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企薪酬榜:澳亞的財富神話 | 公司報道系列VOL.064

近期29家乳業上市公司相繼發佈了其2022年財報,財報中披露了上述乳業企業管理層薪酬及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情況。

財報顯示,在29家乳業上市企業中,2022年年薪破百萬的有63人,超200萬的有34人,年薪超1000萬的僅8人。其中,澳亞集團的執行主席和執行董事分別以4505.01萬元和3890.22萬元的年度總收入摘得狀元和榜眼,伊利董事長潘剛以2572.7萬元的年薪摘得探花。

但整體財富方面,財報顯示,潘剛持有的伊利股票價值超過85億元,遠高於第二名的伊利副總裁趙成霞持有的約27.46億元伊利股票。

本榜單將對上述老闆薪酬進行多層次深度解讀,相關數據僅就年報中披露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比。

一、澳亞的造富神話

財報顯示,在29家乳業上市企業中,澳亞集團(02425.HK)以10778.49萬元位列企業高管總薪酬榜單之首。作爲乳企雙雄的伊利股份(600887.SH,下稱伊利)和蒙牛乳業(02319.HK,下稱蒙牛)分別以6439.24萬元和5001.5萬元位列2022年乳企高管總薪酬榜單的榜眼和探花。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上市乳企中澳亞集團是唯一一家被外資控股的企業,由新加坡上市公司印尼佳發集團所控股,持股比例達62.5%,其薪酬體系基本與外資企業相同。作爲國內前五大奶牛牧場運營商之一,澳亞集團以原料奶生產和銷售以及肉牛的養殖和銷售爲核心業務,其中原料奶業務佔公司收入近九成。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其原料奶的銷量、銷售額及產量在中國所有奶牛牧場運營商中排名第三、第四及第五,市場份額分別爲1.6%、1.8%及1.7%。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澳亞集團薪酬排行第一業績卻是墊底。據其上市後首次披露的財報顯示,其2022年營收僅有5.63億元,淨利潤更是同比下降77.64%至2339.4萬元。對此澳亞集團解釋稱,公司淨利下滑主要系公司毛利下滑、其他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報告期內錄得更高的融資成本等原因所致。

作爲行業巨頭,蒙牛和伊利的差距開始逐漸拉大,後者已踏入“千億俱樂部”。2022年財報顯示,伊利全年營收達1231.71億元,同比增長11.37%;蒙牛營收925.93億元,同比增長5.05%。營收差距由上年的225億增加至306億,淨利潤差距由36.79億擴大至40.15億。同爲龍頭企業掌舵人,伊利潘剛的年薪直接高出蒙牛的盧敏放1229.5萬元。

此外,H&H國際控股(01112.HK,健合集團)和中國飛鶴(06186.HK,下稱飛鶴)分別以4292.1萬元和3591.2萬元位列上市乳企高管總薪酬榜單的第四名和第五名。財報顯示,健合集團2022年的營收爲127.76億元,位列營收排行榜的第六位,營收不及預期的一半,其核心板塊嬰幼兒營養與護理用品業務(BNC)承壓明顯,僅實現0.7%的微增,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奶粉行業巨頭中國飛鶴位列企業總薪酬榜第五,同時拔得乳企毛利率頭籌,其在過去三年的平均毛利率超70%,位列營收排行榜的第四名。

在此次納入統計的29家上市乳企中,共12家乳企的高管合計薪資在1000萬元以上,排行前五的乳企高管薪資合計均超3000萬元,11家乳企在500-1000萬元區間,其餘5家乳企的高管總薪資則在500萬元以下。

二、澳優管理層的薪酬變化

在一把手(董事長)和二把手(總裁或總經理)的年度高管個人薪酬榜中,澳亞集團的執行主席和執行董事分別以4505.01萬元和3890.22萬元薪資遙遙領先,伊利的潘剛以2572.7萬元的年薪摘得第三。2021年伊利以超62億港元收購澳優,成爲近年內乳企最大的併購案,而此次財報顯示,從2019年至今,澳優管理層的薪酬一直呈下降趨勢。

據澳優被併購後的首份財報顯示,其2021年全年營收達88.7億元,同比增長11.1%,歸母淨利潤爲10.4億元,同比增長3.6%,但與前3年超20%以上的營收增速相比,盈利能力明顯減弱。2022年澳優的營收和淨利則錄得雙降,淨利同比下跌71.65%。

管理層薪酬方面,澳優披露的高管總薪資也在逐年下滑,2019年至2022年分別爲1690.8萬元、1167.1萬元、956.3萬元和739.3萬元。其中,澳優CEO顏衛彬的薪資已由2019年的317.2萬元一路下滑至2022年的211.3萬元,其執行董事吳少虹則由2019年的451.5萬元大幅縮水60%至2022年的182萬元。

對此,澳優方面向本站財經表示,管理層的薪資根據業績達成情況,是有一定幅度的調整。

三、 健合離職女總裁的超2000萬年薪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新生兒數量下降到956萬,出生人口6年連降,相比2016年的1883萬人近乎腰斬。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市場規模雖由2016年的1306.76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813.15億元,但近年來奶粉行業千億市場增長趨緩。隨着“奶粉新國標”的正式落地,奶粉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渠道銷售能力都在面臨一場新的大考。

此次統計的29家上市乳企中有5家深耕奶粉行業,然而受上述因素及二次配方註冊等影響,5家企業在2022年的營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貝因美淨利潤陷入虧損,中國飛鶴營收降速明顯,雅士利國際陷入營收淨利雙降。高管總薪酬方面,雅士利國際的高管薪酬保持增長,但增速已大幅放緩,其餘四家奶粉企業的高管薪酬均在下降。

奶粉業務營收方面,雅士利國際、澳優與飛鶴較上年同期分別下滑了18.7%、12.7%和7.4%,健合該業務營收僅增長了1.1%,貝因美則增長7.55%。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健合集團的行政總裁安玉婷曾以3453萬元的年薪收入奪得乳企高管榜首,比伊利的潘剛高出了一千萬不止,然而去年其薪資卻下滑至2330.8萬元,位列榜單第四。據瞭解,按玉婷於2018年3月出任健合總裁,同年,健合的營收達101.3億元,同比增長25.2%,躋身百億企業陣營。

安玉婷曾表示2023年中國區業務收入將超過200億元,但2022年健合集團在中國內地的收入僅爲95.66億元,距離目標仍有較大差距。安玉婷在任期間,健合的營收增速不斷放緩,2019-2021年分別爲7.82%、2.47%和3.15%。2021年健合的淨利潤僅爲5.08億元,同比下降-55.27%,創五年內新低。在距離目標“考覈”最後一年的關鍵階段,安玉婷卻於2022年年末以個人原因爲由突然離任了首席執行官一職。據統計,安玉婷在健合任職五年間一共拿了1.3億元的薪資(不包括股權分紅的稅前所得)。

從營收數據看,雅士利國際在2013年被蒙牛收購後業績一直處於低迷,2020年受疫情影響加之換帥風波引得雅士利國際的淨利潤開始扭虧,2022年,其營收爲37.38億元,同比減少15.7%;淨虧損2.31億元,同比擴大183.4%,有消息指出,不久後基於戰略需求雅士利將私有化退市。然而業績變動似乎未影響其高管薪資,在行業深度整合下,雅士利國際佔營收比近八成的奶粉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8.7%,但其高管薪資卻連續三年上漲,由2020年的970.3萬元上升至2022年的1277.9萬元。

奶粉業務佔比超九成的飛鶴在2022年出現了營收與淨利潤雙雙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以前飛鶴都保持着高增長,2016-2019年間營收增長了2.7倍,淨利潤更是增長了近9倍,至2021年業績實現增長的同時股價也從2019年剛上市的7.5港元/股增至25.7港元/股(均爲不復權價格),市值從不足500億港元增至2000多億港元,老闆冷友斌也坐上了黑龍江首富的寶座。

但受大環境影響,2022年上半年,飛鶴營收突然出現上市以來首次下滑。從去年全年來看,飛鶴超高端產品在降價和新品優惠的影響下,業績降幅約3%至125.7億元,高端產品線收入更是明顯下滑了13%,最終使整體收入下滑6.41%,加速去庫存後存貨仍有19.94億元,處於歷史高位。

四、去年中國乳業業績整體承壓

從盈利能力看,在上述29家上市乳企中,除了常年穩坐前三甲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大龍頭,排名前十的還包括營收分別位列第四、第六、第十的奶粉三巨頭,飛鶴、健合、澳優,此外便是現代牧業、優然牧業、新乳業等上游乳企。

從市場面看,由於終端消費疲軟、奶價低迷疊加養殖成本高企,使得上游奶企利潤受到擠壓。現代牧業、妙可藍多、原生態牧業等21家乳企出現淨利潤雙位數下滑。淨利潤陷入虧損的企業有四家,分別爲雅士利國際、貝因美、一鳴食品和麥趣爾。資本市場方面,除雅士利國際外,在A股與H股雙上市的“西北乳王”莊園牧場在常年業績低谷後於2021年迎來了國資入主,因戰略調整或將放棄H股專注A股。澳亞集團和陽光乳業在分別登錄H股和A股後披露了首份業績報卻並不亮眼。一度靠“小白奶”聲名大噪的科迪乳業在深交所中小板走過了2000多個日夜後,因一場財務危機於去年6月退市。同年6月,作爲網紅牛奶的麥趣爾遭遇“毒牛奶”風波,導致全年淨利潤虧損3.51億元,同比下降2002.79%,成爲去年淨利潤下滑最嚴重的乳企,且已經吞沒了麥趣爾自上市以來所獲的全部盈利,目前處於退市邊緣。

跨界乳業的一鳴食品在IPO前營收與淨利潤均保持增長,自登錄上交所起便開啓下滑之路,財報顯示,2020-2022年,其營收分別19.47億元、23.16億元和24.33億元,同比增長-2.5%、18.96%和5.02%;淨利潤分別爲1.32億元、2025.78萬元和-1.29億元,淨虧損同比擴大-23.88%、-84.7%和-737.89%。對此,一鳴食品表示,主要受疫情影響其在加盟招商、門店運營、物料採購、生產物流等經營管理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壓力。但高管薪酬較2021年增長了24.87%。

除業績虧損外,一鳴食品曾募資5.62億元用於營銷網絡直營奶吧、蘇一鳴食品生產基地、年產3萬噸烘焙製品的募投項目也全部陷入虧損。三個項目預計效益合計爲3279.56萬元,實際虧損8476.81萬元,差距是1.1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牧業的原總裁高麗娜在2020年曾以7292.9萬元年薪成爲榜一,2021年在其辭任後,拿過接力棒的孫玉剛在2021年的年薪爲785.4萬元,2022年的薪資進一步減少至317.2萬元,且持股數爲4994000,按5月5日收盤價計算,其持股價僅爲424.49萬元。

現代牧業在財報中指出,2022年面對疫情影響經濟下行、飼料成本高企和原奶價格下行,乳業遭遇雪上加霜的嚴酷寒冬。有業內人士表示,造成利潤被擠壓的原因,是現代牧業居高不下的成本支出,雖然在飼料成本漲高的問題下公司採取了“降本增效”的措施,但效果並不樂觀。位列營收榜第九位三元股份(600429.SH)在2022年的營收和淨利雙降,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近9成,不及預期水平。

其在財報中表示,不再合併 SPV(盧森堡)及下屬法國相關公司導致收入同比下降,飼料價格上漲及乳製品業務受特殊因素影響,導致利潤下降。財報顯示,2019-2021年三元股份的營收分別爲81.51億元、73.53億元和88.5億元,增速分別爲9.32%、-9.78%和20.36%。受業績變動影響,三元股份的高管薪資也由2021年的1297.45萬元下降至去年的1263.3萬元。

五、乳企高管中的隱形富豪

在29家乳企上市公司披露的董監高核心高管層中,隱藏着大量的隱形富豪,他們手中所持有的乳業上市公司股票纔是真正的真金白銀。

此子榜單以各企業5月5日的收盤股價與2022年年末持股數爲準,計算各乳企高管所持有的股票價值並以此排名。

財報顯示,伊利和飛鶴的高管包攬了持股價值榜前五名,其中伊利董事長潘剛以持有85億元股票高居持股價值排行榜的榜首,伊利副總裁趙成霞和劉春海分別以27.45億和27.23億元的股票價值位列榜單的第二名和第五名。此外,中國飛鶴的執行董事冷友斌和劉華以27.43億元的持股價值排名第三和第四。

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的總經理柴琇以持有19.96億元的股票價值排在榜單的第六名。據悉,柴琇於2020年5月因公司發展戰略需求辭任總經理職務,但目前繼續任職副董事長,2019-2022年,其薪酬由225.15萬元增至585.83萬元,持股數從74,663,631股增至76,103,632,00股。

此外,作爲“乳酸菌第一股”的均瑤健康的董事長王均豪持有62640.87萬元的股票價值,位列榜單第十位。

(未經授權,不得引用本文中內容、數據及圖表)

作者:鄭皓元、張翼嬋主編:陳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