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引導更多企業發行股票支持綠色產業發展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確將“綠色金融”作爲建設金融強國的五篇大文章之一,那麼現階段如何譜寫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

6月13日,在由《中國經營報》《商學院》、中經傳媒智庫主辦的“中國商業20年躍遷與創變引領新商業文明”2024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院長何德旭作了題爲《中國綠色金融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演講,他指出,我國綠色金融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對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和挑戰,何德旭建議從明確綠色金融的定位、拓展視域、加大綠色金融供給力度、強化綠色金融創新、夯實基礎這五個方面發力。

“我們有很多綠色債券,但在綠色股票市場發展方面還很薄弱、是短板,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在股票市場上發行股票來融資,以支持綠色產業、綠色企業的發展。”何德旭指出。

頂層設計頻出 綠色金融發展邁入新階段

“綠色金融應該立足於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最後推動綠色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何德旭指出。

爲適應新的發展特點,過去一段時間,國務院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作出了頂層設計,特別是在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出臺了一攬子政策。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確立了綠色金融發展的“五大支柱”,以及綠色金融應該發揮的“三大功能”,爲綠色金融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2年,原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多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爲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遵循。

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何德旭認爲,近幾年綠色金融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包括綠色融資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綠色產品、碳市場金融服務創新得到加強,更加註重環境和社會風險的防控,持續推進投融資綠色低碳轉型。另外,打造國家綠色金融品牌、促進綠色金融交流合作、促進ESG信息披露等方面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碳金融等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30.08萬億元,同比增長36.5%。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爲10.43萬億元和9.81萬億元,合計佔綠色貸款的67.3%。

“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綠色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在何德旭看來,新質生產力本身也是綠色生產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來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培育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五大方面着力推進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

何德旭指出,我國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也面臨着一些困難和瓶頸,

“比如綠色標準監管口徑不統一,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創新力不夠,信息披露做得不夠好,數字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度不足。”何德旭進一步表示,在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方面,還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供給和需求的關係、激勵和約束的關係。

如何推進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

何德旭歸納總結五方面着力點。第一,明確綠色金融定位。“綠色金融是政策性金融還是商業性金融?還是帶有政策性的商業性金融?這個問題到現在爲止還沒有弄清楚,這也導致金融機構在開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面臨着一些困難。”在何德旭看來,綠色金融具有政策性和商業性雙重性質。

第二,要拓展視域。“不能把綠色金融資金支持範圍侷限在純綠項目,應該拓展綠色金融的視野,把轉型金融、碳金融市場的建設都放在綠色金融的範疇來考慮。”何德旭建議。

第三,加大綠色金融的供給力度。在何德旭看來,我國綠色金融的供給不足,與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的融資需求相比差距非常大。因此,要拓展綠色信貸等間接融資業務;要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爲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直接融資支持;要大力發展綠色保險,完善實體企業綠色融資擔保體系和配套的制度;培育綠色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爲綠色轉型企業提供投融資諮詢,以及會計法律顧問等方面的服務。

第四,強化綠色金融創新。通過綠色金融產品、市場、工具以及綠色金融服務的創新來滿足市場多樣化的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的需求。

第五,夯實基礎。在何德旭看來,要做到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有技術基礎。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讓數字技術與綠色金融更加深度融合,這對於解決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覆蓋面不夠、融資效率低、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有非常大的幫助。

何德旭指出,強化信息披露對綠色金融的發展至關重要。“要優化標準體系,現在數據不統一,統計口徑不一樣,標準也不統一,所以在評價、評估、計量綠色金融的時候都面臨着很多困難,這樣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對綠色金融的發展來講至關重要。”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