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掌握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主動性

美中持續對抗,大陸專家表示,應對的根本出路在於以改革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不確定性。圖爲山東省惠民縣風電裝備產業基地。(新華社)

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中國也面臨產業轉型之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蘇慶義日前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應對的根本出路在於以改革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不確定性,而中國仍掌握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主動性。

蘇慶義表示,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加工貿易比重逐步降低,原有各國在產業鏈分工的均衡被打破,美國試圖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延緩或遲滯中國向產業鏈高端的攀升。他認爲,中國既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又要儘可能維護原有產業,應對的根本出路在於以改革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不確定性,而中國仍掌握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主動性。

新冠疫情是否會加速中國產業鏈外移?蘇慶義指出,疫情本身不會加速產業鏈外移,但是疫情防控的區別會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決策。他認爲,越南、印度等國家有較大潛力,會承接一部分「中國製造」,而中國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把握產業鏈外移的機遇,增強應對產業鏈重構的主動性。

對於中國如何在最大限度嵌入全球分工體系時,把經濟風險降到最低,蘇慶義表示,國家和企業可以通過多元化降低產業鏈風險,並在科技上自立自強,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權,及儘可能經營好政治關係,以良好的政治空間換得自主創新的時間,應對產業鏈安全問題。

2004年,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發表論文說,若中國的技術進步發生在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美國的福利就要受損。蘇慶義直言,要避免「薩繆爾森陷阱」,中美要在技術上差別競爭,美國也應該認識到各國只在特定環節具有比較和絕對優勢,不應試圖在所有環節都敵視追趕者。

蘇慶義強調,如果中美能夠在規則制定上達成共識,在共同的規則下競爭,就可以和平相處。同時,中美也應意識到產業鏈的外部性,共同管控供應鏈安全問題,合作應對產業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