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北京清華智庫發佈首份國際安全觀報告

什麼是中國無濾鏡的樣子?北京清華智庫發佈首分中國人的國際安全觀報告。(澎湃新聞)

什麼是中國無濾鏡的樣子?北京清華智庫發佈首分中國人的國際安全觀報告。(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24日報導,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中國將如何使用自己日漸強大的國家力量?圍繞相關問題,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24日發佈首分《中國人的國際安全觀》民意調查報告,以期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瞭解。「民調呈現出的是一個樂觀、自信、進取的中國人形象。」希望藉此向世界呈現中國「無濾鏡的樣子」,減少中外對話中的「資訊赤字」。

具體而言,這份民調主要展示了八個主要發現:受訪中國民衆高度關注國際安全問題;對國際安全的整體狀況比較樂觀;對中國的國際安全處境比較樂觀;對全球化和國際合作持相當積極的態度;最關注傳染病、領土與大國關係;對中國的全球影響⼒高度自信;希望中國採取更加積極進取的外交姿態;最關注美國的影響,對俄羅斯好感度最高。

基於在民調中的發現,CISS進一步總結概括以下核心資訊——中國民衆對當前國際安全狀況以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看法都頗爲樂觀;對全球化高度支持;主張中國外交姿態應當積極進取。同時,隨着年齡和學歷層次上升,受訪者的態度變得更爲謹慎或複雜。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對外傳播的關鍵是讓世界準確地認識中國。」談及開展此次民調的初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表示,過去長期以來,對外傳播的中國聲音,一方面量還不夠;另一方面,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對外傳播中往往都帶着一層「濾鏡」,即中國的對外傳播中可能不自覺地會帶有「美化」的濾鏡,而西方在傳播中國形象時則可能會帶着扭曲或者誤讀的濾鏡。

達巍指出,本次民調希望以較爲科學、嚴謹的方式,既不去美化,更不刻意扭曲,試圖準確呈現中國人原原本本的樣子,或者說是「無濾鏡的樣子」。

基於此次民調結果,達巍分析,「民調呈現出的是一個樂觀、自信、進取的中國人形象。」他進一步闡釋道,儘管置身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受訪的)中國民衆對世界還是充滿樂觀情緒,對全球化仍然持正面看法,對中美關係的未來也沒有那麼悲觀,這一結果值得認真思考。

應當如何理解民調結果展現出的「樂觀性」?在達巍看來,中國民衆有一種樂觀的慣性,或者說是一種「樂觀儲蓄」,這是由於中國在過去的40年裡享受了和平發展紅利,因此中國民衆對雙邊關係、世界安全、全球化發展仍較爲樂觀。

不過,達巍也提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民調數據。例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或者年齡偏大的人羣,對國際安全形勢的看法可能會越悲觀。實際上,民衆的收入水準、國際交往經驗以及日常資訊來源也都是影響其「世界觀」的重要變數。

「民調結果只是對民衆意見的一種呈現。調研團隊並不一定贊同這些意見,也不一定認爲這些意見一定是符合國際安全現實的,或者一定有利於中國國家利益的。」達巍表示。

「民調的重要性在於讓觀察者、研究者和決策者知道作爲一個整體的中國民衆的世界觀、安全觀。但是一個國家內外政策不能完全按照民意去制定,專業人員的觀點至少與普通民衆的意見同等重要,政策不能被民調牽着鼻子走。」達巍指出。

報告發現,近半數受訪者認爲當今世界是「安全」的,近四成受訪者認爲在當前國際環境中,中國是「安全」的;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爲美國對中國的安全影響程度最大,但也有近五成的受訪民衆認爲中美關係未來會改善;約八成受訪者認爲烏克蘭危機的主要責任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受訪者普遍強調,俄烏衝突中最應重視的問題是對平民生活的影響;而相較於美國和日本,中國民衆對俄羅斯的好感度最高。

《「中國人的國際安全觀」民意調查報告(2023)》簡介指出,世界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秩序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重大的變化,而中國在這些變化中無疑處於「風口浪尖」。中國之外的世界注視着中國,有人帶着好奇與期待,有人則充滿疑問或者焦慮。

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致力於通過研究闡釋和傳播中國理念,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瞭解。2022年11月,CISS圍繞「中國人的國際安全觀」這一議題組織了民意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中國民衆對當前的國際安全狀況以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看法都頗爲樂觀,對全球化高度支持,主張中國外交姿態應當積極進取。同時,隨着年齡和學歷層次上升,受訪者的態度則變得更爲謹慎或複雜。

關於開展此次調查的方法,CISS通過線上問卷的方式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對象爲18歲以上中國大陸公民,在99%的信心水準、2.5%的信心區間下,共需2662個樣本。調查過程中,根據第七次大陸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按照性別、年齡、城鄉、地區控制樣本比例。最後,實際回收樣本2661個,其中男性樣本1331個,女性樣本1330個;18-44歲樣本1543個,45-60歲樣本932個,60歲以上樣本18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