教育部,甘冒不韙將蔡英文總統教職升等相關事證列入機密封存30年,要到2049年才能真相大白,這種小動作反而坐實人們的懷疑。這種陷蔡總統道德於不義的「豬隊友」行徑,總統卻選擇噤聲,這難道是她所願見?比起總統求學階段的「瓜田李下」,教育部「欲蓋彌彰」更教人難以置信,教育部在保衛總統道德尊嚴的面前自甘墮落,行政中立已淪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賀德芬對教育部提起行政訴訟,要求解除30年封存令,開放蔡英文1984年申請任政治大學客座副教授履歷表等資料。賀還加碼要求公佈1984年9月蔡從LSE博士畢業半年,在「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親手填的博士論文題目《Law of Subsidies Dumping and Market Safeguards》,與目前保存在國圖的論文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不同的緣由。無論最後判決結果如何,人民要求真相的呼聲會愈來愈高。

針對論文題目不同問題,總統府的迴應是,蔡填的是論文的第二章名稱,並重申「校方聲明」確已取得博士學位,此舉不啻是選擇將真相訴諸民粹,利用支持者信者恆信的心理,拒絕提供足以取信懷疑方的完整說法,教人難以接受!

爬梳論文事件歷程,有如偵探小說中精心策畫的兇殺案,兇手總是證據到哪說到哪,然而過程中所建構的「補正事實」,卻是漏洞百出。除非總統府改變策略,否則「沒有博士論文正本、沒有學位證書正本、沒有系院校三級審查投票」的「三無」,將受到輿論的「有罪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