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濮陽油田支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例

近日,中國銀行濮陽分行櫃員在爲一名客戶辦理業務過程中,聽客戶講述了一件親身親歷的“驚險”故事。客戶是一名中年女性,在過年期間帶着十幾歲的孩子和七十多歲的父母到海南度假。返程機票是正月初七也就是2月16日的早上7:10,且訂好了2月16日早上的送機服務。但2月15日晚上11點左右,客戶收到一條短信,短信裡明確寫出了她和孩子、父母的名字和身份證號碼,通知她飛機因機械故障取消,航空公司提供免費改簽服務,並補償給她每人三百元的費用,要求她儘快聯繫航空公司,以便退回費用並辦理改簽手續,遲了可能就沒有機票了,短信中留有聯繫電話。客戶一看到這個就慌了,因爲節後飛出海南的航班非常緊張,自己還要趕回來上班。於是她趕緊撥打航空公司的客服電話,但是電話一直打不通,於是她就打了短信中留的聯繫電話,對方自稱航空公司客服的人員,詢問她有哪家銀行的銀行卡和卡號,她說了在中國銀行的卡號和餘額,對方要求她點擊短信中的鏈接,下載一個軟件進行退費操作。但是慌亂之下,一直沒操作成功,這個時候十幾歲的兒子在旁邊提醒了她一句,說這個客服的普通話怎麼這麼不標準,聽着像廣東話。她一下子清醒過來,回想起中國銀行消保宣傳中反詐騙案例,就反問對方是否真的是航空公司的客服人員,問對方怎麼知道自己的身份證號碼等相關信息,對方看到她有所覺察,就掛了電話。客戶馬上登錄自己的手機銀行查看賬戶餘額,沒有發現被划走的情況,爲以防萬一,她當即撥打95566客服電話將銀行卡掛失,然後聯繫航空公司,對方回覆航班正常,沒有取消。她這才放下心來,同時也感到一陣後怕。她在中國銀行的存款都在那一張銀行卡上,如果被騙,後果不堪設想。她今天到中行網點是辦理銀行卡解凍手續。近年來,這類詐騙手段時有發生,上述客戶是屬於清醒且幸運的,沒有被騙。這種套路能夠成功最關鍵的一點是騙子能夠精準地說出受害人的信息,包括手機號、身份證號碼、名字和航班號,導致很多被害人在一開始就輕易地相信了對方,接下來就比較難於發現對方的套路了。因此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日常消費在正規平臺,不要通過不了解的第三方平臺購買服務。另外,消費者在綁定第三方支付時最好不要使用自己的主要收入來源的銀行卡,儘量使用二類或三類卡,這樣即便發生什麼意外,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李曉磊 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