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曉燕:不做領袖 我是探路人

本文爲本站教育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前言

回首2012年,我們把目光放在了教育的正能量上。

正能量這個詞,在2012年大放光彩,也許是因爲有太多負面情緒,太多人需要用正能量爲自己打氣,讓自己有動力趕走這些負面情緒。那教育的正能量是什麼呢?

用自己的勇氣,責任、堅持、夢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這樣的人和事,就是教育的正能量。

因爲他們,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美好前景,因爲他們,我們爲自己傳遞正能量,因爲他們我們無數次原地滿血復活

人物:樑曉燕

身份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發起人之一 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關鍵詞:教育正能量之責任

推選理由:

公益,是她頭頂的光環,從自然之友到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從環保到教育,她全心投入。她去支教,是爲了更好的體驗農村學校需要什麼;她積極籌款,是爲了能更好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

身體力行的探索公益團體的健康發展,讓做公益從一個人上升到一個團體乃至全社會,因此,相比公益民間領袖,民間公益開路人的稱號更能說明她做的事情

綜述正文:

樑曉燕這個名字普通,在網絡上搜索,能找出很多同名同姓的來,而關於我們要採訪的樑曉燕的資料卻少之又少,這不僅讓我懷疑,這是平時總有人提起的民間公益領袖嗎?她爲什麼這麼低調?是什麼讓她一直堅持推動民間公益?爲何從環保領域轉到教育領域?而自然之友發起人之一、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前秘書長、教師、民間教育學者資深媒體人、民間公益領袖,究竟哪一個纔是她?

帶着衆多疑問,我們迎來了樑曉燕。她的精神很好,可以用身神采奕奕來形容,說話快人快語,做過媒體人,因此對媒體的宣傳也能一語中的,對任何事情都充滿激情,似乎前面有着無線光明。無論如何,我都不相信眼前的她已經55歲,因爲這樣積極的心態讓我這樣的年輕人汗顏

民間公益領袖是最不喜歡的稱號

樑曉燕這個名字前面,有太多的身份:教師、民間教育學者、資深媒體人、民間公益領袖。無疑,這個民間公益領袖是分量最重的,任何人一旦被人稱的上領袖,意義瞬間就發生了變化。

出乎意料的,樑曉燕對這個稱號不僅表示不準確,甚至直言非常的不喜歡,她說:“公益一個特別重要的價值就在於它是一種踐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激勵,互相往前努力,因此它在任何時候,我覺得都應該是一羣人,而公益真正有價值的是在於它的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所以如果讓我自己來說,我認爲“領袖”這樣的詞對我來說都不是我真正願意接受的讚揚。”

樑曉燕說,如果真的想接受某種讚揚的話,那她希望自己自己成爲民間公益的一個探索者。因爲探索者的要求是要走得比較早,要經歷更多的磨難,要激發更多的智慧,公益對探索者的要求更高,因此,探索者是她對自己的褒獎,而領袖實在是不合適的一個詞彙

從環保到教育 從教師到公益組織領導人多重身份轉變

樑曉燕最爲人熟知的身份是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發起人之一,但是樑曉燕的公益活動其實在自然之友之前就開始了,可謂是一直在探索,自然之友算是她第一個參與成型的公益組織,作爲一家非營利性組織,自然之友從1993年經大家發起,到1994年正式註冊成立至今已經快20年,一直穩定健康的發展,這與機構們對機構經營模式的不斷討論和探索都分不開。

在一九九幾年的時候,樑曉燕曾經因爲旅行走進了一些農村的學校,在學校待着,而就是那段時間,農村學校裡面讓人無法想象的生存環境給她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那種特別強烈的想去幫助他們,改變這種現狀的意願。而正是這種觸動,也成了她開始從環保轉向教育,甚至最終全職投身教育的一個最初的契機。

作爲一個教師之家的子女,樑曉燕從小耳濡目染對教師這個職業有着發自內心的喜歡,因此,自發的對孩子關懷促使她關注民間教育,而自身學術理論和個人見識的支撐,讓她明白,把提高團隊組織的過程當成提升自己對教育的認知和教育能力的過程,從而轉化成公信力的重要性,因此她特別注重公益組織的建設,她曾創建了一個志願者組織“鄉村教育促進行動”,後來到了一個公益組織,叫做“北京天下教育諮詢中心”,還有08年擔任秘書長的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

農村寄宿制學校.駐校社工項目 小項目大影響

樑曉燕一個月前辭去的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是一家致力於改善農村教育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他們的農村寄宿制學校.駐校社工項目是近兩年發起的,特別引人注目。

說到農村寄宿制學校,樑曉燕的感受要比旁人深的多,對於她來言,幾百幾千個學生從起牀到睡覺一直呆在學校裡面,沒有足夠的教師配比關心學生書本外的生活,學生除了學習外,就不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玩,這樣的學校,終會變成一個叢林社會。而叢林社會是非常恐怖的,弱小的孩子會被欺負,這樣的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正是如此,西部陽光發起了駐校社工項目。

A是一名普通的社工志願者,他有一個大箱子,一人擡不動,這個箱子裡面全是孩子們給他寫的信,大概有幾千封,全是傾訴的。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現了一些非常非常有趣的、非常非常出乎意料的想法,他們看了這麼多信,他們發現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再往上,初中,因爲我們很多是九年制學校,很多孩子都是感情問題。

而這些孩子們絕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太缺乏親密關係,他們太需要跟人建立起一種密切往來,他們希望有人跟他們有特殊關係,這個東西是他們內心產生出來的強烈需求,而這種需求,懵懵懂懂的可能就變成了一種愛情關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關係,可他們希望有人關心,我的話有人願意聽。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而這個農村寄宿制學校.駐校社工項目獲得了2012首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實施類公益項目金獎,更多人的關注和關心,就讓公益組織的目的達到了。

一直走在前面 無愧探索者的稱號

在公益領域,樑曉燕這個名字,充滿着傳奇色彩。她過去的20多年裡,都在做着與公益有關的事情。樑曉燕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她不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用某種行動來感動社會感動的大家的人,她更多的使命是讓公益普羅大衆,讓全民都有做公益的意識。對於樑曉燕而言,這也許纔是她做公益的真正目的。

我們把樑曉燕的關鍵詞定位爲責任,不過樑曉燕的回答更出乎我們的意料:“我這麼做,責任其實只是第二位的動機。”

做公益的源動力,是個人的追求,追求更理想的社會。在她看來:一個好的社會,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關注到每一種人,所以考慮該怎麼去做才能幫助這個社會更加多元、更加豐富,更加關注到不同的、切實的需求成她的追求,而這個追求也成了樑曉燕社會理想的一部分。而這個追求,是發自內心的。不是沒有動搖的時候,只是,追求和事業在一起的時候,這個事業和追求就成了相輔相成的東西,追求成了一種習慣。

而這種探索者的意識,也是樑曉燕一直在踐行的理念。

當環保組織已經成型順利在軌道上前進,她開始將公益的目標轉向教育,當西部陽光這個公益教育組織上了正軌,年輕人已經抗上來,她有離開了這裡,開始探索一種新的方向,這個方向我們還不瞭解是什麼,也許依然是一個很前沿的東西,但是她明白,這個階段依然是要她自己先去探索,一個人先去開路的過程。

看樑曉燕神采飛揚的臉,心裡的觸動不小,就是這樣一個瘦小的身板,爲了整個社會更美好,她自己去探索,去爲公益開路,去讓這種公益影響整個社會。這樣的行爲,無愧教育正能量。