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優勢有助彌合 全球汽車業供需缺口

今年以來,海外疫情反覆和零配件供給汽車業帶來劇烈震盪,率先復工復產走出疫情影響中國車企有望在多重優勢下“危中尋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歐洲地區相關工廠停工令東南亞相關區域的汽車製造產業受到衝擊,補足效應和區域合作動能提升有望推動中國車企加強與當地的深入合作。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最近發佈的“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選擇”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區域產業鏈重組方面汽車產業可能適合作爲東亞區域產業合作的抓手。受疫情衝擊,2020年3月至4月,歐洲汽車行業生產停頓,降低了歐洲從日本韓國進口汽車零部件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日、韓供給與中國進口需求具備對接的可能性。尤其是從二級、三級等次級供應商角度來看,日本、韓國的汽車供應鏈可能與中國的汽車供應鏈形成有效匹配。

汽車產業作爲高度集成的產業,適合作爲東亞產業鏈合作的抓手。尤其是在新技術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在新興汽車產業中均具有一定優勢。

報告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領域較爲領先,產業配套網絡齊全市場規模巨大,中國有望成爲東亞區域汽車產業鏈合作的樞紐。”

近年來,不少汽車企業看準了東亞區域經濟的活力和潛力,早已加速了各自的佈局,業務涵蓋整車及零部件出口等。

值得一提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訂將給中國汽車企業的“出海”帶來利好。與歐美地區相比,東南亞地區蘊藏着巨大的新興市場,更有利於汽車的整車及零部件出口,中國車企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在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優勢,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將帶來諸多想象空間。

從全球產業鏈來看,RCEP有利於疫情後亞太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修復,區域內部價值鏈分工重塑將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汽車產業。部分成員國零部件關稅的下調,將擴大中國車企“出海”的競爭優勢。

實際上,海外車市面臨的短缺困境和新合作需求,都是中國越來越國際化高質量發展車企的新機遇,這離不開車企連續數年的高研發投入,以及在智能化電動賽道上不斷深化的自主創新能力

正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汽車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國際競爭力正在逐步提高。中國汽車工業“出海”正從簡單產品貿易,走向“產品、技術、人才、管理”的全產業鏈輸出。當前,汽車行業變革已經開啓了產業鏈調整、生態圈擴大的時間窗口,新的賽道已經開始搭建。

我國汽車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加產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得到顯著提高。上汽、吉利、比亞迪長城等不少汽車企業的年度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達到3.5%左右,造車新勢力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更是達到了兩位數以上。近年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價格區間逐步實現從10萬至15萬元向15萬至25萬元發展,企業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也在不斷提升。上汽、一汽、東風、廣汽等國有企業,以及吉利、比亞迪等民營企業作爲傳統企業的代表,通過新能源汽車切入高端市場,紛紛推出旗下高端品牌,加快品牌向上發展。

近年來,吉利、長城、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的發展,帶動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企業的崛起,特別是在發動機、變速器關鍵總成和零部件領域取得突破;隨着中國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寧德時代、地平線等一批新的“三電”及車規級軟硬件企業也嶄露頭角,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我國汽車產業鏈不斷升級、完善,並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成爲全球最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和供應基地之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表示。

儘管當下中國車企在全球舞臺顯現出許多產業優勢,但在以創新技術爲核心競爭力的背景下,芯片製造、操作系統、計算平臺、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製造工藝等領域的短板亟待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