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建設大科學裝置要有創新性和領先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
建設大科學裝置要有創新性和領先性
◎本報記者 陸成寬
【院士訪談】
可以說,建設大科學裝置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共享這樣的科學設施,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整個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更多、更大、更好的大科學裝置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被稱爲“大科學裝置”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推動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的利器。
近年來,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應用捷報頻傳——“中國天眼”、中國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等一批“大國重器”建成應用,成爲獲取原創成果、突破核心技術、搶佔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利器,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爲了全面認識大科學裝置這一“國之重器”,科技日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所長王貽芳。他多年參與設計、建設、運行和使用大科學裝置,對此有深入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
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記者:爲什麼要高度重視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大科學裝置在科學研究中發揮着怎樣的作用?
王貽芳:隨着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需要的科學儀器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要想擴展對未知世界的認知邊界,就需要提升我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用到的科學儀器的複雜程度會越來越高,發展到最後自然就是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儀器設備,它的核心儀器一般通過自主研發完成。建設大科學裝置可以提高技術研發能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同時,在技術研發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一大批創新人才。
由於大科學裝置規模大、複雜程度高,其建造成本也會很高。這種裝置既不能僅供一個人用,也不能供某個實驗室裡的幾個人用,而是要大家共享。可以說,建設大科學裝置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共享這樣的科學設施,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整個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更多、更大、更好的大科學裝置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記者:這些年來,我國建設了一批大科學裝置。您覺得,這些大科學裝置在推進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貽芳:最近幾十年,我國從無到有、逐漸建造了一大批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裝置是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同於一般的基本建設項目,具有鮮明的科學和工程雙重屬性。一方面,這些大科學裝置奠定了我們整個科學研究發展的基礎,利用這些設施,很多科學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建設這些裝置的過程中,我們也掌握了一些建設大型科學設施、科學儀器的技術和能力。
有了這些大科學裝置的支撐,我們未來纔可能在科學研究或大科學設施建設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地位和影響。具體來看,我們的設施規模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先進,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有國際影響力。
但是,跟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大科學裝置的先進性、獨創性,還是科研人員利用大科學裝置取得領先科技成果的能力,都需要逐步提高。未來,我國肯定還將繼續建設大科學裝置,科技事業也將因此發展得越來越好。
最核心的還是創新
記者:這些年,各地紛紛上馬建設大科學裝置。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王貽芳:一哄而上建設大科學裝置,這可能導致不少大科學裝置建設存在創新性不足的問題。看到別人取得成績、我就跟着照做,這種同質化競爭,背離了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初衷。
大科學裝置建設必須強調創新性、獨創性,不能一窩蜂上,也不能“撒胡椒麪”,得一步一步走,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各地都上馬同質化的大科學裝置,都希望做同樣的事情,是一個非常不科學的現象,也是浪費資源。
記者:那麼,您覺得該如何優化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佈局?
王貽芳: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佈局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考慮,重點要考慮其用戶需求和國際領先性。
爲了避免一哄而上、重複佈局,非常重要的,是要保證正在規劃建設的大科學裝置,能夠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得到國際認可,要站在整個學科領域發展的高度,來規劃、選擇、評價大科學裝置的先進性、可實施性和重要性。
記者:高能所建設運行了多個大科學裝置,請您結合建設運行這些大科學裝置的經驗,談談如何才能讓大科學裝置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在科學研究中發揮出最佳的作用?
王貽芳:談不上經驗,我們在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的時候,會慎重考慮剛纔我強調的那幾點,也就是它的學科重要性、領先性、國際影響力以及國家需求。我們希望自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不僅能夠走在國內前列,而且要走在國際前列。
在項目選擇上,我們的目標是建成國際最領先的大科學裝置,即使不是國際上最領先的大科學裝置,也必須要有一定的領先性。我們不會考慮去“複製”別人的大科學裝置,也不會純粹爲了建而建。
其實,最核心的還是創新。創新體現在各個方面,不僅是大科學裝置本身的技術創新,還包括它將來能夠取得的創新性成果。
與國際同類裝置相比,我國建設的大科學裝置要有創新性和領先性。要讓國際同行認可並承認,咱們建設的大科學裝置跟他們的不一樣,咱們的裝置至少在某些方面比他們的好,不能只是跟跑。
當然,有些大科學裝置主要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這個時候我們要考慮用戶需求。但是在考慮用戶需求的時候,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不能因爲用戶不夠領先,我們就跟着走。同時,還要考慮一定程度的提前量,剛建成的大科學裝置,如果用戶很快發現裝置不夠先進,顯然是不行的。建設方必須在建設的過程中甚至建設完成之後的若干年,確保裝置的領先性。
項目選擇一定要精準
記者:目前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還存在哪些不足?
王貽芳: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大科學裝置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投入規模不夠。經費不足就無法保證大科學裝置的先進性、領先性、創新性。事實上,相比國外,我國現有的大科學裝置總投資規模偏小,限制了裝置的領先性和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進而限制了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產生。
二是從單個裝置來看,國際領先性不夠。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在起步相對較晚、財力相對有限、水平相對不高的情況下,大多以跟蹤、模仿和追趕發達國家爲主,具備原創科學思想和科學設計、世界領先甚至獨創獨有的大科學裝置數量還很少。
記者:既然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還存在差距,那麼對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行,您有哪些建議?
王貽芳:我覺得最核心的是要優化頂層設計,做好大科學裝置建設的項目選擇。項目選擇一定要精準,要選擇真正在學科領域具有領先性的大科學裝置。這個領域應該是別人從來沒有研究過的,這樣我們纔有機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其次,在設計大科學裝置時,技術指標的設定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國家要鼓勵科研人員去“摸”技術的天花板,即使有些指標最後沒達到,國家也要允許。不然,在定指標時,項目負責人就會留有餘地,這不利於發展更先進的大科學裝置。
最後,設計和建造大科學裝置涉及許多研究試驗和技術攻關的內容,具有鮮明的工程和科研雙重性。建議制定適應大科學裝置特點與發展規律的建設管理制度,充分考慮這類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與需求。要根據大科學裝置的工程技術人才在論文發表、獨立成果研發上的特點,考慮項目、人才的一體化資源配置方式,培養設施建設所需的科學、技術、工程、管理複合型領軍人才,重視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其的支持力度。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