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鉅變40年:城市變了,我們變了
如果說現代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史有奇蹟,那最受矚目的一定是中國。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40年白駒過隙,中國駛着改革開放的列車飛速發展,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2018年,時值改革開放40週年,正是我們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關鍵節點。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有必要回顧和梳理中國改革40年的成就、經驗和教訓,爲我們即將開啓的新的改革探索積累更多的可供借鑑的經驗。
40年滄海桑田
中國變了 城市變了 我們變了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大步踏前、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的40年,我國成功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爲3679億元。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和奮鬥,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827122億元,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經濟規模世界排名從1978年的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
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由1978年的1132億元,上升爲2017年的172567億元。外匯儲備方面,由1978年的1.67億美元(世界第38位),上升到2017年的31399億美元(世界第1位)。
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世界第29位),上升到2017年的4.1萬億美元(世界第1位),40年間增長了197.9倍。
基礎產能和基礎設施方面,中國亦實現跨越式發展,供給能力實現巨大轉變。數據顯示,中國糧食總產量2017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比1978年翻一番;鐵路營業里程2017年末達到12.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5倍;公路里程2017年末爲47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4.4倍;全國郵政營業網點2017年末27.8萬處,比1978年末增長4.6倍;能源生產總量2017年達到35.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7倍;高速鐵路里程達到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全國高速公里里程達到13.6萬公里......
在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用了4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成就,堪稱經濟史上的奇蹟。
與此相對,中國人民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
社會就業人員從1978年的40152萬人,提升至2017年的77640萬人,有穩定就業的人更多了。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71美元,上升至25974美元,錢袋子更鼓了;農村貧困人口由改革之初的7.7億人(貧困率97.5%),減少爲2017年末的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3.1%,累計減貧7.4億人。
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017年末40293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3458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017年末18784萬人比1992年末增加1134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017年末22724萬人比1993年末增加21621萬人。
截止目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社會事業方面,40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協調性全面提高,呈現發榮發展態勢。
入學率方面,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3.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7%。
公共圖書館2017年3166個比1978年末增長1.6倍,博物館2017年4722個,比1978年末增長12.5倍,醫療衛生機構2017年98.7萬個比1978年末增長4.8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着,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綠色發展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40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沒談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2017年爲60.4%,比1978年下降10.3個百分點;天然氣水核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由1978年的6.6%上升到2017年的20.8%;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2017年比2013年下降了22.7%。
4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變了,變得更強大、更多元、更包容;我們見證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見證了浦東奇蹟、見證了載人航天、國產大飛機等一個個中國崛起的印證。
一個13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40年改革開放劈波斬浪,實現了起飛、轉型到跨越的“驚人一躍”,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被世人稱作“中國奇蹟”。
新時代 新發展
儘管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我們並不會就此止步不前。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還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不少方面也與發達國家有着較大差距。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每一個個體的不懈追求。“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
這要求我們社會每一個個體,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各自的領域不斷奮發進取、開拓創新,只有這樣我們纔可能屹立世界強國之林。個人如是,企業也一樣。
作爲社會重要的參與者,各類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數據顯示,民營企業成爲近年來經濟發展領域的亮點,其對我國GDP貢獻率高達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新增就業90%在民營企業,來自民營企業的稅收佔比超過50%。
從歷史實踐經驗來看,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增強企業活力,是實現和滿足社會各界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途徑。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住房夢,承載着十三億百姓對家的嚮往,織就最溫暖的中國夢。
作爲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身體力行者和房地產領軍企業,碧桂園始終致力於提升人居環境,堅持“建老百姓買得起的好房子”,努力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鍾宏武教授指出,履行好企業的社會功能,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和服務,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本質責任。近年來,碧桂園在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改善人居、引領行業變革方面一直不遺餘力。其首創的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便是典型代表。
作爲碧桂園響應國家發展裝配式建築號召而自主創新研發的建造體系,SSGF已申請28項專利,有效解決了滲漏、開裂、空鼓等傳統建造方式中的質量痛點,在行業首創“全天候工地開放”,客戶可以“先看工地再買房”,建造週期也比傳統方式縮短8-10個月,實現業主“年頭買房年尾住”。
碧桂園SSGF示範項目
同時,由於採用鋁模並取消抹灰,大幅度減少木材、砂石等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土地佔用。以2016年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16.7億平方米爲例,如果都採用SSGF,可減少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總排放量的二氧化碳,減少數以億噸計的裝修垃圾,節約70萬人的一年生活用水,節約相當於2倍上海面積的森林,5倍珠江排沙量的河沙。堪稱是“四節一環保”的典範代表。
據瞭解,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300個項目在使用SSGF新型裝配式建築,SSGF也已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嘗試推廣應用。
類似SSGF等創新和對產品品質的不懈追求與努力,使得碧桂園收到了市場和各界的肯定。近年規模和效益上屢創新高。8月21日,碧桂園在港披露半年業績。截至2018年6月30日,碧桂園實現合同銷售額人民幣(下同)4124.9億元,同比增長42.8%,完成去年全年銷售額的74.9%,合同銷售面積438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1%。業績表現居於行業領先。
近期,國際權威金融信息服務供應商IHS Markit發佈亞洲(除日本)投資級利差指數候選榜單。其中,碧桂園集團首次入選榜單,併成爲榜單中唯一的中國內地房地產公司。
碧桂園在注重自身發展,堅守“質量”本質的同時,不忘反哺社會。自1997年就投身於公益事業。在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就業扶貧扶技、教育扶貧扶智等領域均有涉及。據統計,截至2018年,碧桂園集團累計慈善事業捐贈近42億元人民幣。
正如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所言,碧桂園要做“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陽光企業,讓社會因其存在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