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雪鐵龍開啓斷崖式降價 中國油車價格戰來襲 | 公司報道系列VOL.058

東風系“最強補貼”一出引發圈內震動,原價20萬的雪鐵龍冷門車C6,直降至12.68萬元,三天賣出三年的量,湖北市場已一車難求,這場骨折促銷背後,是合資品牌被自主品牌與新能源車逐漸削弱的品牌影響力。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月,自主品牌份額升至52.4%;日系車市場份額則下滑至21%;法系車市場份額則更低。

對於此次油車甩賣清庫存,有聲音表示,此輪大幅降價只能飲鴆止渴,多輪降價潮將破壞原有的品牌價格體系,不是長遠之計。也有聲音認爲,在消費者更加關注性價比的背景下,新能源想盡快吃掉燃油車陣營的蛋糕可能沒那麼容易,品牌溢價變現難度增加,未來參與價格戰的能力將成爲車企核心競爭力的一環。

“補貼潮”下合資品牌骨折降價

近日,一組關於“湖北史上最強購車優惠季開啓”的宣傳海報引發熱議。

此輪購車補貼力度可謂是史無前例,部分車型的補貼金額甚至達到了原指導價的一半。以優惠力度最大的東風雪鐵龍C6爲例,其官方指導價爲21.68萬元,政企補貼高達9萬元,其中企業補貼4.5萬元,政府補貼4.5萬元,補貼過後的起售價僅爲12.68萬元。

此外,全省最大的單體企業東風本田也享受到較爲可觀的補貼力度,東風本田的UR-V系列補貼達6.8萬元,22款CR-V PHEV系列也享受6萬元的政企補貼。

湖北省此輪的購車優惠季持續時長爲一個月,由3月1日起推出政企購車補貼,凡是湖北省戶籍的車主在省內購買指定車型且在省內上牌,就可以享受到5000元至9萬元不等的購車補貼。據悉,此購車補貼最開始是針對“東風系列”下東風本田、東風雪鐵龍、東風日產等七大品牌的,後續傳導至“非東風嫡系”的車企,但補貼力度有所減低。

受補貼潮影響,3月7日,東風汽車(600006)在開盤後直線拉昇至漲停,每股報價6.8元。但3月8日一度回落,截至收盤股價下跌1.47%至6.70元/股。

業內人士表示,湖北這輪政府和企業的大額補貼是扭轉汽車銷量低迷的強力舉措,足以見得作爲第一大支柱產業的汽車業對於湖北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湖北省此前早已多次出臺搶抓全省促進汽車消費、支持開展購車補貼活動等政策文件,支持汽車產業發展。然而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全年生產汽車189.6萬輛,同比下降4.6%,增加值累計增長1.5%。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上海和吉林等地也出臺了類似政策促進本地汽車產業發展。上海在2022年中推出購車置換補貼,對本地特定車企產品提供1萬元的補貼;吉林對於中國一汽旗下的部分車型提供財政補貼共計1.5億元,單輛車最高補貼額度高達3.7萬元。但與此次湖北直接打出“王炸”的降價補貼相比,其他城市的補貼潮顯得黯然失色。

銷量低迷 合資品牌逐漸退場

各地政府紛紛出臺補貼的背後是汽車產銷量的明顯下滑。數據顯示,我國1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爲159.4萬輛和164.9萬輛,同比下降34.3%和35%,環比下降33.1%和35.5%。

受大環境影響,2023年1-2月,東風汽車集團累計汽車銷量爲26.2萬輛,同比下降48.4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爲3.73萬輛,同比下滑32.4%。據2022年三季報顯示,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總營收91.23億元,同比下降25.23%,歸母淨利潤9803.79萬元,同比下降80.93%,毛利率7.62%,同比下降22.12%,淨利率1.15%,同比下降73.11%。

由於疫情和新能源汽車的衝擊,燃油車市場遭遇寒冬。此外,國標第六階段的B排放標準將於7月1日起全面實行,導致部分燃油車庫存積壓嚴重。2022年上半年東風汽車集團存貨增加16.08億元,2022年6月30日存貨週轉天數爲61天,較2021年同期增加28天。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湖北出臺政企購車補貼政策也是出於幫助東風汽車清理燃油車積壓庫存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東風汽車全年銷量246.45萬輛,同比減少11.19%,創近十年新低。

而造成銷量下跌的原因主要由合資品牌東風日產和東風本田銷量大跌所致,其中東風日產銷量大跌23.6%至80萬輛,近年來首次跌破100萬輛。從2020年開始,東風汽車不斷拋售旗下合資車企資產。繼2020年東風雷諾、東風裕隆相繼退出中國市場後,2021年12月,東風集團宣佈正式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合資車企正面臨發展的一大困境。

轉型困難 降價潮將至

受年初特斯拉降價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率先打響“價格戰”的第一槍,對傳統燃油車的銷量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我國前四的車企中,率先豪賭新能源的比亞迪在2022年實現了市值突破,憑藉7480億元的總市值位居國內車企之首,而位居第三的東風集團截至3月8日收盤,總市值僅爲134億元,遠不及第四名廣汽集團的1211億元。

業內觀點認爲,此次東風系列降價,也是出於爭奪市場份額,保留自己行業龍頭地位所致。而在此番降價熱潮後,消費者的購車理念也在悄然變化,或引發燃油車市場的連鎖反應。

究竟是開啓新一輪價格戰的飲鴆止渴?還是燃油車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下的自救?在多輪降價潮的刺激下,原有的品牌價格體系或遭破壞,燃油車的未來已是命途多舛。

有業內人士認爲,“從行業端看,車市結構轉變中,新能源轉型不暢的主流合資品牌市場份額被轉型較快的中國品牌進一步蠶食。開年特斯拉率先下調產品價格,部分產品給出入華以來最低價,隨後衆多新能源車企接連跟進。很明顯這一降價效應已傳導到燃油車領域,燃油車終端成交價格還將大幅回落,燃油車型降價潮將至。”

(鄭皓元 張翼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